史湘云为什么令人生厌(你为什么看不懂史湘云)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弔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今天的定场诗,是史湘云的判词。我们终于说到史湘云了。为什么节目都做了八十多集了,才说史湘云呢?这一方面史湘云本来在书中出场就比较晚,一直到第二十回才正式出场。二来是因为史湘云这个角色隐喻影射非常复杂,如果不把整个大背景和宝黛钗、三春等人的隐喻说清楚,一开始就贸然解读史湘云,就会让人不明所以,听起来很乱。即便是现在来解读,对史湘云,我依然不知道从何讲起。最后我决定不按前面的套路来解读史湘云,而选取她身上的几个谜团来解读,解开了这些谜团,那对史湘云这个角色的解读,也就基本完成了。

谜团1 史湘云姓史之谜

史湘云,是尚书令史公嫡长子、嫡长孙的女儿,只可惜她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所以判词说她“襁褓之间父母违”。这个“违”就是分别的意思。比如我们遇到很久没见的朋友,就会说一句“久违了”。

史湘云为什么令人生厌(你为什么看不懂史湘云)(1)

她有两个叔叔,分别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贾母史太君,是她的姑奶奶。

护官符上说史家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护官符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唯独说史家这句诗,最让人看不懂。

难道只是说史家家大业大,三百里的阿旁宫,都住不下它一个家族?这阿房宫又有什么隐喻?

那我们就先弄清下阿旁宫是什么。或许你说,谁不知道阿旁宫啊,阿旁宫不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六国美女都收过来,于是建一座庞大的后宫,就是阿旁宫嘛。

把阿旁宫当作秦始皇的后宫,那就大错特错了。也是冤枉了秦始皇。之所以兴建阿房宫,是因为原本秦国的宫殿太小了,咸阳的人口太多了。很多王朝都是开国之后兴建都城,以秦始皇的性格,他统一了天下,更是要建一座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宏伟的新的宫殿。于是下令在咸阳附近一处高大的丘陵上,建造天下第一宫——阿旁宫。据说阿房的本意,就是高大的丘陵。

所以阿旁宫相当于汉代的未央宫,隋唐的长安城,明清的故宫,只是规模要大得多,绵延三百里。当然这三百里肯定是夸张,而且古代往往说的是周长,也就是整个围着阿旁宫一圈,是三百里。

因此,阿旁宫是秦王朝的新朝宫,不只是后宫。那阿房宫的寓意就好理解了,就是指新的朝廷。而史家史太公的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是最高行政长官,统管六部,相当于朝廷的宰相。所以史家的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其实是这个新朝廷的官员。

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阿旁宫三百里,还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呢?

阿旁宫,这三百里的新朝宫,在哪里?就是金陵南京。南京城也是在一座高大丘陵之上建造的,那座丘陵就是钟山,又叫紫金山、石头山。所以南京叫金陵,俗称石头城。

结合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那金陵的新朝廷,当然就是喻指南明。

那史家的尚书令,以及保龄侯、忠靖侯,当然就是南明的官员。而史家人姓史,又喻指他们是书写见证历史的人。

史家,古代的史官就被称作史家嘛。比如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就被称作史家,后世又称他们为太史公。红楼梦里多条批语,也说到了这本书是用了“史家的笔法”,戚蓼生在序言里还说这本书是“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还记得说“风月宝鉴”那一回吗?贾瑞的爷爷贾代儒,要把风月宝鉴烧掉,批语就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意思是《红楼梦》不是野史,不能毁掉。因为它是供后人借鉴的汉家血泪史。

但有人偏偏要毁掉,有人偏偏容不下这三百里的金陵史家!

是谁呢?当然就是满清新朝廷。

清军南下,统一了全国,清王朝不但容不下在南京的南明,也容不下南明这一段历史。哪怕就只有三百里,也不留给你!

三百里,表面上是指阿房宫三百里,其实是指南明。这源于率领十万义民、坚守江阴八十一日的阎应元的绝命诗: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南明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带领十万军民,困守江阴城八十一天,清军二十四万铁骑围攻,折损了三王 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才拿下了江阴。入城后清军疯狂屠杀泄恨,阎应元誓死不降,英勇就义,十万军民,全部慷慨赴死,没有一个投降。

阎应元,只是江阴的一个小小的典史。是一个小到没品的官吏。却书写了南明抗清史上,最浓重的一笔。阎应元没能为大明留下三百里江山,甚至他的事迹都没能载入清朝编写的史书里。

清朝容不下南明,也容不下南明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清史,更容不下清王朝对南明血腥屠杀、犯下滔天罪行的犯罪史!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清军入关之后,制造了无数的屠城惨案,但在清朝编写的史书上往往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或者将罪状全部转嫁到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身上。。以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惨案,还是在民国时期从日本传入的。

即便是今天,我们对南明的历史,都知之甚少。甚至对那段历史多有误解和歪曲。以至于洪承畴、尚可喜这样的汉奸,也堂而皇之地成了促进团结统一的民族英雄。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清王朝掩盖、歪曲南明的历史造成的。

史湘云为什么令人生厌(你为什么看不懂史湘云)(2)

弄清了史湘云史家的隐喻,那我们就好理解史湘云的第二个谜团了。

谜团2 史湘云话多之谜

史湘云话多,心直口快,连睡觉梦里都能说个不停。

薛宝钗就说:“呆香菱命苦,疯湘云话多”。

最直接吐槽史湘云话多的,就是迎春。向来不爱说话的贾迎春,一说起史湘云小时候的事,也忍不住插嘴吐槽:

“她淘气也罢了,我就嫌她爱说话。也没见睡在那里,还是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些话。”

我们以前说林黛玉是红楼第一怼神,江湖人称林怼怼,但有一个人专门怼她这个怼神,那就是史湘云。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小性子,谁也不敢说她的不是,偏偏史湘云就敢公开怼她,比如薛宝钗生日,十二官来唱戏。王熙凤说唱戏的龄官,像她们中的一个人,大家都不敢说,只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像林黛玉。

贾宝玉给她使个眼色,谁知道她反倒恼了,气呼呼要打包回家。贾宝玉只得向她道歉,史湘云就将他和林黛玉一块儿怼了。

这次是对着贾宝玉说的,即便当着林黛玉的面,史湘云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

史湘云为什么令人生厌(你为什么看不懂史湘云)(3)

有次林黛玉笑话她“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史湘云就说林黛玉“专挑人的不好。自己就算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那史湘云爱说话、说话不留情面的毛病,有什么隐喻呢?

依然要回到史湘云“史家”这个身份,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史湘云,去掉中间的“湘”字,就是“史云”,云,就是说话的意思。比如成语“人云亦云”,孔子曰,就叫“子云”,那史书上说的,也可以称作“史云”。

所以史湘云对迎春的唠唠叨叨,对林黛玉的批评,更代表是历史对她们的一个评价。

林黛玉是影射崇祯皇帝,历史上的崇祯,确实是个爱使性子的愤青皇帝。《明史》说他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因为小气多疑,专挑文武大臣的毛病,所以就刻薄寡恩。朝廷上下都知道崇祯是这个脾气,但谁也不敢说他啊,因为他是皇帝。那只有等他死后,留给历史评说了。所以别人都不敢说林黛玉,唯有史湘云敢口无遮拦,直接说她怼她。作者也是借史湘云之口,客观地指出了崇祯皇帝性格上的缺陷。

史湘云在迎春那里叽叽呱呱,唠叨个没完,是有对迎春规劝之意。因为前面也说了,迎春是影射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菘。朱由菘不思进取,一味地骄奢享乐,当然也常被大臣劝谏,可他置若罔闻,反倒嫌大臣们啰嗦。就像迎春嫌弃史湘云话多一样。

史湘云对林黛玉说话不留情面,但对薛宝钗的评价却非常高。她曾说,“任谁也挑不出宝姐姐的毛病”。

当然史湘云对薛宝钗的评价,并不是自始至终都这么高,相反经历了一个大反转,也就是从粉转路,再从路转黑的过程。

史湘云为什么令人生厌(你为什么看不懂史湘云)(4)

那我们就说说史湘云的第三个谜团。

谜团3 对薛宝钗粉转黑之谜

史湘云刚开始有多粉薛宝钗呢?她竟然认为薛宝钗比亲姐姐还亲。史湘云曾有过一番肺腑之言:

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无妨碍的。”

与此同时,史湘云一开始对林黛玉的态度非常差,觉得自从林黛玉进了贾府,她的二哥哥就不理她了。

后来贾母把史湘云留在贾家,王熙凤本来要在大观园里给她安排一个住处,可她偏要和薛宝钗住,要跟宝姐姐亲。然而薛宝钗是满腹心机,从来不会对任何人交心交底,以至于抄检大观园之后,薛宝钗不声不响地就搬出了蘅芜苑,把史湘云打发到探春那里去住了。

到这时,史湘云也彻底看清薛宝钗的无情,而对林黛玉越来越亲近。于是在中秋之夜两人在凹晶馆联诗。史湘云就说:

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

这后面一段让人费解,为什么说薛宝钗一家人是“父子叔侄”呢?

因为薛家隐喻的就是清朝,这时候的薛家母子,应该影射清军入关后,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孤儿寡母,再加上孝庄的小叔子多尔衮,他们家当然就是“父子叔侄”,这时候的清军,正纵横天下,春风得意,当然要独自赏月,因为他们赏的是满清的满月,而贾家的人,只能冷冷清清地祭奠、怀念大明的明月。

当时的形势是明亡清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一轮满月,满清的月。

而明朝已经亡了,大明的月,冷冷清清,所以林黛玉说“冷月葬花魂”。

在吴本最后,史湘云对钗黛二人有个对比评价,不管你信不信吴本,也不妨一听。你就看写得合不合理吧。故事发生在吴本的最后两回,史湘云和贾宝玉都是白发老人了,两人回忆往事,史湘云说:

宝姐姐一世把名利看的太过重了。他其实也是自私冷漠之人,以往我见他待人热心诚恳,日子久了才知他是虚情假意。林姐姐虽然说话刻薄,但没有太多心计,也从没想过害人,宝姐姐若为了私心,未必不去害人。”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认识,恰恰相反,从一开始的羡慕嫉妒恨,却被薛宝钗的洋糖燕窝轻松收买。没心没肺地认薛宝钗做姐姐,认薛姨妈做干娘。还埋怨自己是小人之心,以为宝姐姐“心里藏奸”,原来“往日竟是自己错了”,差点冤枉了好人。

所以林黛玉至死都没发现薛宝钗的心机、阴谋。而史湘云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老妪(yu),经历了国破家亡、人生大起大落,亲眼见证了“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整个历史过程。那当然对林黛玉、薛宝钗有着更全面准确的评价。

史湘云对林黛玉、薛宝钗评价的大反转,其实也是历史对明朝、清朝的评价。也是明朝遗民后来的自责和反思。入关之初,清王朝统治者在汉人文臣的建议下,确实有很多怀柔政策,笼络了不少人心。但在消灭南明的过程中,最终还是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一切,日月可鉴,山河可鉴,历史人心,具可见证!

(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