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幼儿常规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树立榜样,激励幼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积极的、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激励其他幼儿改变自己的不足,向榜样看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如,针对幼儿的迟到现象,对准时来园的幼儿教师要进行赞许、表扬和鼓励,激励其他迟到幼儿以受表扬的幼儿为榜样,做到准时入园不迟到。树立榜样可以是父母、教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
二、创设环境,提醒幼儿
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把班级的常规要求展现在幼儿面前,提示幼儿自觉遵守班级常规,其效果往往胜于单纯的语言说教。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展示在环境中,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三、语言形象,引导幼儿
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如,在培养幼儿饮水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喝白开水,于是便将喝水说成:“小汽车要加油喽,加的满满的,才能跑得特别快。”
四、针对问题,讨论解决
在遵守常规中,针对班级大部分幼儿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找出不足,修正错误。此方法适合中大班幼儿。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
五、发现进步,及时表扬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加以固化,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行为持续发扬。如,有的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发现幼儿逐渐能够自己吃饭时,教师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并且送给幼儿一个小礼物,强化其良好行为。
六、利用儿歌,掌握常规
教育内容融于朗朗上口的儿歌、美妙动听的歌曲之中,使一些常规要求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掌握及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漱口常规时,教师带幼儿歌唱《花花杯》,帮助幼儿掌握漱口的基本方法。
七、明确规则,动作示范
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把规则说在前面。如,在集体活动时,先要求幼儿腿并齐,脚并拢,小手轻抚膝,当小朋友按要求做好时,在开始相关活动。
教师能用动作表达清楚的事情,尽量少用嘴。我们都知道老师在幼儿园一天要说无数句话,一句话要重复说好多遍,教师累,幼儿听多了,也不以为然。所以,当你能用一个动作示范代替嘴巴说教,让幼儿去理解并实施,既减少了老师的烦恼,又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形成。
八、教师互配合,技能共提高
在常规养成教育中,当幼儿在某些环节中出现了消极等待时,主配班两位教师要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如,幼儿喝水时,一部分幼儿早早的喝完了水,一部分还没有喝完。这个时候,一位教师要组织喝完水的幼儿读读儿歌、做做游戏,另一位教师要监督没有喝完水的幼儿将水喝完,回座位坐好。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发幼儿的潜能,对幼儿问题的评价要做到准确、精练,使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专注参与生活和学习活动的好习惯。
九、用心观察,及时改进
当你关注每个幼儿的动作、表情、言语 ,你才会发现幼儿需要什么。如,建构区是幼儿喜欢的热门区域,每到区域时间,幼儿们就挤到建构区赶紧拿积木,紧紧贴在积木柜子旁边开始“创作”作品。当有的小朋友从积木柜取积木,不小心碰倒别的小朋友正在搭建的作品时,双方不可避免发生争执。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应用心观察,善于思考,针对状况及时改进。于是我们在柜子旁边画了一条线,线外搭积木,线内取放积木,幼儿既有充足的空间取放积木,也不会碰到正在搭建的作品,有效避免了孩子们“战争”的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