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健康知识大全(菌有妙用维护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作者 | 马良骁 湖北至正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现代化水产养殖追求长得快,成为了一种养殖现状,但是却忽略了随着投喂量的加大,水产动物肠道压力也越来越大。肠道通常是水产动物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肠道健康下降,肠炎、白便、慢料、闭口、死亡、饵料系数高等,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养殖效益,而且大量未消化的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引起水体环境“健康”下降,形成疾病频发、用药猛增的恶性循环,因此,水产养殖朋友们要特别关注水产动物肠道健康,肠道健康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关键。
一、肠道功能的简单概述
1)容纳和运输由胃或食道来的食物;
2)消化食物;
3)吸收营养:99%的营养需要肠道吸收;
4)免疫功能:70%的免疫来自于肠道,具有物理屏障(粘液、吸附、再生、运动)、生物屏障(正常菌群共生)、化学屏障(胃酸及糖蛋白等)、免疫屏障(免疫活性细胞、抗体系统等),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免疫器官。
二、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说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第二大脑,水产动物肠道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是全身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最大的微生态系统,但同时也是最容易遭受破坏的器官。
水产动物肠壁结构薄,缺乏明显的黏膜下层,容易遭受损伤;肠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被氧化损伤;水产动物肠道与饲料直接接触并发挥作用,饲料中抗营养因子也会引起肠道氧化损伤和结构破坏。所以养殖过程中易出现多种肠道问题,如肠道炎症、肠道内壁流脓、白便、肠壁变薄、肠道弹性差易扯断、肠道裹着厚厚的脂肪、套肠、肠道寄生虫、后肠饲料消化不彻底等。一旦肠道出现问题,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变弱,严重限制饲料价值的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容易继发其它器官(如肝脏)病变,导致水产动物发病死亡,影响养殖成功率,影响最终养殖效益。
三、如何维护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是保证肠道健康的两个主要因素,维护水产动物肠道健康的策略有多种,诸如针对有害致病微生物的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策略、基于物理屏障理论的酶制剂策略、基于化学屏障理论的有机酸策略、针对肠道免疫和发育的核苷酸策略、基于免疫屏障理论的中草药策略和基于微生物屏障理论的益生菌策略等,本文则重点介绍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策略。
3.1 益生菌在肠道作用机制
1)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病原菌增长;
2)与病原菌争夺营养或定植位点;
3)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形成肠道稳态;
4)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
5)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3.2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健康的保障,肠道微生物主要由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三大类组成,紧贴肠壁的是专性厌氧菌,为肠道优势菌群,与宿主是共生关系;中间层的是兼性厌氧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容易由于水产动物体质差、水质不好、应激过大等原因,滋生致病菌的繁殖,易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最外层的是好氧菌,多为过路菌,游动于肠腔。
水产动物肠道由肠壁和肠道细菌共同组成,肠道细菌与肠壁相互依赖,由于水产动物的消化道一直与外界环境相通,没有稳定的内环境,所以,维护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肠道菌群稳定才能正常发挥肠壁功能。
1)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水产动物健康时,体内外环境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间的动态平衡,但是肠道菌群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宿主因素、微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同陆生动物不同,水产动物肠道菌群是在出生后建立的。在早期发育阶段,水产动物幼体以受精卵的形式释放到水体,幼体孵化后肠道菌群很快开始建立,在幼体变态期及后期形成稳定的内源性微生物区系。在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全的情况下,幼体通过鳃和口腔从水中摄取食物,因而水和饵料中的微生物就会带入体内,经过适应后定居下来,形成比较稳定的肠道菌群。因此对水产动物来讲,环境因素,即水源和饲源成为影响肠道微生物定植以及后期组成的主要因素,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化等应激状态时,菌群平衡受到破坏,宿主正常的防御体系被打破,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和侵袭其他组织器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细菌性疾病。
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2)肠道菌群与肠道健康
①抑制病原菌
在健康水产动物肠道中,由厌氧菌和肠壁黏膜层组成的生物膜构成了一道生物屏障,阻止并排斥病原菌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定植,保护宿主健康。同时,原籍菌群数量上占优势,能产生胞外物质,对其他细菌起抑制作用,防御外来菌群的入侵。
②营养功能
合成维生素(B1、B3、B5、B12、H等),分泌多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分解酶等)和调节因子(如VFA)等物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③调节肠道相关免疫
肠道内部有许多诸如肠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等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可以防止外界病原菌侵入,而存在于肠道黏膜上的益生菌对肠道黏膜有保护和上接作用,对肠道黏膜免疫有重大作用。实际养殖生产中,使用益生菌按一定比例拌料饲喂,对预防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有明显作用。
3.3 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策略
1)益生菌调控水产动物肠道菌群
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调节水产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使用益生菌后增多水产动物肠道有益菌,减少致病菌,还可以有效调节水产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使用乳酸菌发现可以定植肠道,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降低pH值,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环境;还可通过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ACP(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增加肠道绒毛高度、增加免疫细胞数量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使用芽孢杆菌发现可以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数量、结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提高生长性能等。
使用复合益生菌发现,与使用单一益生菌相比,对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菌群组成、降低肠道细菌数量等方面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如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复合型益生菌发现可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及数量,可能由于枯草芽孢杆菌是好氧菌,进入肠道后会大量消耗氧气,而嗜酸乳杆菌是厌氧菌,两者在增殖过程中正可互相协同有关;投喂复合乳酸菌发现,可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快水产动物生长速度。
另例如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对肠道健康的调节作用,保健、治疗双管齐下,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但并不影响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定植和增殖,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和发育,维持肠道正常的形态结构,增加肠绒毛高度,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修复肠道黏膜,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肠道屏障功能,维护肠黏膜健康,刺激肠道黏膜免疫活性,调节肠道微生态,促进免疫,合成多种维生素、消化酶,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2)益生菌促进肠道运动、增强活力,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消化吸收,对饲料最大程度的利用,减少饲料的浪费,促进水产动物生长;
3)益生菌进入肠道内以后,黏附在肠道黏膜上皮并定植,与肠道内其他益生菌一起形成竞争优势,抑制病原菌的增殖,维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健康;
4)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表面形态结构,促进肠道绒毛生长,增加肠壁厚度和肠道黏膜吸收面积,增强肠道吸收能力,促进水产动物生长;
5)益生菌可以利用非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生成短链脂肪酸,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肠道免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