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古代的秀才放在现代相当于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这个制度自隋唐时期实行以来,就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统治者方面,它可以选取好的官员,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独尊;在寒门子弟方面,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做官,改变以前贫穷的现状,一展胸中为国为民做贡献的抱负;在社会方面,可以促进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科举制度的好处如此之多,自然有许多人参加,但同时,想要通过科举入仕也是非常困难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最后的殿试,参加科举的人很多,但是最终成功的却只是极少数,有许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这个阶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难。
古代的科举与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们现在是什么学历吗?本科生能考上吗?
秀才的来源与发展
秀才是什么?尹知章是这样注释的:“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
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秀才指的就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秀才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管子小匡》篇,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名词。秀才最早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科目,也可以作为学校生员的称呼。
汉武帝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收拢民心,下令改革了选官制度,将选官权放到地方,命令地方官员考察各地百姓,并推举其中的人才,这就是察举制,而秀才在汉朝时期就是用来考察地方推荐人才的重要科目之一。
皇帝命令各地方官员每年各推荐秀才一名,选拔优秀人才,科目名称开始代称人才为秀才。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因此将秀才改为茂才。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继承了察举制,又将称呼改为秀才。
到了南北朝时期,被推荐的秀才十分受重视。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设置秀才一科选拔人才。唐朝时继承了科举制,考试及第者称为秀才。后来这一科目被废除,秀才也成为了一般读书人的称号。
秀才在古代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俗语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通过了乡试考试的人,可以获得秀才称号,可以说有了秀才称号的人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已经脱离了平民阶层,秀才的身份地位相比从前可以说有了一个很高的提升。
比起普通百姓,秀才虽然仅仅只是通过了乡试,但也有了许多的特权,地方百姓尊重他们、尊重这些读书人,地方的官员也会任用他们。
因此古代的秀才们也是非常骄傲的,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十分幸运地通过乡试成为秀才。
秀才相对于今天的“本科生”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通过乡试成为秀才只能算是考取功名入仕的入门阶段,因此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刻板印象就是考取秀才好像很简单,秀才在我们眼中显得很普通,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后来秀才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明清两朝,秀才则变成了通过院试的考核而成为府县生员的专门称呼。成为秀才后虽然这些读书人有了一些的优待特权,但是他们还是无法进入官场,他们的仕途还没有真正开始,他们还没有当官的资格,而没有工作又天天读书的秀才自然是没有钱养家糊口的。
因此没有收入来源的秀才们大多数都比较贫穷,因此秀才又被人们称为“穷秀才”。那么在实际上秀才与现在的读书人相比,这个称呼等于什么学历呢?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考上吗?
中国古代的贫苦百姓,为了改善生活、光宗耀祖,大多都会走上科考的路。他们从童生开始,阅读四书五经,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前程,只能努力读书,这些读书人考中童生后,再去参加乡试,考中的才被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
当他们通过乡试考核后成为秀才才可以接着参加接下来的会试和殿试,之后才可以做官,但是也仅仅只能做个九品小官,秀才拥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这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仕途。
秀才之下称之为童生,是指刚刚完成启蒙教育、读完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因此童生就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高中生,从童生到秀才不是我们现在的人想得那么简单,需要通过县试、府试和乡试三重关卡,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高考。
通过乡试成为秀才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通过高考的本科生们,在现代,有些人会选择在大学毕业后接着读研究生、读博士,而在古代,秀才可以再去考会试,只要通过就可以成为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接着他们还可以参加殿试,只有通过就可以成为进士,进入朝堂为官,多年寒窗苦读也有了结果。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严格并且困难的考试,因此在古代要想考个秀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根据统计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一共也就只有45万个秀才,平均一下,也就是说每年才只有1600多人才可以成为秀才。
1600多这个数字,对于现在每年考取大学的本科生数量来说,两者之间是相差甚多的。现在中国的人数有14亿多,对比清朝人口约4.5亿人,那就是说在古代考取秀才功名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都要困难,可以说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本科生”学历,我们现在的本科生在中国古代想要考取秀才功名是非常困难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