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

文/格瓦拉同志

蜀汉后主刘禅以昏庸无能、窝囊无耻著称,而受其性格影响,他的儿子们也大都碌碌无为,毫无节气可言。不过,有一人却是例外,在国家覆亡之际不肯苟且偷生,最终自杀殉国,行为堪称无比壮烈。此人,便是刘禅第五子刘谌。刘谌之所以自杀,起因还要从蜀汉灭亡说起。

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1)

邓艾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袭占江油、绵竹,斩杀负责抵御的蜀军大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随即率领数千魏军进逼成都。

此时,成都城内兵多粮足、城高池深,按照常人的设想,后主刘禅理应选择坚守御敌。况且,此时姜维已率军火速入援,如能在成都沦陷前赶到,击败邓艾、扭转局势也并非没有可能。然而这种设想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不具有可操作性,原因无非有三点:成都城内的兵马皆系老弱病残,军心涣散,战斗力极差;名将凋零,无人能够主持大局;蜀中百姓仇恨刘备父子已久,不愿意做战争的“炮灰”。

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2)

谯周

​正因为如此,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益州士人集团,开始在城中散布投降的言论,声称围城魏军皆是万里挑一的精兵,邓艾又是不世出的名将,蜀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性。如果趁着魏军进行大规模攻城前投降,那么成都百姓还能保全性命、财产,若执意守城的话,那么等到城破之日,便会遭遇玉石俱焚的下场。这种言论一出,成都城内民心、军心浮动,到处是一片惶惶不可终日的景象。

面对甚嚣尘上的投降论调,此时有大臣提出建议,请求刘禅率众逃往南中,依靠当地的蛮族对抗魏军,以图将来光复蜀中;如果不行,则向东投奔吴国,依托盟友来对抗死敌(“汉主使群臣会议,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见《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刘禅此时已是方寸大乱,便将谯周召来,向他询问这两条计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3)

蜀汉后主刘禅

​谯周替刘禅仔细地分析时局,称南中蛮族趋利忘义,毫无忠诚可言,一旦曹魏用金帛、财女引诱他们,必然会对蜀汉反戈相向,若想依靠他们复国,无异于痴人说梦;吴国虽然是盟友,但势力远弱于曹魏,一旦蜀地失守,那么不久后也会被消灭。如此一来,投降吴国已是受辱之举,若吴国灭亡后再投降曹魏,则是二度受辱,倒不如直接投降曹魏为好。刘禅思虑再三,觉得谯周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就在刘禅准备向邓艾投降并献上玉玺时,皇五子北地王刘谌却赶来劝阻,声称城中兵马甚多,而且姜维已经全速赶来救援,若与魏军拼死一战,未尝不会击退敌兵。如果不能取胜的话,那么按照“汉贼不两立”的国策,他们君臣、父子理应自杀殉国,唯此才不会辱没昭烈帝(刘备)一世英名。

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4)

刘谌最终自杀殉国

​然而刘谌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并没有说动刘禅,后者以“诸王不得干政”为由,命人将儿子轰出去,然后派张飞之子张绍等人为使者,携带降表、玉玺向邓艾投降(“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见《三国志·卷三十三》注引《汉晋春秋》)。

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正式灭亡。就在刘禅率众投降的当天,刘谌跑到昭烈庙中痛哭拜祭一番,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以示他们一家誓死不降的决心(“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见《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汉刘禅后人现状(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5)

成都武侯祠中的刘谌塑像

​跟贪生怕死、毫无气节可言的刘禅相比,誓死不降的刘谌真可谓有血性、有骨气,即使在兄弟辈当中,也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正因如此,刘谌自杀殉国后,蜀中百姓因为钦佩他的气节,便将其雕像放入昭烈庙中,与刘备、诸葛亮一起祭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时至今日,在成都武侯祠刘备殿中依然留有刘谌木刻雕像,以纪念其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