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难懂的名著(名著速读一一第十六章呐喊彷徨)
第1页 作者介绍
鲁迅(1881 年一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 193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杂文、散文、诗歌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年一1936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 19日病逝于上海。
第2页 名家点评
茅盾
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
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近代学者许寿裳:
《呐喊》是中国新文艺上真正的、划时代的杰作。
现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
《呐喊》是最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
那样的讥诮的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
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
第3页 背景介绍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言。“自序”既回顾了作者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又表明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与创作态度。因此,《<呐喊>自序》是全面了解《呐喊》的一把钥匙,也是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小传。
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 4卷第5号发表了他的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新的一页。1923年,鲁迅将1918至1922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由新潮社出版(后来再版时抽去《不周山》一篇,改人《故事新编》),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第4页 内容概要
《呐喊》
《狂人日记》描写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和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巧妙地 结合起来。狂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疯话,但又都真实地揭露了生活的真象,从而显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剥开了“仁义道德”的伪装,控诉了“易子而食”、“食肉 寝皮”、“ 割股疗亲”等残酷的罪行,尖锐地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孔乙已》以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通过“我”(小伙计)的眼光,表现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具有迁腐而善良性格的孔乙己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教育、封建科举的罪行。
《药》描写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一条是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的落后无知,并通过“药”一人血馒头而联结起来,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所谓“国民性”的痼弊,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训。
《明天》描写单四嫂子的孤寡及其失子的惨痛,并对封建统治下人与人的冷漠关系进行了挖掘和批判。《一件小事》通过“我” 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个意外事故,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作者歌颂劳动人民的正直无私的品质,揭示并批判知识分子的个人上义的劣根性。
《凤波》取材于1917年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直接联系 191年的辛亥革命。小说通过根辫子的去留问题,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风波。
《故乡》通过第一人称 “我”回乡的见闻和回忆,展示了当时农村的萧慧.凄凉的生活图景,塑造了闰土这样个饱受反动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
《阿Q正传》真实而深刻地塑造出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受到严重摧残,和盘剥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的思想性格比较复杂,而“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这种不正视失败与痛苦、运用各种方式以求精神慰藉的病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普遍存在。
《社戏》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写“我”和农村少年 朋友看戏的情景。《白光》描写了陈士成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卑污心理,他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彷徨》《在酒楼上》以“我”在S城的小酒楼上偶遇旧友入笔,描写了吕纬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这个过去敢于向旧礼教挑战的人,经过时间的消磨、旧制度的腐蚀,到后来完全丧失了斗志,成了一个过了明日不知如何的麻木的人。
《孤独者》记述了魏连殳的一生。 这个曾经是“新党”的知识分子,曾经毫无顾忌地写文章、发议论,和黑暗社会进行斗争。然而旧势力却不允许他这样活着,各种无形的箭向他袭来,他渐渐地消沉了。后来竟和旧势力完全妥协,成了 个军阀师长的顾问,最终也毁灭了自己。
《伤近》中的消生和子君较多接受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反抗封建主义的思想则更为强烈。子君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与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滑生同居。可是在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两人最终被迫分离,涓生又回到他冷寂和空虚的会馆破屋,子君也不得不回到父亲那里,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描写了祥林嫂曾经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卖进深山野坳,再婚不久,丈夫病死,孩子也被狼吃掉,又被赶出门外。她只能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帮工,受尽了嘲笑和奚落。她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本以为从此有了希望,然而无情的现实把她最后一点希冀完全粉碎,最终冻死在雪地。
《离婚》主人公爱姑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但她在丈夫与人姘居而要求和她离婚时,不甘心驯从于封建夫权的摆布,敢于轻视偏袒丈夫的慰老爷和七大人。
《肥皂》描写了一个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极力维护封建礼教的四铭先生,他反对儿子学洋文,反对女儿进学堂,反对新文化思想,可是他自己却有着极其肮脏下流的心理,做着见不得人的美梦。
《高老夫子》讽刺了高尔础这个所谓的文人。他自命不凡,鼓吹国粹,然而又不学无术,知识甚少,他到学堂只不过是为了去看女学生。
《幸福的家庭》描写了文学青年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诱惑下,梦想以自己的笔, 开出通向“ 幸福家庭”的路,但最终不过是自我嘲讽。
《长明灯》刻画了一个试图吹熄“不灭之灯”的疯子,不断地传出“熄掉它罢”的呼声,最后疯子被关了起来,但他那“我放火”的呼喊已深人人心,由孩子们歌唱。
《示众》描绘了城市马路角“示众”的场面,“一个巡警押着犯人示众,围观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神情麻木,表现得毫无灵魂,这不仅包括看客,也包括那个犯人”。
《弟兄》描写了张沛君一方面对于弟弟染病非常关心,另.方面又因弟弟生病引起自私的考虑,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小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复杂性。
第5页 名言警句
《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来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