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真的有点可怕(为什么我劝你要)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找到我,倾诉恋爱的烦心事。
她最近有一个dating的对象,感觉不错,于是很开心地与好友分享。
没想到朋友在她的叙事中,挑出了所有细微的、有可能代表对方存在玩弄态度的细节,想说服她“下头”。在她表示已经有好感,更想要通过自己去了解、尝试后,却被朋友指责“恋爱脑”。
在感情中为了保持理性、维护尊严强迫自己下头,在这个时代,变得十分常见。
爱,好像变成了一种理智作用下利弊的权衡,反而和人们感性的一面,脱离了关系。
听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爱情,真的如此不堪吗?
爱无能只会带来无爱的一生第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野草莓》,讲述了一个“爱无能”的人,在暮年对一生的自省。
《野草莓》
Isak是个典型的老学究,他视理性和知识为最高准则,始终秉持着老派的绅士品格。在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路上,重游旧地,追忆往昔:
年轻时,他高傲自满,以为自己的魅力足以让初恋交付真心,但最终对方却选择了更尊重、爱护自己的人。
结婚后,他情感淡薄,妻子无法忍受,只能出轨寻求慰藉。
生子后,他冰冷疏离,儿子被感染的愈发孤僻,认为自己此生的目的就是死去并且永不超生。
老年时,他孤僻独行,与母亲相隔千里,还不愿与唯一还在自己身边的管家亲近。
在接连的噩梦,以及被儿媳指出他“和善外表下,内心如冷铁般坚硬”后,他才意识到孤独正带着他向死亡逼近。
他念着:破晓时刻我寻觅之友,汝在何方?吾焦应之心觅得其迹。花开之地,香凡其迹。其爱弥漫于空气,其声得闻于夏风……
曾经缺失的爱就在那里,甚至能隐隐地听见、闻见、看见,但他依然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抓住它。只能在同路的友人转身离去后,用谁也听不见的声音说了一句:“请写信给我。”
当话音飘散在夜色中,他的世界又只剩下自己一人落寞的身影。
《野草莓》
Isak所处之境地,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地狱的定义——在爱无能中挣扎、受苦的人的聚集之处。
当他意识到自己一贯的“以理智为最高准则,视感性为脆弱”带来的只是无爱的一生时,木已成舟,好似如何也走不出这人间炼狱。
爱,当它时不时的凌驾于理智之上,是十分有益的。
弗洛伊德说:“为免困于疾病,我们必须去爱。”
从心理上讲,我们确实需要爱。
研究显示,对他人的兴趣、信任、谦卑和感恩、共同的自我理想、性激情的持久性,以及接受、处理嫉妒的能力……这些爱情中的重要因素,与人的病理性自恋、抑郁症状和滥交症状呈负相关。
来自他人的持续联系和支持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封闭爱的能力不仅会使人孤独,还会导致抑郁、焦虑和免疫系统下降。
同时,理智替代感情,也是有违人类本性的。
前几年的一个脑科学实验,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在研究中,因为脑损伤而缺乏情绪认知功能,但逻辑处理的理性部分并未受影响的人们,被要求做一些选择。结果显示,虽然他们拥有绝对理智的大脑,但因为内心并无喜恶,往往做不了最简单的决定。在其后的生活追踪中,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人生也是分崩离析。
这是因为,对人来说,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在面临抉择时,你的情感会在一瞬间通过心之所向做出选择。而在其后,理智才会补充着发挥作用。
正如《象与骑象人》中所言:“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
pexels
爱的能力丧失后也能再次习得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都拥有去爱的能力。
在理想的世界里,我们会在充满爱的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环抱一生,他们都会对我们的生存和幸福负责。父母和孩子步调一致,永远被爱,永远爱人。
成年时日的某一刻,另一个他或她就会进入我们的生命,另一份爱自然地萌生、降临。
但不幸的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世界中,总会有些其他因素,将你和完整的爱隔绝开来。
久而久之,爱显得危险、飘摇。我们的内心也生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以理性之名,奉劝我们:“别去爱。” 从而,逐渐失去爱的勇气和能力。
pexels
那么,我们该如何像婴儿一样,拾回爱的能力呢?
1、敢于付出,尊重爱的工作
人永远是独立的个体,这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处事方式、情绪状态。所以,恋爱意味着时不时的失望、愤怒、受伤、嫉妒。
在这些情绪涌来时,我们难免会对另一方产生不满,怀疑这段感情是否值得继续走下去。
在这时,你需要有心理准备:爱必须伴随牺牲和付出。它随着关注而成长和繁荣,因忽视而枯萎和死亡。
如果你总是说自己爱着一朵玫瑰的高傲、美丽,却从不肯费力浇水去孕育它,只在它枯萎后感叹终究还是不值得。那么这不是爱,只是一种情绪和自私的发泄罢了。
爱人与被爱是相辅相成的。
能够爱也意味着自己能够被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我想爱的人,并在爱被提供时坦然地接受它。
pexels
2、倾听你的身体,而不是大脑
爱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智出逃,而是因为头脑太过专注在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里,告诉你,爱应该是怎样的。
人们总会认为恋爱的原因有很多,而真爱一定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形象或期望——比如欲望(性或者权力或者金钱)、迷恋、以及对安全感或被社会接受的渴望。
但是,除非知道自己真实的感受,否则,做出的选择注定是错的。
每当你对潜在爱人的白日梦以辩论的形式出现,当你为自己的选择感到痛苦和疲惫时。呼吸,放松,摆脱你的头脑,检查你的身体,注意到其他更微妙的感觉在这时尤为重要。
如果肌肉紧张,偏头痛,胃痛或缺乏能量,这可能意味着你理智判断的结果并不是你心之所向。
另一方面,如果爱的光芒伴随着能量的增加、心跳加速、紧张的小鹿乱撞,這可能代表着爱在发生。
3、自爱,是爱人的基础
当成年人处于浪漫关系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冒着脆弱的风险,将自己完全地暴露在另一个人眼前,同时知道自己并不总是会被接受。
选择去体验爱是值得冒险的。但如果我们不首先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不积极地爱自己,那么去爱别人这件事,也很难发生。
如果不自爱,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就会完全地依附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感情中遭遇欺骗或不公,人们的自我价值就会瞬间坍塌,觉得自己不堪到从一开始就配不上爱。
就此,许多人怀着自卑之心,为了维护那虚晃的自尊,换上自负的伪装,拒绝去爱。
这也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难以维系感情的重要原因。
pexels
不要以理智之名去践踏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有这么一段话:“当善良变成了白痴,仁爱变得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注定要被践踏和毁灭。”
爱人,是发现美好、敢于付出的善,是忠于一人、以诚相待的仁。
而当丑陋的自负、胆小怯懦以理性之名,告诉你爱不值得攻克自己的不安。这无疑是对爱的诋毁。
的确,在理性时代,爱就像是逆流中前行。
虽然保持理智并无过错。就像哲学家Cornel West所说:“在私密生活中,爱在于展示温柔。在公众视野下,爱就是理智和公正。”
但有时候,理性必须被比理性更深刻的存在——爱,所救赎。
在影片《野草莓》的最后,Isak承认了感情超越冰冷冷的理性的价值。
他态度缓和,主动和管家示好,请求以名相称,也表达了对儿媳的喜欢,感谢她愿与自己一路相伴。
在睡梦中,身形佝偻的他回到故乡,在迷茫中寻找着双亲。此时,初恋出现,牵着他的手,指引他以前路。
《野草莓》
于此,一个老人迟暮的自省与顿悟,带来了疗愈和救赎,为孤寂划上句点。
如“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燃烧,行星碰撞一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那样样,勇敢而热烈地去爱吧。
即使爱错了,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善意,这是最值得被赞美、原谅的事。
作者:Eva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