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翻译官个人简介(财经翻译官你还咬吸管吗)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购买的玻璃吸管,不知何时破碎,碎片也不知所踪
小小一根吸管,在被发明出来之时,是为了方便;同样是这根吸管,如今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方便。
吸管是怎么来的?
关于“吸管谁发明的”这个问题,翻译君检索来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一个叫马文·史东的人在1888年发明的。当时的美国人为了使冰凉的淡香酒口感更好,会使用中空的天然麦秆来吸饮,可毕竟麦秆易断味道也不好。
于是烟卷制造商马文·史东从烟卷中得到灵感,制造了一支纸吸管。试饮之下,既不会断裂,也没有怪味。1888年,他为自己的设计申请了专利。从此,人们不只在喝淡香酒时使用吸管,喝其他冰凉饮料时,也喜欢使用纸吸管。
其实和吸管有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诗圣杜甫在给从弟杜亚送行时曾写过一首诗,诗中有一句:“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其中的“芦酒”,就是用芦杆插在酒桶里吸的酒。
巧的是,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最初的吸管都是用来喝酒的。
直到塑料被发明后,人们发现,用塑料制成的吸管不仅好看又耐用,成本也十分低廉。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塑料吸管开始被大规模生产。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想到一根小小的吸管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塑料吸管的发明人也没有申请专利。
吸管到哪里去?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有的东西用得越爽,埋的雷就越大。比如这无数根小小的塑料吸管。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2020年7月22日,湖北省襄阳市,快餐店饮料杯里插着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图片来源:东方IC
在这项规定之前,塑料吸管的消耗量有多大呢?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有超过3500家麦当劳餐厅,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约400吨。全球最大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在2018年曾宣布,全球范围全面停止使用塑料吸管,而此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塑料吸管年均使用量为200吨左右。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
塑料吸管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由聚丙烯制成,这种材料具有耐热的优点,能耐130℃高温,是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所以吸管不仅喝冷饮方便,喝热饮也完全没压力。然而聚丙烯的化学稳定性很好,除能被浓硫酸、浓硝酸侵蚀外,对其他各种化学试剂都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塑料吸管极难自然降解。
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且几乎不会被回收二次利用,但降解的时间却长达500年。
统计显示,包括塑料吸管在内,全球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塑料垃圾每年导致上百万只海鸟、10万头海洋哺乳动物和难以计数的鱼类死亡。
有研究称,如果对现状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将超过鱼类总重量。
不要以为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就离我们很远了,它们在海洋中会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想象一下,当鱼吃了微塑料颗粒,而鱼又上了餐桌被你吃掉……
2018年2月6日报道(具体拍摄时间不详),一名潜水者在水下潜游,她的身边,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完全取代了本应出现在画面中的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令人触目惊心。图片来源:东方IC
不用心存侥幸,那些在全球最深海沟中生活的生物体内都被检测出了塑料微粒,地球上还能有哪里没被塑料污染呢?
替代品找到了吗?
在塑料吸管被全国禁用之后,多数餐饮店铺首选纸吸管作为替代品,只有个别店铺同时提供聚乳酸(PLA)吸管备选。
先来看看纸吸管的使用体验:“戳不进奶茶杯的杯封里”、“泡一会儿就泡软了”、“有纸味儿”、“不能咬”、甚至被嘲讽为“珍珠、芋圆克星”。虽然材质环保了,可屡屡被消费者吐槽“不好用”。
再来看看另一种替代品——聚乳酸(PLA)吸管:纯聚乳酸热变形温度在60摄氏度左右,用来喝冷的和温热的饮品没有问题,但是喝烫的饮品不行。除此之外,“用起来跟塑料吸管感受差别不大”。
4月11日,在浙江义乌2021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暨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参展商展示麦秆吸管等产品。新华社发 吕斌 摄
虽然接受度明显高于纸吸管,可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价格更高。目前,1根纸吸管成本约0.03元,而1根PLA吸管的成本则要0.05元左右。另一方面,难保存。据专家介绍,纸吸管的保质期约为两三年,但PLA吸管保存一年左右就会开始降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LA吸管的推广。
当然还有其他材质,比如“容易碎会扎嘴”的玻璃吸管,“太硬了会咯牙”的不锈钢吸管等等。
原本为了方便而发明的吸管,如今屡屡被消费者吐槽“不好用”。放弃塑料吸管是大势所趋,替代品却没有有效解决。看起来是个大痛点,可转换一下思路,未曾不是一次技术创新或者消费创新的新机遇。
亦或者,打开盖子,直接“吨吨吨”。(【财经翻译官】 李童/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