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确立32)

确立“3 2”产业体系,布局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鳌山卫片区、温泉片区)、海洋信息四大千亩产业园区,搭建项目落地载体

青岛蓝谷:科研优势转化产业胜势

青岛蓝谷迎来了发展新风口。

山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蓝谷纳入了海洋专篇,明确支持青岛蓝谷“打造国家级园区”。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中,“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被放在了“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第一条内容。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赋予蓝谷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任。

……

“海洋强国战略”“党代会”“十四五”规划等,凡提及海洋,几乎都与蓝谷息息相关。

蓝色,就是海洋特色;硅谷,就是高科技,产业是蓝谷发展的根基。蓝谷最大的优势是海洋科研,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胜势,是摆在蓝谷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今年以来,青岛蓝谷狠抓产业起势,围绕产业定位、产业载体、政策保障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

如何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确立32)(1)

谋定后动确定产业方向

蓝谷核心区,问海路延伸于沿海一线,这里汇聚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黄海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重点海洋科技项目,被誉为“海洋科技的华尔街”“一串海洋科技的珍珠项链”。

从默默无闻到串“珠”成链,问海路的蝶变是蓝谷发展的一个缩影。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青岛蓝谷始终以海洋科学城为发展定位,快速集聚海洋科研资源,拥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50余家,各类创新平台70余个,高精尖人才集聚。但是,作为一座发展中的新城,也存在产业不足、人气不旺、配套不完善等短板。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化西海岸新区、蓝谷‘双核’引领作用”,赋予蓝谷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任,发挥好产业硬核作用,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勇当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蓝谷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重任在肩,惟有实干。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韩世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蓝谷产业导入是今年要啃的“硬骨头”。春节刚过,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会议,围绕“怎么看、干什么、怎么干”三个方面,研究谋划下一步发展思路、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

“‘双核’引领,就是要求蓝谷发挥现代海洋‘产业核’引领作用,坚持项目为王,用高质量项目支撑产业做大做强。”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即墨区委副书记毛军响说。

围绕青岛市24条产业链,蓝谷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规划,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 2”产业体系。

四大园区搭建产业载体

6月20日上午,海洋之心-国际蓝色生物谷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是蓝谷新布局的四个产业板块之一。

如何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确立32)(2)

海洋之心-国际蓝色生物谷项目位于莱青路以西、鹤山路以北,占地981亩,总投资约100亿元。首批拟入驻13个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其中膜天科技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项目已正式签约。园区建成后,预计五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以海洋生物产业为特色的新型产业样板园区。

根据调整后的规划,蓝谷布局了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鳌山卫片区、温泉片区)、海洋信息四大千亩产业园区,作为项目落地的载体。其中,海洋生物产业板块将围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营养食品和保健品)、海洋生物制品(生物酶制剂、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化妆品)、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等方向进行产业导入、项目落地工作。

为此,蓝谷成立建设运行指挥部,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产业定位、一个规划引领、一名领导担任园长、一个平台公司开发建设、一个事业部跟进招商、一批科研院所科技赋能、一支产业基金助力、一套招商政策支持的“八个一”原则,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以“亩产效益”为标准,进行片区化打造、饱和式投入、专业化招商、特色化发展。

山东大学张友明院士团队已与蓝谷国有平台公司海科集团签约,合作转化年产500公斤防治痛风、预防脑梗和中风的食药同源产品;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的海洋长效防污超滑涂层技术开发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发挥蓝谷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由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常态化精准对接,筛选‘高价值’成果,通过基金跟投、产业事业部跟进服务、载体空间定制化打造,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落地。”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部部长刘玉龙说,目前已梳理近50项可产业化成果,10余项拟重点推进产业化落地。

发起设立蓝谷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覆盖中试、投产、加速、并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链条,以基金投资赋能成果产业化落地。其中,总规模20亿元的蓝谷引导基金于6月份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于7月底前完成设立,9月份将实现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产业等多领域子基金覆盖。同时加强与国内知名头部创投机构的密切合作,上半年新引进秉尚资本等金融类机构110余家,累计达到510余家,总规模达470亿元。

政策扶持助推产业起势

对符合蓝谷重点产业方向并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以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或股权投资等形式给予最高2000万元投资;

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招商机构等在蓝谷开展产业导入、招商引资等工作,连续三年给予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

为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蓝谷提出,坚持“引”“育”结合,将招商引资与成果转化、院所服务一体推进。针对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日前,蓝谷出台了《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新政”),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三个方面提出21条奖补政策。

科技创新是驱动。此次出台的21条政策中,科技创新摆在第一位,包括支持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梯度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7个方面。如对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给予1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产业发展方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初次评定为青岛市隐形冠军、省级“瞪羚”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初次评定为省级“独角兽”、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招商引资上,支持研究院开展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工作,对研究院培育的科技型企业,青岛蓝谷管理局所属公司可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

“这次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强化了投资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大工青岛研究院院长姜大川说,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应用场景,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集成,还要经历工程熟化和供应链塑造,最终被市场接受,这个周期漫长,投资高,风险高,往往因为缺少资金而中途失败。“新政”第一条就提出了“以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或股权投资等形式给予最高2000万元投资”,这对有市场前景可落地转化的成果项目来讲至关重要。

目前,蓝谷的引导基金正联合社会资本与大工青岛研究院积极推进试点蓝谷科技投资业务,主要解决产业化转化项目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蓝谷科研院所优势在于基础研发的“从0到1”阶段,那产业化就是“从1到10”阶段。下一步,蓝谷将按照市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引领型”“创新型”发展导向,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蝶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