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研发工程师真实收入(国企技术员到富士康工程师)

上篇讲到:富士康集团员工发展到9000人,人事部门果断适应性变革,开创性设置两级人事组织,即中央和事业处人事部。一套体系两班人马,从宏观和微观上分工分权,有策略有落实,助力公司规模化且快速扩张。

九十时代中期,富士康企业集团从创始人郭台铭到人事部门的一般主管,对组织的发展及员工结构变化非常敏感,适应性调整也很及时。但因扩张过快,组织设计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本篇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以此来窥看,组织变革期间,富士康招揽人才政策的“美中不足”。

1995年,山东某大学毕业的小吴,在河北某国营企业做机械加工技术员,上进心强,工作成绩突出,很快就成为了技术骨干,深受领导赏识。

富士康研发工程师真实收入(国企技术员到富士康工程师)(1)

资料图:1998年某台资工厂工人做早操

1998年,不甘国企的稳定低效,谢绝领导的执意挽留,小吴毅然决然南下深圳,希望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最热火的天地干出新模样。求职深圳三个月,一直未找到心仪的工作,闯荡的心第一次开始动摇。

听同学说有家台资企业富士康正在招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投简历,经与富士康招聘人员面试,小吴很快被录用,岗位职级定为工程师一级。小吴很满意,一是富士康给了他一份理想的工作,工资也比原单位翻倍了,更重要的是快速发展的势头让小吴打心底里震撼。说实话,那个时代敢于到深圳闯荡的人,都是一些有技术有干劲有梦想的青年精英。

工作了几个月后,小吴发现与同样岗位做同样工作的同事,岗位职级是工程师二级甚至于工程师三级,职级越高薪酬越高。小吴很奇怪就去找进公司面试的主管,主管解释在录用时没有考虑他的学历和经验,当时小吴对薪水的要求符合师一标准,所以岗位职级就定了师一。

小吴努力争取,等来的回复只是“熬时间就可以晋升”。

不患寡而患不均。小吴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在国营企业工作时,工程师定薪定级的标准都很明确,工资低但觉得很公平,进富士康后工资高了但他觉得不公平,他暗暗下决心,学到技术、能力得以提升后就走人。

两年后,小吴果断辞职,凭借在富士康做工程师的工作经验,很快找到新工作,薪水高了一大截,还负责管理一个团队,成为了一个目前已很知名的管理人员。

那段时期,该类案例发生多起,小吴的这个事例比较典型,也对中央人事部主管触动很大。

1998年以前,富士康对岗位按照传统简单分为四类: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操作岗位,雇员。

富士康研发工程师真实收入(国企技术员到富士康工程师)(2)

1998年前富士康传统四类岗位

从表中看出,各岗位有一定的分级和分类,但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参照执行,或者是岗位的分级分类并没有应用到实际的人事管理中去。

案例中小吴的岗位职级确定,完全是因为他提出的薪酬额度对应工程师一级的薪酬范围,就定义为师一,人事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制度和标准,完全依赖主管经验或者喜好。这种简单的分级方式,能够快速招揽人才,但对后续人才的留用隐患较大,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总之,问题的苗头已经出现,防止事态扩大化,富士康人事部要进行制度完善,必要时要进行制度优化或改革。


下一篇,老道将继续解密富士康,看当年的人事部如何轻松化解难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