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新题(抗疫抗震你出现共情疲劳了吗)

一道光芒闪过,我们的现实生活崩塌。这时你才意识到,你和他人实为一体——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抗疫新题(抗疫抗震你出现共情疲劳了吗)(1)

2022年8月底,疫情再次席卷而来,人们的生活又被迫按下暂停键。“做核酸、免费做核酸、全面做核酸、国家要求做核酸、必须做核酸......”网友调侃地写出疫情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9月伊始,一场地震再次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静态管理下,手机成为大多数人消磨时光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信息来源的便捷渠道。疫情、地震信息一次次冲上热搜,人们在不断的信息轰炸下,从开始对疫情、地震信息持续关切、转发,到后来对一些“信息”失去感觉,并出现了一系列影响自身生活的症状。例如:“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受惊吓;很难对事情保持客观态度;总是觉得很累很焦虑、出现麻木、抑郁的情绪;缺乏自我价值和意义感”。这种现象被称作“共情疲劳”。

抗疫新题(抗疫抗震你出现共情疲劳了吗)(2)

一、什么是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指经历过太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后产生的淡漠情绪,公众在频繁接受负面信息相关事件和群体后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而造成的身心健康失衡状态。在科研中常常研究对象为医护人员、支援救助人员,他们在直接面对负面事件而耗竭心力后出现的状况。而如今互联网的便捷,公众暴露在大量的负面事件中,长时间的共情会影响到自身心态,易陷入共情疲劳之中。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共情疲劳的产生?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面临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与负面情绪,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不易受此影响,而有的人却陷入负面信息之中久久不能自拔。那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1、共情:共情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因此当他人处于极度的负面情绪状态时,共情主体也可能产生极其负面的情绪反应。因此共情主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负面情境与负面情绪状态下,共情能力越强越容易引发共情疲劳。

2、个体的情绪状态:实证研究发现,积极、正面的情绪对于共情疲劳有抑制作用,而消极、负面的情绪可能引发共情疲劳的产生。因此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共情疲劳的产生与否。

3、抗逆力:也称为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悲伤等压力与挫折事件时,克服暴露影响、成功应对压力、避免心理创伤的能力。处于负面情境以及面临共情对象时,抗逆力较高的个体能够更积极地调整心理状态,并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找家庭支持和社会来应对负面情绪,对共情疲劳产生抑制作用。

4、社会支持: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物质或精神帮助。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共情疲劳的产生。在疫情下,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等,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个体感受到周边人的温暖,有利于抑制陷入负面情绪中。

三、共情疲劳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以往研究发现,共情疲劳的症状表现为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不良状态或不适状况。生理方面的症状包括头痛、胸闷、肌肉酸痛无力、睡眠紊乱、食欲降低、身体疲劳等;情绪方面的症状包括情绪压抑、沮丧、受挫、急躁、焦虑、无助、悲伤、易怒以及感觉空虚、麻木、衰竭、痛苦等;认知方面的症状包括失去兴趣、失去目标、失去工作与生活意义、价值怀疑、否定一切、决策能力降低等;行为方面的症状包括疏远亲友、酒精或药物滥用等。

抗疫新题(抗疫抗震你出现共情疲劳了吗)(3)

四、预防共情疲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共情疲劳对个体身心影响巨大,在疫情背景下,预防共情疲劳的产生刻不容缓。

1、规律作息:拥有足够睡眠、按时吃饭、锻炼、保证营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利于身体内激素的平衡,进而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生活。

2、提高自我认知:具有较高共情的个体,会有更多的共情发生,需要调动自身更高的情绪认知和调节能力,体现出更高的心理适应性才能有效应对共情疲倦。因此个体有必要探索自我认知的学习、学会心理减压和情绪调节。

3、培养爱好:如阅读、绘画、舞蹈、运动、厨艺等。个体在行动爱好中,将注意力从虚拟的网络中转向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将自我从负面信息中转移出来,专注、充实当下生活。同时,在爱好中个体能够找到自我的价值、提升自我。

4、正念训练:众多研究支持了此干预方法,正念疗训练使得个体对人、事、物的觉察力和注意力等发生积极改变,改变其对外界刺激的行动模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抑制共情疲劳的产生。

抗疫新题(抗疫抗震你出现共情疲劳了吗)(4)

写在最后:

长达3年的疫情里,可能我们最无法了解的就是明天,疫情还是地震,生活中难免发生各种令人悲伤的事件。我们对正处于灾害中的同胞感到同情,共情能力是一种珍贵的能力,让人与人的心连在一起,但保持自我的独立意识,将他们留给最重要的人,停止消耗内力,这也是情绪管理的一种。

参考文献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11), 1433-1441.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作者:方欢 周天梅;排版:唐姗姗;审核:贡喆 向楠楠 蓝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