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

说起火烧子,泾川人都不陌生。在平凉的六县一区里面,这个是泾川人民独享的美食。儿时的记忆里,一个火烧子一毛钱。那个时候家里很穷,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都比较匮乏。偶尔能吃一个火烧子,也算是打打牙祭了。平凉地区的人经常互相开玩笑说,你去了一趟泾川,连个火烧子都没吃上。可见这份美食,在泾川人民心中的分量。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1)

泾川道教胜地王母宫

泾川,古代叫泾州。在宋金时期,这里是金国的领地,当时叫做大定。女真族在统治这里的同时,也带来了东北的风俗文化和美食,火烧子就是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碰撞之后的产物。至今,在东北地区的美食就有粘火烧,牛肉火烧等。而在泾川这个地方,火烧子也有了不同的做法。泾川火烧子的传承人王贵林先生告诉我们,除了现在流行的大葱火烧子之外,还有糖馅和猪肉馅的做法。这两种做法其实正是今天东北流行的小吃,也是火烧子在东北的存在形态。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2)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金国的地盘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3)

东北的粘火烧,制作工艺和泾川火烧子一样,馅料不同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4)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5)

泾川的火烧子,大葱做馅料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村子里面。离县城还有十几里的路。小时候,交通不方便,我们去县城基本靠走路。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用家里干活的架子车,拉着我去县城。而我所期待的,除了看看县城里的繁华之外,心心念念的就是渴望已久的美食-火烧子。

火烧子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从和面、选料等都非常的讲究。选用当地的冬小麦面粉,上好的猪油以及葱花。用花椒和胡椒以及生姜粉做调料,加点盐进去。这种美食算高热量的食品,在冬天来一个,顿时觉得浑身都舒服了。儿时的记忆里,早上七点钟开始,卖火烧的摊子前面就排起了长队。眼巴巴的看着前面的人拿着火烧狼吞虎咽的样子,我肚子里的馋虫早已经爬了上来。可惜没有排到我,只能望着别人的手里一遍遍 遍的流口水。等到第二锅出来的时候,终于轮到我了。拿着烫手的火烧子,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滚烫的温度让我一边龇牙咧嘴,大口大口的呼出热气,一边却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就在咬开的瞬间,猪油滑腻伴随着葱花的香气已经填满了我的味蕾,让我欲罢不能。爷爷一边付钱,一边笑着呵斥说,慢点吃。虽然是责怪的语气,却充满了满满的爱意。旁边的街坊们,也是一边咬着火烧子,吃的满嘴流油,一边聊着昨天的家长里短。“老李,听说你抱孙子了,还是个带把的?你有福气啊” 王师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和熟识的老顾客打招呼。“张大哥,看你今年的麦子长势不错啊,今年要大丰收啊?”那个年代,人民物质是贫困的,但是精神却是满满的幸福感。刚刚赶上改革开放,大家都鼓足了干劲,觉得日子有了奔头。一口小小的美食,一个开心的玩笑,都瞬间让你感到快乐和开心。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6)

八十年代的县城,这是中国大多数地方的样子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7)

记忆中的黄牛驮水

后来,我出去上学了。也在省城开始工作,安家。每天的工作都是那么的忙忙碌碌,回家的日子却越来越少。但是家乡的那种情每次结却永远难以割舍,而且愈加浓烈。每次回家,除了从省城带点特产之外,家乡的美食,尤其是火烧子,仍然是难以忘怀的美食。这里面,吃的是家乡的味道,耳边是熟悉的乡音。更是一种情怀和思念在里边。

如今的县城,已经改变了模样。从当初的瓦片房变成了一座座的高楼。但是在泾川人民的心里,火烧子不仅仅是一个美食,也成了市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子里面,是对家乡的难以割舍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他已经深深的烙在了泾川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在外的游子,回家之后,在泾河边走一走,回到南门,来一个火烧子。总能遇到小时候的玩伴,虽然回不到过去,但是那种快乐,却是一辈子的记忆。

旬邑花子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泾川人的记忆)(8)

泾川的大云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