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今天作者和大家谈一谈王阳明几首关于“良知”的诗作。

千百年来,写诗作词之人,不可胜计。但大多都是借景抒情的诗作,很少有人涉及“心学”“人性”“良知”领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能及。放眼中国5000年华夏史,有如此造诣的,仅王阳明一人而已。

在谈论王阳明“心学”诗作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得号阳明子,故皆以阳明先生尊称之。王阳明一生谦谨廉明,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同时在书法、诗词方面造诣也是非常之高。向来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1)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被奉祀于孔庙。他在哲学思想理论方面,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诸多观点。

明朝时期,王阳明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并形成“阳明学派”。尤其是阳明心学对千古不变的圣贤教义有所突破,对人性探讨和教育有重大意义。代表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除了著作之外,他还有4首关于“良知”的诗词,影响颇大。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2)

《咏良知四首》之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样具有良知,具有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属“良知”了。禅宗教诲人们要具备佛性,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们成为圣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说,世上的人们常常都不会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良知,而是陷入在内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的迷惘。简言之,王阳明先生强调指出,我们和圣人一样,心中具备良知,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炼而非外求的结果。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3)

《咏良知四首》之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孔子等人讲究的“圣学”其实和佛教一样,都是有自己的修行口诀的,而圣学的口诀就是“良知”二字。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而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本能,“良知”其实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常常我们不会注意,有时候还会违背他。那些错用功的人就是丢下良知,一味向外界寻求道的判别依据。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4)

《咏良知四首》之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误区。

“万化根源总在心”告诉人们,时间纷繁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处变化都存在于心。王阳明还自嘲,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5)

《咏良知四首》之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

“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这也是天理的极致境界。

王阳明坚守本心的诗句(知行合一王阳明)(6)

王阳明心学智慧博大精深,每一诗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极小一部分。

读者们,对于王阳明的这些诗作,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