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

电影妖猫传

唐代三百年,是我国文化繁荣发达的时代。

唐人气魄大,对外来事物能广泛包容,择其精华而吸取。

表现在服饰方面,也出现了崭新的风貌。

如果一个只熟悉汉魏时冠冕衣裳的观察者,忽然置身于着幞头、缺骻袍、鞣躞带、长靿靴的唐代人物面前,一定会觉得跟前大为改观,不胜新奇。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

长安十二时辰|服装

这是由于唐代男装常服吸收了胡服褊衣的若干成分,将汉魏以来的旧式服装全盘改造了的缘故。

唐代女装也摆脱了汉晋时深衣的影响,接受了一些外来因素,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式样。

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

唐牛僧孺《玄怪录》:“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这里说的是一位平民妇女的衣着。又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之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可见唐代女装无论服饰丰俭,这三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与宋代不同,这时常将衫的下襟掩在裙腰之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不仅长,还相当肥大,普通是用六幅布帛制成,即如李群玉诗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

《新唐书·车服志》记唐文宗在提倡节俭的前提下,曾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可见五幅之裙应是比较狭窄的一种。更华贵的则用到七幅和八幅,如《旧唐书·高宗纪》提到的“七破间(裥)裙”,曹唐《小游仙诗》所说的“书破明霞八幅裙”,可以为例。按《旧唐书·食货志》谓布帛每匹“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同文同轨,其事久行”。此处的尺指唐大尺,约合0.295米,因而每幅约合0.53米。六幅的裙子周长约3.18米,七幅约3.71米。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约合2.65米,比现代带褶的女裙还略肥一些。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

簪花仕女图

裙、衫之外,唐代女装皆加帔,所以又可泛称为“帔服”。帔子不见于汉代,所以《中华古今注·女人披帛条》谓“古无其制”。

按此物在我国出现于南北朝,莫高窟288窟北魏女供养人、285窟西魏女供养人都有帔。南朝也用帔,但东晋时尚不多见。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传图》、《洛神赋图》等绘画中,女装虽飞举、带袂飘扬,却并无帔帛。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

顾恺之《女史箴图》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

顾恺之《洛神赋图》

齐、梁以后,帔才在文献中出现,如《玉台新咏》卷八又卷十所录梁徐君待及梁武帝的诗中都提到帔。然而在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见,可证这时它的使用范围还比较窄。

唐代帔帛广泛流行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7)

新疆博物馆藏 宝钗行彩凤 罗帔掩丹虹

虽然是上承南北朝时开创的风气,但溯其渊源,也有着国外传入的因素。

裙、衫、帔之外,中的女数唐代女装中又常加半臂。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条》:“《实录》又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却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则半臂乃是短袖的上衣。

此物又名半袖,出现于三国时。《宋书·五行志》:“魏明帝着绣帽,披缥纨半袖,尝以见直臣杨阜。阜谏日:“此礼何法服邪?’”可见这时半臂初出,看起来还很新奇刺眼。不过至隋代它已逐渐流行。到了唐代,男女都有穿的,而以妇女穿半臂的为多。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8)

敦煌莫高窟130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局部(段文杰临摹)

《新唐书·车服志》:“半袖、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证以图像,如永泰公主墓壁中所绘的侍女,其身份应与女史为近,正是上身在衫糯之外又加半臂。而且这种装束不仅宫阁中为然,中等以上唐墓出土的女俑也常有着半臂的。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9)

永泰公主墓壁中所绘的侍女

至盛唐时,不着半臂已显得是很不随俗的行动。唐张泌《妆楼记》:“房太尉家法,不着半臂。”房太尉即房琯就是在咸阳陈涛斜以春秋车战之法对付安史叛军羯骑而大吃败仗的那位极其保守的指挥官,他家不着半臂,或自以为是遵循古制,但在社会上不免被目为特异的人了。

总的说来,半臂在唐代前期的女装中较流行,唐代中晚期则显著减少。这是因为唐代前期女装上衣狭窄,适合套上半臂中唐以后,随着女装的日趋肥大,再套半臂就感到不便,所以使用范围就逐渐缩小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0)

正仓院保存完好的唐代半臂,夾纈羅半臂,第7号

唐初女装衣裙窄小“尚危侧”,“笑宽缓”,仍与北周、北齐时相近,如莫高窟205、375等窟初唐壁画中的供养人便是其例。这种服式大体上沿用到开元、天宝时期,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陶俑,是开元时期最典型的作品,其服式仍然带有初唐余风。所以《安禄山事迹》卷下说天宝初年“妇女则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狹小”。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1)

段文杰临本: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女供养人》

白居易《新乐府·上阳人》所说“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更可以代表中唐人对盛唐服式的看法。但盛唐时一种较肥大的式样也开始兴起,莫高窟130窟盛唐壁画中榜题“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的女像便可为例。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2)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服饰艺术再现

总起来说,至盛唐时,妇女的风姿渐以健美丰硕为尚。《历代名画记》卷九称盛唐谈皎所画女像作“大髻宽衣”,正是这种新趋勢的反映。中唐以后,女装愈来愈肥。元稹《寄乐天书》谓:“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择,尤剧怪艳。”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也说:“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女装加肥的势头在唐文宗朝急剧高涨。

文宗即位之初,于太和二年(828年)还曾向诸公主传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着短窄衣服。”可是由于其后此风日炽,不过十年,至开成四年(839年)正月,在咸泰殿观灯之会中,却因为延安公主衣裾宽大,而将她即时斥退,并下诏说:“公主入参,衣服逾制;从夫之义,过有所归。(驸马窦)澣宜夺两月俸钱。”可见这时贵族妇女追求宽大服式的狂热,已经使封建朝廷觉得有加以限制的必要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3)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4)

但是在唐代前期,对服式审美的选择不仅并不倾向于褒博,反而比较欣赏胡服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5)

唐代绢画《仕女图》,穿翻领袍胡服的女子,吐峪沟古墓出土

《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其北印度,风土寒烈,短制褊(宋藏音义:窄也)衣,颇同胡服。”则胡服以褊狭为特点。再如翻领、左衽之类,也是胡服不同于汉以来的传统服制之处。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6)

唐代翻领胡服泥塑

唐代着胡服的妇女,在石刻画和陶俑中都曾发现。而更特殊的还是胡服的帽子。《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7)

男女穿胡服

可见着胡服时,胡帽是相当惹眼的。最典型的胡帽即所谓“卷檐虚帽”。这种帽子与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从斯基泰人到匈奴人都喜欢戴的尖顶帽很接近。唐墓所出胡俑、莫高窟45窟盛唐壁画中的胡商都戴它。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8)

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盗图

但妇女所戴胡帽的形状又有所变化,陕西礼泉李贞墓出士女骑俑的胡帽在下沿有裁出曲线的帽檐。

西安韦顼墓石椁线雕中的女胡帽另有两种式样:一种装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另一种在口沿部分饰以皮毛。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19)

西安韦顼墓石椁线图

这两种女胡帽与莫高窟159窟中唐壁画《维摩经变》中吐蕃赞普的侍从所戴的帽子很接近,只不过赞普侍从的帽子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中女胡帽的戴法一样,将帽耳放了下来而已。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0)

莫高窟159窟东壁壁画吐蕃赞普的侍从

这种情况反映出,唐代的这类女胡帽或即刘言史《夜观胡腾舞》一诗中“织成蕃帽虚顶尖”的“蕃帼”。蕃应指西蕃、吐蕃,正与上述莫高窟159窟所表现的情况相合。

从广义上说,唐代的羃䍦也是胡帽的一种。《大唐新语》卷十:“武德、贞观之代,宫人骑马者,依周(指北周)礼旧仪,多着羃䍦。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所谓“发自戎夷”,证以《隋书·附国传》称其俗“或戴羃䍦”,《旧唐书·吐谷浑传》称其人“或戴羃䍦”,可知其所自来。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1)

羃䍦

羃䍦在隋代已流行。《北史·隋文帝四王·秦王俊传》谓:“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羃䍦,重不可载,以马负之而行。”则羃䍦周围所垂的网子上还可以加施珠翠。由于它障蔽全身,所以隋代的杨谅和唐初的李密都曾让士兵戴上羃䍦,伪装成妇女,以突发制人。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2)

燕妃墓捧羃䍦侍女

到了唐高宗时,妇女已用帷帽替代羃䍦。帷帽与羃䍦的不同点是前者所垂的网子短,只到颈部,并不像后者那样遮住全身。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3)

唐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

从羃䍦这方面说,它的垂网减短即成为帷帽。但帷帽的本体是席帽,从席帽这方而说,在它的輯沿上装一圈短网子,也就成为帷帽。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4)

阿斯塔纳187号墓戴帷帽女骑马俑

唐王叡《炙毂子录》:“席帽本羌服,以羊毛为之,秦汉以故席。女人服之,四缘垂网子,饰以珠翠,谓之韦(帷)帽。”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5)

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著帷帽女骑马俑

席帽的形状是怎样的呢?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说:“永贞之前,组藤为盖,曰席帽。”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说:“席为之骨,鞔以缯,乃名席帽。至马周以席帽油御雨从事。”宋龚养正《释常谈》卷上说:“戴席帽谓之张盖。”则席帽的形状和近代的盖笠相似。席帽上蒙覆油缯的,叫作油帽。宋代的帷帽多以油帽为本体。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6)

席帽

明人犹知其形制,《三才图会·衣服会》清楚地画出了它的形象,榜题二字,“帷帽”。因此我们知道,它和软胎风帽、渔婆勒子等全然不同。

上引《大唐新语》介绍了羃䍦和帷帽的使用情况后,接下去又说:“开元初,宫人马上始着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本来戴障蔽全身的羃䍦,原有不欲使人窥视的用意,这和《礼记·内则》所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等古老的礼法亦相合。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7)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帷帽

但唐代的社会风气既颇豪纵,妇女的装饰又不甚拘束,所以这种要求很难贯彻。唐高宗于咸享二年(671年)颁发的诏书上指责说:“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己可全无障蔽?比来多着帷帽,遂弃羃䍦:曾不乘车,别坐檐子。递相仿效,浸成风俗,过为轻率,甚失礼容!”尽管如此,到了玄宗时,开元十九年(731年)的诏书上却要求“妇人服饰…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了,可见社会习俗在剧烈地变化。

至于妇女穿男装,这种情况早在初唐已出现。《新唐书·五行志》:“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8)

永泰公主墓中的男衣女子俑

在唐代,给使内廷的宫人或着男装,称“裹头内人”。《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条胡三省注:“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其实所谓裹头,即裹幞头。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29)

《虢国夫人游春图》女子头戴蹼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足蹬马皮靴,腰系革带,健美有活力,与男性服饰无异。

唐代女艺人亦或着男装。唐范據《云谿友议》载元稹《赠探春诗》有云:“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文靴。”探春裹幞头,执笏,着靴,正是男装。我国有的戏剧史研究者以为唐代软舞的舞女着女装,健舞的舞女着男装;也有人以为着男装的女俑是扮生的女艺人,以与旦角演出“合生”。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0)

昭陵壁画

因为唐代有些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也着男装,而绘画与雕塑中出现的男装女子,绝大多数并非艺人。到了中晚唐时,贵族妇女也有常着男装的。《永乐大典》卷二九七二引《唐语林》:“武宗王才人有宠。帝身长大,才人亦类帝。每从(纵)禽作乐,才人必从。常令才人与帝同装束,苑中射猎,帝与才人南北走马,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误奏于才人前,帝以为乐。”则这时尊贵如王才人者也可以着男装,而且武宗不但不以为异,反以为乐。与高宗时对比,风尚之变,于斯可见。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1)

蹀躞金乌:女着男装

在图像材料中,有的妇女虽迁着男式袍,但头上露出发髻;有的虽着袍且裹幞头,但袍下露出花袴和女式线鞋;也有的服装全同于男子,但自身姿、面型与带女性特征的动作上看,仍可知其为妇女。

唐代妇女常着线鞋

《旧唐书·與服志》谓:“武德来,妇人着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开元来,妇人例着线鞋,取轻妙便于事;侍儿乃着履。”不过在图像材料中,往往是女主人着,侍女着线鞋,与《舆服志》的说法恰恰相反,或因志文意在强调线鞋的轻妙,所以形容得有些过分。

这类线鞋的实物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屡有出土,往往以麻绳编底、丝绳为帮,做工很细致。图像中也有式样与线鞋相仿,但鞋帮不用线编而用锦绣等材料制做的。这种鞋在鞋面正中还装有两枚圆形饰物,估计是玛瑙、琉璃之类,因而会显得更加华丽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2)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M128出土麻线鞋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3)

蹀躞金乌:鞋的细节

妇女所着的履,最常见的应即唐文宗时许一般妇女通着的高头履和平头小花草履。本来从先秦时起,履头已有高起且略向后卷的絇。絇本不分歧,这种履即通常所称的笏头履。

汉代才常见歧头履,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均出这种履的实物。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4)

西汉青丝歧头履,长26厘米,头宽7厘米,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5)

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的翘头绮鞋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6)

短襦长裙,外罩半臂,脚蹬高头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绢画

王涯诗所谓“云头踏殿鞋”,元稹诗所谓“金蹙重台履”,和凝词所谓“丛头鞋子红编细”幽,当即其类。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7)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8)

唐代变体宝相花纹云锦云头履

履以丝织物制作,吐鲁番出士的一双高头锦履,帮用变体宝相花锦,前端用紅地花鸟纹锦,衬里用六色条纹花鸟流云纹锦缝制,极为绚丽。此外,敦煌壁画中也见过一类前头不高起,有些像现代布鞋式样的履,大概就是所谓平头履了。

丝履之外,唐代妇女还喜欢穿蒲履。《册府元龟》卷六一载太和六年(832年)王涯奏议中说:“吴越之间织高头草履,纤如绫縠,前代所无。费日害功,颇为奢巧。”唐文宗曾禁止妇女穿这种蒲履,但不曾认真执行。它一直流行到五代时。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39)

唐 蒲草鞋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唐代贵妇不仅服装华奢,面部化妆也很特殊。除了施用一般的粉、泽、口脂等之外,其为后代所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翠眉与晕眉

眉本黑色,妇女或描之使其色加深,所以先秦文字中多称“粉白黛黑”。如《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国策·楚策》:“周郑之女,粉白黛黑。”汉代仍以黑色描眉,如《淮南子·修务训》:“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贾谊《新书·劝学篇》:“傅白黛黑”(《说文》:“画眉墨也”)。《后汉书·梁鸿传》:“鸿谓孟光曰:“今乃衣绮罗傅粉墨,岂鸿所愿哉?”但先秦作家偶或也提到翠。南北朝时,此风转盛。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蛾眉像翠翰。”梁费昶《来菱》:“双眉本翠色。”《南史·梁文帝纪》还说:“帝双眉翠色。”虽是依当时的好尚作出的附会,但反过来却可以证明这时确有将眉毛染成翠色的化妆法。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0)

唐诗中也经常提到妇女的翠眉。如万楚诗“眉黛夺将萱草色”,卢纶诗“深遏朱弦低翠眉”等句均可为例。翠眉即绿眉,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所说的“粉白黛绿”。由于翠眉流行,所以用器色描眉,在唐代反而成为新异的事情。《中华古今注》卷中说:“太真……作白妆黑眉。”徐凝诗:“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新妆为黑眉,可知其旧样应是并非黑色的翠眉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1)

《妖猫传》杨贵妃,一双又细又长的翠眉

唐代眉式主要有细眉和阔眉两种。前者如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纤纤初月上鸦黄”、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温彪筠《南歌子》中“连娟细扫眉”等句所描写的。不过早在初唐,陕西礼泉郑仁泰墓中女俑之眉已颇浓阔,沈佺期诗“拂黛随时广”或即指此种眉式而言。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2)

《簪花仕女图》

盛唐时阔眉开始缩短,玄宗梅妃诗有“桂叶双眉久不描”之句,以后李贺诗中也一再说“新桂如蛾眉”,“派眉桂叶浓”。眉如桂叶,自应作短阔之形。所以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即着眼于此。短阔之眉所涂黛色或向眼睑晕散,即元稹《寄乐天书》所说的“妇人晕淡眉目”。它的形象在《簪花仕女图》中画得很清楚。元和以后,眉式又流行“双眉画作八字低”的“八字宫眉”,晕眉此后就逐渐少见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3)

额黄

唐代妇女额涂黄粉,此法起于南北朝。梁江洪诗“溥鬓约微黄”,北周庾信诗“额角细黄轻安”,可以为证。唐诗中,如吴融“眉边全失翠,额畔半留黄”,袁郊“半额微黄金缕衣”,温庭筠“黄印额山轻为尘”等句,都是对它的描写。此风至五代、北宋时犹流行,如前蜀牛峤词“额黄侵膩发”、宋周邦彦词“侵晨浅约宫黄”所咏,但已经不象唐代那么流行了。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4)

图源 祥子姑娘

额上所涂的黄粉究竞是何物,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唐王涯《宫词》:“内里松香满股开,四行阶下暖氤氲;春深欲取黄金粉,绕树宫女着绛裙。”她们采集松树的花粉是否有可能系供涂额之用,疑莫能明。额部涂黄的风习传到边地,所用的材料当又不同。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五引张舜民《使北记》:“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此黄物来侠名《蒙鞑备录》谓是黄粉,宋徐霆《黑鞑事略》谓是狼粪。但狼粪之说,王国维已指出其误。清初北方妇女冬天仍以黄物涂面,她们所用的材料是括萎汁。由于时地各异,难以用这些记载与唐之额黄相比附。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5)

《北齐校书图》中的妇女,眉骨上部都涂有淡黄的粉质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6)

花钿

又名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即刘禹锡诗所谓的“安钿当妩眉”。它的起源,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引《杂五行书》说:南北朝时“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另记一说:“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卧于床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臣李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则以为起于初唐。但这两种说法的传奇色彩都太浓厚,不可尽信。

按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与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俑,都在额前贴一圆点。当时佛教已在这些地区流行,此类圆点或许是模拟佛像的白毫。但其位置和形状均与花钿相近,或可以看作花钿的前身。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7)

唐代 敦煌藏经洞 绢画 二觀世音菩薩图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的以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可证。用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鰾胶或阿胶粘贴。图像材料中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红色的最多,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花钿,大都为红色。绿色的也叫翠钿,即杜牧诗“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词“眉间翠钿深”、李珣词“翠钿檀注助容光”所咏。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8)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妇女的花钿就有绿色的

黄色的如温庭筠词“扑蕊添黄子”、成彦雄词“鹅黄翦出小花钿”所描述。《簪花仕女图》中的花钿即作黄色。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49)

唐代流行花钿样式 新疆博物馆提供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0)

妆靥

点于双颊,即元稹诗“醉圆双媚靥”、吴融诗“杏小双圆靥”之所咏者。

旧说以为这种化妆法起自东吴。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近代妆靥,……盖自吴孙和邓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虢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彩,视之更益其妍也。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点颊。”

然而汉魏以来原有在颊上点赤点旳化妆法,当时将这种赤点叫“旳”。《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的字后来讹作“的”。汉繁钦《弭愁赋》“点圜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晋傅咸《镜赋》:“点双的以发姿。”晋左思《娇女诗》:“临镜忘纺绩,……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则点妆靥之法实由来已久。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1)

甘肃榆林窟16窟壁画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2)

斜红

《玉台新咏》卷七,皇太子《艳歌十八韵》中有句云:“绕脸傅斜红。”唐罗虬《比红儿诗》第十七也写到:“一抹浓红傍脸斜。”傍脸的斜红在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壁画舞女像及阿斯塔那出土的《桃花仕女图》、《棕櫚仕女图》等绘画中均曾出现。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3)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绢画局部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4)

佟丽娅的斜红妆。来源/央视节目《国家宝藏》截图

经五代至北宋,这类化妆法的繁缛程度几乎有增无已。花钿与妆靥或合称为花靥,后蜀欧阳炯词所云“满面纵横花靥”,与莫高窟壁画中五代、北宋女供养人面部此类装饰成排出现的情况正相一致。

唐代妇女的发髻形式亦多

唐段成式《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这里列举了不少发髻名称,但未说明其形制。其中有些名称本身具有形象性,可与绘画雕塑相比定。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5)

永泰公主石椁线刻画 左为单螺髻,右为双螺髻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6)

永泰公主石椁线刻画

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有一种绕出双环的髻式,似即双环望仙髻。初唐式高髻缠得较紧,矗立在头顶上。盛唐时,出现了所谓蝉鬓,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得极其扩张,因而变成薄薄的一层,同蝉翼相仿佛。白居易词“蝉鬓鬅鬙云满衣”之句,虽然出现稍晚,但描述很得要领。与蝉鬓相配合,有一种将头发自两鬓梳向脑后,掠至头顶挽成一或二髻,再向额前俯偃下垂的髻式,似即倭堕髻。开元时许景先所撰《折柳篇》有“宝钗新梳倭堕髻”之句,可证当时使用此名。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7)

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8)

周晖《挥扇仕女图》蝉鬓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59)

唐·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摹本)甘肃敦煌莫高窟130窟 都督晋昌郡太守乐廷环夫人王氏,梳高髻,簪花,插小梳

中晚唐时,倭堕髻偏于一侧,似即堕马髻。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风流夸堕髻”句,原注“贞元末城中复为堕马髻。”但堕马髻这一名称汉代已有。《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妻孙寿作堕马髻。章怀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汉代堕马髻的式样虽不能确知,但唐代再度使用这个名称,或者就是因为此时这种髻也是“侧在一边”的缘故。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0)

唐人《宫乐图》(摹本)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宫廷妇女二十人,或奏乐、或畅饮,发式各异,有的梳抛家髻,有的梳倭墮髻,有的插梳,有的戴花冠。

唐代妇女不仅髻式复杂,其所插钗等饰物的种类也很多。王建诗 “玉蝉金雀三层插”,薛能诗 “拥头珠翠重”,段成式诗 “出意挑鬟一尺长,金为钿鸟簇钗梁”等句之所状,在唐画中都能得到印证。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1)

鎏金菊花纹银钗2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唐钗有实物出土,并且也有在钗梁上制出小鸟如段成式诗描写的那一类。唐代后妃所簪花树 , 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它们往往是一式二件,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 以便左右对称插戴。其中在前部垂下小佩饰的那类钗,也叫步摇,其钗体常作凤鸟形,即白居易诗所谓“钗垂小凤行”。

至于梳子,虽较汉代之作马蹄形者为阔,但还不象宋代那样呈扁月牙形。唐代妇女多在髻前单插一把,也有在两鬓上部或髻后增插几把的。晚唐时才有将两把梳子一上一下地相对而插,甚或满头缀梳的。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2)

唐·玉海棠花纹梳背(两件)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3)

五代·壁画女供养人像(摹本)甘肃安西榆林窟 图绘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盛装打扮的贵妇,鬓发抱面,梳回鹘髻或高髻,发饰花树、花钗和大小梳子。

唐代女性服饰变化研究(引领时尚)(64)

中晚唐時期仕女裝束

总起来说 , 唐代女装初唐时比较偏狭 ,常着胡服 、胡帽 ,钗梳首饰等物用得较少。盛唐时衣裙渐趋肥大,出现了颇具特点的蝉鬓和倭堕髻。安史乱后,进入中唐时期,短阔的晕眉较流行,而胡服渐不多见。

研究者或执元镇《新乐府· 法曲篇》“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之句,以为这时胡服大流行;并举《新唐书·五行志》中之椎髻、赭面、啼眉、乌唇等以为佐证。其实从考古材料中看,胡服的流行时期是在安史乱前。由于这场战争的影响,社会心理中的华夷界限似较乱前显著,从而胡服也少了起来。晚唐服式愈加褒博,首饰也愈加繁缛。五代大体沿袭着这种风气,北宋时才又有新的变化。

(作者:孙机,著名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来源:文物陕西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