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到沈阳z366全程游记:由奉天驿到

南京到沈阳z366全程游记:由奉天驿到(1)

沈阳站进站口

南京到沈阳z366全程游记:由奉天驿到(2)

沈阳站旁的振工街路牌

南京到沈阳z366全程游记:由奉天驿到(3)

沈阳站旁的旧式水塔

在沈阳打车去火车站,用词儿一定要准确,别目的地是沈阳站,嘴里却下意识、习惯性地说成“沈阳南站”或“南站”,遇上不懂沈阳地理掌故的小年轻或外乡司机,保不齐给您拉苏家屯去!今天的沈阳南站是过去的苏家屯站,过去的沈阳南站早就改名为沈阳站了。沈阳站是东北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现存最悠久的老火车站,它最初的名字沉淀着醇厚的光阴味道:奉天驿。

老地方

俄国人打底、日本人重修的奉天驿

沈阳站建于1899年11月,原名谋克敦,历史上是清末、民国、伪满洲国时期以及今日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甲午战争后,为自身利益计,俄国人联合德、法,逼迫日本吐出侵占的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俄国人借口自己有功,从清政府手中获得租借旅顺港、大连湾以及在东北开矿、修铁路、办银行等许多利益,其侵略势力也沿着中东铁路扩展到东北各地,这其中就包括沈阳。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俄国人在今沈阳站北1.2公里处修建了一座俄式青砖平房作为奉天站站舍,俄国人称其为“茅古甸”,取盛京的满语音译谋克敦(汉译“天眷盛京”),站内的铁路线只有5股,属于四等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14日,“茅古甸”开始临时办理旅顺至宽城子的业务。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其中最大的一次会战发生在今沈阳郊外,即“奉天会战”,这次战争以俄军惨败告终,作为胜利方的日本人势力顺势渗透进沈阳。战后,沈阳城西侧的原俄国铁路和车站换了东家,归日本所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满足旅客需求,日本以安奉铁路与“南满本线”接轨为名,将茅古甸改称奉天驿,但不是在俄国人所修的老火车站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择地重建了一座新火车站,即今日沈阳站的位置。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1日,奉天驿搬迁。

奉天驿先由日本帝国大学的太田毅于1908年设计,因太田毅中途病故,交由吉田宗太郎完成,这两人均为日本著名建筑师辰野金吾的学生,因该站与辰野金吾设计的日本东京站在外型上极为类似,被称为“姐妹车站”。奉天驿是一座俄式风格与日式风格相结合的两层高的红砖建筑,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它是日本近代建筑西洋化在海外地区的延伸。

奉天驿于1910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并启用,此后经历了1926年和1934年两次扩建,陆续建成四个候车室,建筑面积为6555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客运核心枢纽 。

1907年,日本人将沈阳地区的铁路及附属地划归“满铁奉天事务所”管理,并借口火车站南移,制定“市街发展规划”,将东至今和平大街,西至铁路的区段,以新建火车站奉天驿为中心,向两侧分为南十至北七等多条马路,并着手在这个区域内兴建住宅、商店、邮局、公园、学校、兵营、神社、事务所、警察署等建筑。此外,位于铁路西侧至现在的兴工街一段区域,因建有工厂、货场等,也被纳入日本人的控制范围,这块区域叫“满铁附属地”,当年是不准中国人进入的。

日本人建设奉天驿可谓不惜血本。建成后的奉天驿一楼作火车站用,二楼则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和旅馆”。1927年,日本人又在中山广场新建“大和旅馆”,即今日的辽宁宾馆。与奉天驿如影随形的还有其对面的三座老建筑,左侧是与车站同期的悦来客栈(现医药大厦),中间是共同事务所、贷事务所奉天铁路公安段(现沈阳饭店),右侧是奉天铁路事务所(现沈阳铁路宾馆)。

北站与南站斗法折射的深层较量

新奉天驿火车站是日本独资修建并拥有绝对控股权的火车站,从列车人员到治安警察,清一色的日本人,在奉天驿上下车的中国人反成了“二等公民”,受歧视甚至被侮辱,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却抬不起头来,那种刻入骨髓的屈辱感就甭提了。

为找回尊严、抢回权益,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于京奉铁路终点处修建奉天城站,与日本人经营的奉天驿抗衡。奉天城站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建成于1930年,总面积8485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3月19日,竣工通车的奉天城站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并更名为辽宁总站,其占地面积与设计理想已超越了日本人的奉天驿,其客流量及随即拉动的周边经贸发展,对奉天驿与满铁附属地构成了威胁与挑战。

因奉天城站在沈阳城北,所以老沈阳人称其为“北站”,而奉天驿在沈阳城南,自然就是“南站”了。这是沈阳市民按两站地理方位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带有当年不可言说的民族情绪:因为北站是“中国站”,南站是“日本站”,在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对峙的年代,在北站还是在南站上下车,不仅是方便与否的问题,更是面子与立场的问题,坐车去北站,一度被提到“爱中反日”的政治高度。

北站(奉天城站)建成仅半年,日本就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城,吞并东三省。学界认为,北站与南站的斗法,折射的是中日经济的深层较量,北站的建成预示着中国民族经济的崛起,而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迫不及待地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沈阳南站前的“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5年后,奉天驿更名为“沈阳南站”。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日作战的美军轰炸机先后3次轰炸沈阳南站,将5座货物仓库炸毁。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8月24日,苏军的一支坦克部队开进沈阳,打响了攻击沈阳南站的战斗,战况相当惨烈。当时,苏军大批坦克进行轮番冲击,而固守在车站里的日军凭借地形优势,频频发射钢炮,苏军多辆坦克被命中起火,人员伤亡较大。战斗胜利结束后,苏军为纪念在此牺牲的官兵,经苏联最高统帅部与中国方面商定,在火车站广场上树立了一座“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沈阳老百姓习惯称其为“苏军坦克纪念塔”。

这座纪念塔由苏联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建造纪念碑的现场管理员是当时年仅18岁的学过建筑的沈阳小伙鲍文仲,由临时招募的50名石匠负责雕凿。

沈阳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45年10月落成,占地146.8平方米、碑高23.84米,碑身、碑座由花岗岩砌造,碑内是钢筋混凝土。碑身中部有铜铸俄文碑文“光荣属于伟大的苏军”,碑四面下部有铜铸俄文碑文“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分子战斗中,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牺牲的战士,永垂不朽”,碑两侧壁镶嵌有展示苏军坦克战士英勇战斗场面的铜制浮雕,碑顶上安放的那辆铜铸坦克有13吨重。

1987年,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被批准为沈阳市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因修建地铁及沈阳站广场改造,苏军将士遗体移葬至沈阳的苏军烈士陵园,纪念碑一并迁址。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曾是沈阳站的标志,那时南来北往的乘客从车站下车,一看见这纪念碑,就想到沈阳。

升级改造后的沈阳站旧貌换新颜

1950年5月1日,沈阳南站更名为“沈阳站”,并升至特等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沈阳站成为向前线运输物资的集散地。为改善旅客候车条件,满足旅行需求,沈阳站进行了多次改扩建,但样式、比例、色彩等方面仍然延续原有建筑的风格。

虽然更名,但老沈阳人还是习惯称沈阳站为沈阳南站,简称“南站”。1991年新沈阳北站建成通车,沈阳站列车减少,渐渐沉寂下来,沈阳站由东北地区最大的客运编组站变成一个长途过路车的中转站(客运编组性质不变)。此后的十年间,沈阳站的运输状况难称人意,加之车站久经风雨、设施老化、容量有限,整个沈阳站已显现出疲软破败之势,直至1997年,一场全面整修沈阳站的战役才全面打响。

沈阳站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扩建工程,至2014年升级改造完成,同时开放西广场,使来往于此的旅客能够更加便利的乘车。在升级改造的同时,沈阳站依然保留了奉天驿的建筑形式,让世人穿梭于此的同时,仍可以品味到“百年沈阳站”岁月余韵的点点滴滴。

来源: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文并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