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跟杨万里(杨万里除了辛弃疾)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年逾八十的杨万里缠绵病榻,但即便已经远离庙堂,久居江湖之远的他,仍然用一双浑浊的老眼紧紧盯着帝都临安的朝堂。
彼时的南宋早已风雨飘摇,一代权相韩侂胄只手遮天,雄心勃勃开始了作死的北伐复国计划,眼见已然偏安一隅的江山即将再遭兵灾荼毒,病入膏肓的杨万里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封奏折:“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一生孤勇的杨万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想用自己老迈力竭的声音,喊醒那些久居庙堂,不懂民间疾苦的云端之人,这封奏折之后,杨万里溘然长逝。在杨万里死后的第二年,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病故于铅山,死前犹在高呼:“杀贼!杀贼!”
有人说,有宋一代,辛弃疾无疑是词人中最有“古惑仔”气质的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除了辛弃疾,泱泱两宋三百年,杨万里应该算是最“刚”的词人了。
很多人对于杨万里的认识,也只停留在那两句著名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就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但谁也不知道的是,小清新的诗风背后,是杨万里一身孤勇,无愧家国,让人热泪盈眶的一生。
公元1127年,宋朝持续了167年繁华戛然而止,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徽钦二帝及天潢贵胄三千余人被俘虏,并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也正是在这一年,杨万里出生在吉州吉水的一户贫寒人家。杨万里的童年很不幸,家境贫寒又自幼丧母;但万幸的杨万里有一个好不偏心的继母和一个饱读诗书的父亲。
古来读书人无不以“科举及第”为目标,勤学好问的杨万里也正是在父亲杨芾的熏陶下,对着满屋藏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家徒四壁却堆满书籍的陋室,凛峭风寒却专心读书的童年,多年以后的杨万里再回想起那段在别人看来几近绝望的少年时光,仍然有种意气风发,重回当初的热血。
他在诗作《夜雨》中这样写道: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即便是时光染白了头发,曾经的少年郎也已变成如今的糟老头儿,杨万里年少时读书入仕,济世为怀的壮志也始终未曾减少分毫。
父亲杨芾看出了杨万里的天赋,为了能让这块璞玉变得更完美,杨芾散尽家财为儿子延请名师,两宋之间大名鼎鼎的诗词大师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人都是杨万里的恩师。
无问贵贱,只与豪杰交往,这是杨芾教给儿子杨万里的第一个人生哲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他开始按照父亲所期待的那样,踏入南宋波澜诡谲的政局之中,在这个以偏安一隅为乐的南宋朝廷里,杨万里就像个谁也不服的刺头一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二十四年的科举上榜者人才济济,除了杨万里之外,还有陆游、范成大、虞允文、张孝祥等等。冥冥之中,历史将这些人安排在一起出现,而也因为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死气沉沉的南宋出现了生机。
绍兴二十四年的南宋朝廷,奸臣当道,主战派的有识之士随着岳飞被杀尽数被打压,和金国签完《绍兴和议》后的宋高宗赵构,开始了自己高枕无忧的偏安帝王生涯。
一身愤懑意难平的杨万里,在父亲的带领下去拜见了不少因主战而被打压贬谪的有识之士。
爱国和热血永远是灵魂相通的,每一个见过杨万里的爱国名士们都被眼前这个年轻人所折服,他们知道杨万里的身上有着和朝廷格格不入,却弥足珍贵的澎湃热血。
绍兴二十九年,热血青年杨万里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胡铨和张浚。在奸相贾似道把持下的庙堂之上,不会有胡铨和张浚的容身之地。
旁人眼中的胡铨和张浚是得罪权贵,谪居在野的瘟神,避之唯恐不及;但在杨万里眼中,这两个人是挽狂澜于既倒的真正大英雄。
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杨万里三次登门拜访张浚,两人一番畅谈后,张浚盛赞其为人中龙凤,还以“正心诚意”四字勉励后进;得到偶像认可后的杨万里以此四字作为人生座右铭,又将书斋名字改为“诚斋”,最后请了另一位主战派大佬胡铨,写了一篇《诚斋记》。
原本以杨万里这样高调用行动支持主战派的行事作风,是不可能在宋高宗一朝的南宋政坛有所作为的。但也许是害死岳飞后内心不安,宋高宗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就宣布逊位,南宋迎来了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宋孝宗赵昚。
而随着赵昚的继位,被打压许久的主战派们终于开始扬眉吐气了。
乾道三年,杨万里拜见曾经同期进士,当时的宰相虞允文,一身孤勇,满腹经纶的他献上了自己筹谋良久的经世大作《千虑策》。
和一般文人策论不一样的是,《千虑策》是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政策,从为君治国,到选贤任能,再到兵法谋略,最后道民政民生,洋洋洒洒三十篇,让虞允文都惊得直呼: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
在虞允文的眼中,杨万里排在第一位。有这样一个大人物保驾护航,杨万里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入仕报国的理想了。
进入权利中心的杨万里,在旁人看来很奇怪,因为他仍然还像个刚入仕的年轻人一样,不懂人情世故,更不在意权力富贵,只知道凭着内心的一腔热血,做自己认为于国于家都有裨益的事情。
杨万里很“刚”,这一点从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乾道七年,大臣张栻之为公事得罪丞相虞允文,遭到排挤,杨万里不顾虞允文知遇之恩,上书张栻之争辩,晓以大义,毫无偏私。
淳熙十五年,杨万里力争名相张浚应该配飨庙堂,并当众怒怼翰林学士洪迈独断专行,指鹿为马。正是指鹿为马这四个字惹怒了宋孝宗赵昚,一句“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就将杨万里贬黜。但即便如此,杨万里仍然毫不退让,据理力争。
纵观历朝历代,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作死”的人,他们本可以风光无限,却偏要坚持他们内心的东西而屡屡被贬,受人迫害。但即便是被逼上穷途末路,他们也丝毫不改初心,凡事只为家国计,与人无忧,与己无愧。
而杨万里就是这样的人。
不迎合君王,不攀附权贵,是杨万里一生不受重用的原因。
但无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这位心如赤子,不改初衷的老刺头都时刻不忘为官初心。
淳熙元年,杨万里远调漳州,临行劝诫宋孝宗戒贪吏、施廉吏;
淳熙八年,杨万里任广东提点刑狱,带兵镇压盗贼沈师之乱,造福一方;
淳熙十二年,杨万里任吏部郎中,推举六十余名有识之士,为南宋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在这之中就有朱熹;
……
但杨万里这样的刺头,注定没办法一直活跃在南宋的朝廷里。绍熙二年,65岁的杨万里上书力阻朝廷劳民伤财之举,得罪权臣而遭到了人生最后一次贬黜,回到了老家吉水。
人生最后的十数年岁月里,杨万里又回到了那个生养的地方,他回到了堆满藏书的旧宅里,也仿佛回到了那个十四五岁,对着满屋寒风,发奋读书的少年时光。
他还是很清贫,即便是在公务员待遇最高的宋朝,杨万里仍然一分钱都没有攒下来,他过惯了清贫的日子,骨子里读书人的傲气让他更愿意过上“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的生活。
他什么也不要,他只要河清海晏,盛世太平这八个字。
公元1206年,80岁的杨万里终于熬不住了,韩侂胄仓促北伐的消息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老迈身体里仅存不多的生机在一瞬间爆发出来,那浑浊老眼中爆发出来的愤恨让所有人为之一震。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这最后一封奏折,是杨万里的无奈,也是他对那个朝廷的失望。时间仿佛又回到了绍兴二十四年,27岁的杨万里进士及第,那时他还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