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

1854年,清朝荆州的一名乡绅王永彬写了一部格言辑录《围炉夜话》,用作洗涤心灵,常思己身。

王永彬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一百多后,这本书会被奉为“处世奇书”,而他本人也从无名小辈,成为了畅销书作者,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被称为清朝治愈系心灵鸡汤书,究竟有和不同之处呢?为什么平平无奇的王永彬写得这本书得以被世人喜爱呢?

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1)

01、《围炉夜话》的成书背景

1854年,大清朝风雨飘摇。

这一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和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在江西九江战斗;广东省天地会首领陈开也在佛山起义。

这一年,上海成为自由港,上海美国领事正式在租界竖旗;英国人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想要长江通商,外国公使驻京等等;同时中俄东北边界问题谈判开始。

这一年的,大清朝内忧外患,西洋的坚船利炮打醒了无数清朝子民,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2)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众人救国的理念各自不同。

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推行洋务运动,试图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救国;有眼界有抱负的商人则想着“实业救国”,有些处于底层的百姓则把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国”绘制的乐园里。

而王永彬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贡生之后,一直在乡间教书,对时局没有多少精准的把控,他忧虑的是世风日下,是儒家传统文化被冲击后,道德沦丧的人们该如修己修身。

其实,和王永彬一样忧虑的人不少,比如李鸿章。

1854年,也就是咸丰四年的2月,曾国藩发表了一篇《讨粤匪檄》,他把世风日下的原因归结于“太平天国的荼毒”,认为“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然后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凡读书识字者,又无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当然,曾国藩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清政府背书而已。

同样身为读书人的王永彬,却选择了著书立说,试图用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安慰动荡乱世里读书人那些焦躁的心和看不到出路的未来。

于是,有了这本《围炉夜话》。

02、王永彬其人

如果不是这本《围炉夜话》,很少有人认识王永彬,他本人也的确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间教书匠。

王永彬(1792-1869),字润芳,号宜山,人多称宜山先生。他出身当地一个小小的耕读世家,原本无忧无虑在私塾念书,却因为兄长过世,不得不辍学养家。

但他酷爱学业,跪求父亲要求继续读书。幸而他的家人愿意在家境艰难的时候,供他读书。

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3)

王永彬入了县学,考中了廪生。但是和屡败屡战,不停参加科举以求晋身的曾国藩不同,王永彬最终可能局限于本身天资,也可能是家境时局原因,他没有继续科举,最终的身份是“贡生”。

不过光绪《荆州府志》离记载他“晚始以明经贡于乡”,在道光廿三年以“恩贡就教职,在籍候选教授终身,考终正寝。”意思是,他从未有过实职,只是有个候选的名号。

但是没有继续学业,并未阻拦王永彬的读书之路。史料记载,他晚年仍卷不去手,坚持读书。他涉学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

王永彬以授徒为生。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先躬行,后文艺”,即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兼励文行,不专尚举子业,凡问业者,咸修饬谨度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认为读书不应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应“修养己身”。

王永彬好吟咏,与周梦溪、罗梦生、李月亭结诗社,与周、罗并称“吟坛三友”。

王永彬还勤于著述。除了《围炉夜话》之外,著有《帝统年表》、《格言集句》,两次参与修著县志,另外还有《孝经衬解》、《禊帖楹联》、《六书音义辨》等,现在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他编写的《桥西山馆杂著》八种,除《围炉夜话》外,分别为《音义辨略》、《六书辨略》、《褉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各一卷。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王永彬在乡间致力于教书育人,只是他没有那些酸腐之气,虽功名不高,但是却努力想要通过教育来培训和塑造更多学生。

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4)

王永彬一直有着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虽然囿于自己的能力,只是参与一些地方事务,如积极参加当地的救灾、防乱、修志等,但他对学生或者当地民风中“道德伦理”有着极强的培养意识,一直致力于“劝学、劝世”。

除《围炉夜话》之外,他还写有《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二种,给家族写得《宗谱》中也有《丈夫诗》、《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都属于格言式劝诫。大都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力行、学文八个方面阐释受业规范。只是《围炉夜话》是他所有格言式书中最出名的一本而已。

古往今来,何为读书,北宋大家张载曾有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王永彬的一生离这些非常远,但他以自己的能力和所处地位却致力于著书劝学,不负读书人的初心。

03、《围炉夜话》:儒家学说,为人处世之道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的序言里,直接说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这实际上是王永彬虚构出来的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家人、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他将枯燥、深奥晦涩的典籍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像话家常那样,把为人处世的哲理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容易使人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

在这本书里,王永彬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

他用格言阐释了“立德、立身、立业”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比如在“立德”方面,有一句话,让我感悟很深,他说: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怨”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一个“信”字,是我们树立人格、处世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就会孤立无援,所以我们不可丢弃;一个“想”字,是我们待人接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品德,如果一个人没有容人之量,他就会变得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所以我们应该终身奉行。

在“立身”方面,则强调人要先修己身,方能有所成就,比如: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欲正人者,必先正己。管不好自己,就别妄图改变别人。凡事遇到过失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处事方法;遇到事情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建议,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立业的时候,则说“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辛苦,才能足食足衣,一贻后世”,子孙后代自然要“克勤克俭,毋负先人”。这点上,富二代们可以以多学学。

每日一书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奇书围炉夜话)(5)

王永彬崇尚儒学,所以《围炉夜话》一书中多为儒家学说,强调的是“克己修身”,先做好自己才能指引他人。大多数的格言都是在强调齐家先修身,读书在明理;处事宜宽平,持身贵严厉、人贵自立等等。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如今读来,这本书中某些为人处世的哲理仍对我们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如今冬日,霜雪天寒,正是读书时。愿这本清朝治愈系温暖鸡汤书《围炉夜话》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