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

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1)

杨美莉:割不断的芗剧情

今年6月,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剧团到漳州二职校开展“芗剧进校园”活动。

当传统戏剧与热血青春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芗剧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之一,其魅力来自于别具一格的表演唱腔,也来自于深植其中的闽南本土风情。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今天,芗剧也逐渐走出了年龄、地域、内容的限制区,带来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创新。近日,记者走进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与青年演员、2018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杨美莉一起探寻芗剧的新魅力。

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2)

是那记忆中的乡音

正值工作日上午,记者在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见到了杨美莉。换下了戏服,卸下了浓浓的舞台妆容,杨美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安静而内敛。当谈到与她从小相伴的芗剧,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漳州芗剧发源于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又名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明清时期,在台的漳州移民将闽南民间曲艺锦歌与当时台湾的民间小调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到了抗战时,邵江海、林文祥等曲艺人在锦歌的基础上创立杂碎调。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歌仔戏和杂碎调队伍得以整合,更名为“芗剧”。

芗剧作为一个闽南本土剧种,已经成为漳州这座城市的“背景音乐”。每天上午的公园里,花腔婉转的芗音和着优美的曲调,唱出一个个或凄美或动听的传说故事,已经成为老漳州人共同的、关于家乡的有声记忆。

“那时候,村里面搭了戏台子,每周都会演芗剧。那些扒在舞台边缘看着台上表演的皮孩子里,我永远都是趴在最前的。”出生在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的杨美莉,童年时就对芗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芗音陪伴了她的整个童年,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就会有模有样地哼两句,做几个动作。杨美莉对芗剧的热爱,她的姑姥爷、原龙海芗剧团团长林国辉都看在眼里。他开始让杨美莉接触芗剧,教她练习基本功,带她踏上了芗剧之路。

15岁时,杨美莉考入厦门艺校芗剧班,开始了系统的芗剧学习和训练。在校期间,她吸收了很多芗剧理论知识,打开了芗剧专业表演的大门。2013年3月,她毕业回漳州,报考了漳州芗剧团,开始了她的芗剧职业生涯。“有一次,剧组即将表演《汉宫轶事》,当时的主演小生因为突然身体不适不能参演,剧组临时决定让我顶上。”正是因为那次临场演出,让剧组看见了杨美莉的实力。在那之后,她开始有更多的上台机会。虽然杨美莉笑称那次表演是运气成分,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那不一定会有的临场演出,她每天早上6时就开始练习,通过观看表演录像带和剧本不断学习,这才没有错过那次机会。

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3)

打破表演的舒适圈

对于芗剧表演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辛勤努力,杨美莉的成绩慢慢显现了出来。2014年,她参加了福建省第八届中青年演员比赛。

“一下子就登上省级赛的舞台,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我当时的表演曲目是《沈园绝唱》,讲述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曲目难度较大,而且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表演难度很大。”当时还略显青涩的杨美莉为了表现出这份厚重的情感,看了大量的表演资料,学习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态。她还反复研读这段故事的背景资料,以与人物产生更好的共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美莉获得了铜奖,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也激励着她更加坚定地沉下心来训练。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杨美莉通过表演展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荣誉。2016年,她获得福建省第十二届水仙花杯传统唱腔比赛专业组银奖。第十三届,她再接再厉,一举拿下金奖。2018年,杨美莉参与芗剧《保婴记》的全国巡回演出,该剧同时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今年5月份,杨美莉获得2018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从前,芗剧的发展受限于文化水平与受众群的限制,内容较为简单粗糙,更多地迎合当地人民的口味,剧目千篇一律,所以观众群体较为固定。另一边,芗剧的展示舞台越来越小,造成观众群的断层和流失。”林国辉告诉记者,从前,芗剧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街头巷尾常常能够听到人们哼唱,而现在很多人觉得芗剧是老年人才会听的东西。

如今,芗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文化形式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芗剧人也在创造中不断地求新、求变。

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4)

“芗情”跨越山河湖海

“现在在表演的时候,让我们很开心的是观众里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杨美莉告诉记者。

芗剧的“变”从内核开始。想要剧情吸引人,需要从剧本入手。以前,芗剧剧本主要来自于民间,面向的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现代文化消费需求。如今,剧本创作人员受教育程度更高,大大提升了剧本的精细度与文学性,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同时,仍旧保留芗剧核心——独特的闽南唱腔,做到了真正的老少咸宜。

对外,芗剧也走出了从前的“戏窝子”,迈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杨美莉所在的剧团里,如今半数以上工作人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芗剧进校园”是杨美莉最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她还有一些忐忑,害怕学生们不感兴趣,甚至听不懂。然而,剧团走遍了漳州市多个中小学,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有时候,学生们还会追着演员要签名,问各种问题。

“其实芗剧很美,只是以前缺少了展现的舞台,缺少了和更多年龄层观众交流的空间。”杨美莉说,剧团会定期开展“芗剧进校园”活动,走进闽南师范大学、漳州一中等校园,或表演剧目,或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芗剧理论知识,为芗剧带来越来越多年轻的爱好者。

“因为我对芗剧接触得更多,也更深刻,所以我更加希望能够将这份本土传统文化的美好向更多人分享,通过我自己的微薄之力,向更多人展示她的美,让她更加有生机和活力。”杨美莉自觉肩负起芗剧的传播重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同更多青年人交流。(记者 杨凌怡 白志强 文/图)

记者点评>>>

文化之美在于其中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纵观一种文化形式的发展历程,它的核心在于其中最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元素。一种文化的发展,外在形式可以改变,传播形式可以改变,但是想要长盛不衰,最核心的“根”不能丢。

纵观芗剧的传播与更新过程,学习借鉴了粤剧、京剧等多种戏曲形式,但是始终不变的就是独属于芗剧的优美唱腔。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们在传承中需要坚守的,它是芗剧的根。这种唱腔展现了老一代漳州人的本土文化底蕴,带来了本土人更加深刻的共鸣,展现了本土地域风貌,这也是芗剧的核心。希望芗剧人在创新中找回闽南文化共鸣,将它们保护并传承下去。

《福建日报漳州观察》由福建日报社主办

欢迎各县(市、区)报道组、各机关单位宣传干事、各乡镇宣委等投稿!

投稿邮箱:fjrbzzz@163.com

芗剧杨美莉什么时候毕业(割不断的芗剧情)(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