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1)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神鼓”、“东方第一鼓”。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名列其中。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2)

◆ ◆

起源、发展和流传

安塞,这块原始的、古朴的黄土地,孕育了安塞腰鼓这一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奇葩。安塞腰鼓艺术起源于安塞,流传在安塞。

安塞腰鼓距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秦时,秦始皇置天下为三十六郡,安塞乃上郡之地。秦直道南起陕西云阳光林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经旬邑县,翻越子午岭,进入黄陵、富县、甘泉、过洛河、杏子河,入安塞县,再至靖边、内蒙古乌审旗,过黄河直达包头西之九原故城。为防止匈奴入侵,秦国在安塞守有重兵。这些守边将士依托险要的山寨,将腰鼓用于战场。传说中,守边士兵把腰鼓如同刀枪弓箭一样,作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每当遇到敌人突袭时,击鼓报警;当作战失利时,鸣鼓告急,请求救援;当两军对峙、对垒交锋时,击鼓以鼓舞士气;而当战斗胜利后,则击鼓以示庆贺。这是腰鼓艺术的起源。

后来,腰鼓作为一种艺术,在民间广泛地传播,并发展成为一种融舞蹈、武术、歌曲、打击乐、吹奏乐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

当腰鼓艺术走向民间的时候,民间深厚的文化土壤,使腰鼓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陕北历史上出现过三个文化高潮。第一个是以远古图腾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高潮;第二个是以东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汉代文化高潮;第三个是以北宋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宋代文化高潮。每一个文化高潮,都使腰鼓艺术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耕文化融入了腰鼓艺术。腰鼓由单纯的舞蹈,融入了武术、歌曲、打击乐、吹奏乐,这是腰鼓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民间艺术的重要标志。在融入了武术、歌曲、打击乐、吹奏乐之后,腰鼓艺术兼具有多种艺术成份,其完备的表演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腰鼓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之中。当丰收之年,五谷丰收,人们打腰鼓、闹秧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走乡串户,祝贺丰收,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欢乐情绪。而当庙会和春节之时,人们又自愿组织腰鼓表演活动,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千百年来民间不间断的民间祭祀活动和农耕文化活动,客观上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画像石上的腰鼓表演者动作粗犷有力,造型舒展潇洒、生动活泼,极富韵律美和节奏感,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活动,对研究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文物资料。同时也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新秧歌运动。革命文艺的发展,给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进行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了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成为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特征,一直沿用至今。边区的军民打起腰鼓,闹起了秧歌使腰鼓艺术在活跃边区军民生活、鼓舞革命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安塞腰鼓打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欢庆革命胜利的重要艺术手段,安塞腰鼓被誉为“胜利腰鼓”、“欢庆腰鼓”。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音乐、舞蹈出国选拔比赛,由安塞冯家营村民间艺人艾秀山等同志,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腰鼓表演艺术,参加了同年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演出,获特等奖。这是安塞腰鼓首次走出国门,并获得了大奖。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塞先后举办了三届腰鼓大赛,培养了一大批腰鼓艺术表演人才,使腰鼓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调突出表演者的精神面貌,注重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体现时代气息。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沈阳国际鼓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时装节、“中华鼓王”大赛、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庆4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55周年庆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60余次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和《黄土地》、《黄河》、《延安颂》等近百部影视片的拍摄。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以宏大的场面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安塞腰鼓艺术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深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只有民间的艺术,才是民族的艺术,体现民族精神的灵魂。

风格、表演形式及传承

经过两干多年的流传演变,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有原生态风格的艺术。安塞腰鼓艺术的风格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的表演轻松愉快、活泼圆滑、潇洒自如、动律舒缓,具有秧歌扭跳的风格。武鼓激越豪放,欢快有力,虎虎生风,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旋转动作,突出表演者的腾空跳跃技巧。安塞腰鼓的风格总体上揉合了民间武术和民间舞蹈的动作,有张有驰,进退有序,群而不乱,刚劲有力。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3)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等艺术特点。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能劲、狠劲、蛮劲、猛劲、虎劲”。这五劲高度概括了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能劲是安塞腰鼓的基本特点之一。它主要指动律变化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突出反映表演者喜悦、欢快的情绪。狠劲着重体现表演者的动感,注重节奏感。蛮劲表现了表演者朴实无华、无拘无束的艺术风格。猛劲和虎劲则保留了古代腰鼓艺术豪放、剽悍的特点。安塞腰鼓这种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自由奔放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西方艺术家称安塞腰鼓为“东方黄土地上最美妙的迪斯科”。中国艺术家认为安塞腰鼓是“没有渗透进任何西方东西,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永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4)

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均可组织表演。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场地鼓、一种是路鼓。

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一般人数在100人左右,广场表演则可达千人左右。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

场地鼓和路鼓是安塞腰鼓的两种主要表演形式。后来,尤其是近年来,安塞腰鼓由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需要,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表演。几百人的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腰鼓”。山地腰鼓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腰鼓表演形式,多用于影视拍摄活动中。

表演动作、图案

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主要有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梅花、跑跳步、劳动步、对鼓、走路步、十字步等。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地的魂之舞)(5)

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整体显示出流畅、欢快、自然、豪迈的特点。突出表演者的动律感和节奏感。这种独特的舞蹈艺术自由奔放,张扬着生命力蓬勃的气息。

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图案变化。这种丰富多彩的队形图案,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极其丰富、气息浓烈,阵容庞大。据初步统计,传统的腰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万里长城”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安塞腰鼓表演动作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音乐强大雄浑。安塞腰鼓的音乐,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由大鼓、大镲、小镲、小锣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强大,极富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锣、小镲属于辅助乐器,增强色彩效果,使伴奏达到明快和谐的气氛。吹奏乐由唢呐组成。唢呐音域宽广,曲调高亢婉转,营造出安塞腰鼓喜庆、热烈,旋律动荡,意境悠远,令人荡气回肠。

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装,头上统一扎白羊肚手巾,穿白色对襟上衣,中式白色长裤,圆口黑布鞋。后来,安塞腰鼓表演服饰有很大变化,有黑色的、黄色的,但白色为传统服饰。安塞腰鼓道具有腰鼓、鼓棒、花伞、彩绸四种。腰鼓是将直径20厘米的柳木截成40厘米长,中间镂空成筒状的圆柱体,两头蒙牛皮或羊皮而制成。腰鼓用红绸带捆绑于表演者的腰间,起固定作用。鼓棒是用两根长约30厘米的细木棍,打磨光滑,系一根红绸条,用以击打腰鼓。花伞由伞头一人执拿,用以指挥、协调整个表演方阵。彩绸用以渲染演出的喜庆气氛。

安塞腰鼓是一种乡土艺术。这种艺术扎根于黄土地,扎根于民间,千百年来,被这里的人民所喜爱,所传承。在安塞,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人人都喜爱腰鼓艺术。安塞腰鼓在以前,没有固定的演出团体,腰鼓表演者都来自乡村。农民们平时在田间地头劳作,一遇农闲,或是节庆之日,他们便挎上腰鼓,随地表演,不受任何演出条件的限制。大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四乡八邻的乡亲就是观众。

安塞腰鼓的表演者多为20岁至40岁的成年男子。后来,安塞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腰鼓表演活动,于是,女子腰鼓、少儿腰鼓、老年腰鼓也出现了,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安塞腰鼓的表演风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