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禁止同姓结婚吗(古代为何同姓不婚)
众所周知,现在的《婚姻法》中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而在我国古代,有一条禁忌就是“同姓不婚”,不管双方有无血缘关系,但凡是同姓者,一律不得互相婚配。这又是为何呢?
最开始“同姓不婚”的朝代是在周代,《魏书·高祖纪》曾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后来周代不仅将此规定为结婚的禁忌,并且代代相传,以至于后来被礼教所创导,到了唐朝时期,更是把该禁忌写进了法律条文里。
那么周代为何要禁止同姓婚姻呢?第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同姓结婚不利于基因遗传。在周代时期,人们觉得同姓结婚会影响后代的健康,在《左传》中曾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这里面的“藩”就是说同姓结婚的男女会影响子孙繁衍。
第二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同姓结婚违背了道德。在古代时期,我国是农业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并不大,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一般都来自一个家族。而结婚的两个人一般年龄都差不多大, 要是同姓结婚,反而会造成嫡亲的兄弟姐妹或年长之人通婚,这是违背道德的。
古书《白虎通·嫁娶》曾记载:“不娶同姓者和,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从此句话可以看出,古人将“同姓结婚”的问题看得十分严重,所以古时候是非常反对“同姓婚姻”的,因而禁止。
我国的周代是宗族社会,在宗族里会依据与先辈们的血缘关系,然后依次分出尊卑等级,享受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如果是同姓结婚,很容易打乱了原来同姓之间的嫡庶、长幼秩序,所以古人实行“同姓不婚”,异姓之间就可以很好地区别。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古人比较迷信,认为同姓结婚会招灾。古书《国语·晋语》记载:“异姓通婚,可以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他们认为同姓结婚就会带来灾难,所以有了“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的说法。
其实以上这几种说法,如果站在当下的社会里,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周代会“同姓不婚”史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说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上古时期同姓必须同宗,而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清朝时期就删除了“同姓不婚”这条规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