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接见大决战剧组演员(杨尚昆接见大决战剧组演员)
图|大决战(影片)
1948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三大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不仅仅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大规模战役。
随着三大战役落下帷幕,国民党军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也基本上奠定了全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有鉴于三大战役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人曾想过,将大决战拍成电影。
如何能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在大决战无与伦比的气势,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的难题。
《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1986年1月,时任国家领导人的胡耀邦决定,将三大战役的拍成故事片。
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后,决定将拍摄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任务以后,也不敢怠慢,立即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开始大家提出,应该到上海找个老导演来指导。
最终八一厂的领导拍板决定,由李俊担任总导演。
李俊是中国第三代著名导演,早在50年代末就执导过《回民支队》,1974年执导的《闪闪的红星》更是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更为关键的是,李俊15岁就参军,参加过百团大战等大型战斗,还曾当过部队文工团团长,熟悉部队的情况。
图|《大决战》总导演李俊
李俊导演后来回忆这次经历时,也曾感慨万千:
“叫我干,我就干,当时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我有自信。一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样才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敢比赛,不相信自己就等于零。”
不过即便如此,以《大决战》的规模,李俊导演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大决战》每部影片上,又设立了首席导演:
《辽沈战役》的杨光远,《淮海战役》的蔡继渭以及《平津战役》的韦廉
当然对一部影片,最重要的还是剧本。
大决战的规模宏大,各方历史的考究必须要十分准确,《大决战》项目自立项之初,采风小组就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文字采访工作,光是汇总的三大战役文献资料,就超过了6000万字。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的旧战场。
光是资料齐备还不够,剧本创作小组还专门找来了当年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前线记者,来把关剧本的创作。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对剧本的创作非常重视,还多次召见主创人员进行讨论,杨尚昆嘱咐剧本创作人员:
“《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图|聂荣臻
聂荣臻作为当年亲历三大战役的老帅,也十分关心剧本的创作。
为此曾不止一次的见《大决战》总导演李俊,大到整个战役的谋划布局,小到当年战士之间的玩笑话,几乎是事无巨细,为大决战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剧本讨论完成以后,拍摄后期基本上就遇不到困难的。
李俊导演后来曾感慨:
“三个首席导演的关系和我都很好,如果关系不好就没有办法工作,关系怎么能够好呢,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
也正因为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大决战》剧本前后修改就有8次之多。
剧本定好后,拍摄也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为了准确还原战场的真实情况,服化道具的准备也是一个重中之重,早在开拍之前,这些服化道具就都已经准备齐全。
李俊导演称:
“枪、炮、飞机,我们什么都有,各野战军的装备差别大,要调查研究。《大决战》基本上把海陆空全都用了,大概花了一个亿。有人说《大决战》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因为它动用的兵力、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庞大,没有一个电影舍得花这么多钱。”
图|《大决战》演绎战争场面
拍摄《大决战》,其中有一组关键的数据:
炸药160吨、棉衣1万多套、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等。更别提各种飞机、坦克、大炮、舰艇等大型的军事设备。
另外在参演人员中,八一厂的演员几乎是全员上阵,群众达15万余人次,为体现战争规模的宏大,各个军区单位抽调了13万干部战士参与。
当时参演的士兵群演,每人每日两元,李俊导演称,虽然当时总计投入的资金高达1亿多,可这笔钱也不是随便乱花的:
“拍《大决战》的钱是军委批准的,不是我自己随便能拿到钱的。花钱都有会计,他们都按照事情的不同一笔一笔专门记好。”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才铸就了《大决战》的辉煌。
图|淮海战役解放军向前线推进老照片
“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早在剧本创作阶段,有关要不要写林彪的这个问题,就已经有许多的争论。
80年代初,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对林彪的形象定位都比较的模糊。
如1983年2月1日上映的《四渡赤水》,反应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巧妙指挥,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影片中出现了林彪的形象。
而影片中,林彪是唯一一位反对毛主席主张的角色。
到《大决战》的筹拍中,林彪作为一个重要的战役指挥者,要不要写,怎么写?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尽管有人主张实事求是,该怎么写就这么写,可也有不少人提出建议,不如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提议干脆写成反派。
有关林彪的争论,在大决战之前,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图|《大决战》剧照
1983年,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准备搜集有关辽沈战役的纪念文章,取名叫《辽沈决战》。
《辽沈决战》的编写人员,请来了原东北局主要负责人陈云题写书名,陈云照例对书稿进行了审阅,还请来了当年参加过辽沈战役的韩先楚、刘震主持编撰工作。
谈到林彪在东北战场的功绩时,陈云曾指出:
“林彪是林彪,四野是四野。”
“要把林彪和四野干部加以区别。之前有一段时期,林彪的老部下很神气,现在又有些低调了。这本书附的党政军干部,也要将他们给写上,说明他们对东北解放的贡献的。”
陈云认为,林彪既有决策正确的时候,也有决策失误时,关于这点我们也应当客观的去看待。
1983年8月9日,陈云在《对编写《辽沈战役》一书的意见》重点强调了:
“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
1985年3月,黄克诚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同志谈话时,也谈到了有关林彪的事情:
“你们这些同志既然代表着官方书写史书,那么就应该像太史公司马迁学习,写人物志,那么你们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客观的历史学者该有的态度,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去评价历史人物!好的,坏的,这两面你们应该都写,而不是一边倒。”
图|淮海战役碾庄外围战,解放军涉水过壕沟向黄百韬兵团发动进攻
《大决战》中,创作有关辽沈战役剧本时,剧作人员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因达成不了一致建议,于是上报到了中央军委。
最后杨尚昆直接拍板决定:
“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也因为杨尚昆的建议,《大决战》中林彪的形象没有再刻意回避,也间接影响了后来影视剧剧本中有关林彪的创作。
大决战中的林彪,对林彪多采取了白描,没有加诸任何感情色彩,着重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事实上影视剧中对林彪的态度,也体现在另外一个关键性人物的身上。
李俊导演在19页的自问自答中,也谈到了江青要不要写的问题:
“要好。如果不要,一方面在领袖身旁缺乏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受观众责难,说我们不敢写。要写江青,要写林彪不是一个人的想法,我问过十几个人,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回答问题时都是不加考虑地说当然要写。”
形神兼备的演员既然在剧本创作阶段就解决了问题,那么选演员也就水到渠成。
八一厂一开始就决定,演员全部选择部队演员,而出演伟人的,大多都是特型演员,这些演员的选角也让李俊导演十分满意。
如古月的毛主席,苏林的周总理、郭法曾的刘少奇、刘怀正的朱老总、路希的任弼时。
当然还少不了一个人,马绍信的林彪。
图|《大决战》马绍信饰演林彪
马绍信是原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是林彪第一个正面形象的扮演者,但在最初推荐演员时,马绍信老师差点演了陈布雷。
《大决战》开拍之前,摄制组决定,通过“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进行海选,不过马绍信老师并没有报名,当时的他正赶着省里的汇演。无暇顾及报名的事儿。
1988年,《辽沈战役》的一个副导演找到马绍信,向他要了两张照片,不过就连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演了林彪。
即便是时隔多年,马绍信老师依然记得当年是如何找上的他。
当年这位副导演到哈尔滨,是选蒋介石身边的高参陈布雷的演员,哈尔滨话剧团有人告诉这位副导演,鸡西有个马绍信,长得比较像。这个副导演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到鸡西,见到了马绍信本人。
可让马绍信诧异的是,10天后,他接到了八一厂发来的电报,电报里不是要他饰演陈布雷,而是要他饰演林彪。
马绍信老师坦言:
“那时候团里的人都觉得奇怪,这么多年,咋没看出我哪一点像林彪?而且,省里马上就要汇演了,团里说什么都不放我走。最后市文化局的同志来协调,才答应我去北京一个星期。”
图|《大决战》剧照古月饰演毛主席
马绍信老师到北京后,副导演就给他把剧本拿了过来,让他试戏,按照规定,每个试戏的演员都要选两场,马绍信老师只选了一场,就是在彰武车站下车的一场戏。
据说当时试戏林彪的演员,就有三十多位,试戏当天副导演得知马绍信只选了一场戏,也有些着急:
“规定是试戏两场,你怎么就准备一场呢?之前不是告诉过你了吗?”
“只要这场戏能过,其他就都能过,你们就先看看吧。”
马绍信老师十分有信心,果不其然,这次试戏圆满成功,事后导演还开玩笑的说:
“真是个老演员,会选戏。”
很多人都认为,马绍信老师是形神兼备,要说起来那也是演技出众,虽然马绍信老师身材消瘦酷似林彪,可唯独有一点不一样。
就是眉毛有点淡。
当时化妆也有要求,不能用眉笔,那样不够真实,所以化妆师连夜用细丝勾勒出眉毛,试戏的时候再用胶水粘上去。
图|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与副政委谭震林在前线研究部署
大部分试戏的演员,后来都陆续通过,唯独马绍信的试戏部分经历了一番波折。
“从导演到总政文化部,再到重大题材领导小组,一层一层审查,都对这个角色非常慎重。最后终于过五关斩六将,林彪这个角色落在了我身上。”
让马绍信老师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在锦州帽儿山和牤牛屯实地拍摄的时候。
当天有一场戏,是林彪盯着地图看,拍的过程非常顺利,快下山的时候,导演叫住了马绍信,让他补拍一组镜头。导演要马绍信站在山边一块大石头上凝望锦州。
抓人物感觉,对马绍信老师来说并不难,最难的点是,要站在山边一块很高的大石头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摔下去。难免让人有些恐惧。
马绍信老师回忆称:
“没办法,导演找了好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在下边扶着我。最后才在银幕上出现我凝视锦州六秒钟的特写。”
总而言之,马绍信老师出演的林彪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便是时隔多年,人们回忆起来,依旧是津津乐道。
后来《大决战》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剧组搞了一个观众见面会,香港观众对马绍信老师十分欢迎,争相合影,饰演毛主席的古月还开玩笑的说:
“林彪同志啊,现在你比我吃香香喽……”
图|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总前委伯承(中)、陈毅(右二)、邓小平(左二)、粟裕(左一)、谭震林(右一)
马绍信老师后来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还回忆起一个故事。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接见《大决战》剧组时,曾急切地询问剧组人员:“林彪呢?林彪呢?”
当时有人指着站在后排的马绍信时,杨尚昆紧走了两步上前,握住马绍信的手,摇了几下。
马绍信老师回忆称:
“当时,我看到杨尚昆眼睛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当然《大决战》的成功,也离不开所有演员的努力,每一个演员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力求做到真实还原,为了和剧中人物相符合,大家纷纷开始减肥。
对于减肥在当年还没有特别的办法,只能不吃饭。
饰演毛主席的古月与饰演邓小平的卢奇为了减肥经常饿着肚子通宵达旦地下棋。
事实上这些特型演员也充分得到了他们所扮演角色后人的认可。
林彪的女儿林豆豆曾打电话到剧组,对马绍信老师表示感谢,邓小平的女儿毛毛也在看完影片后,托人转告扮演者卢奇:“卢奇演得很好,我代表家里人谢谢他。”
另外对国民党军将领,也适当地采取了较为正面的描写。
对蒋介石的选择,有不少人推荐曾多次出演该角色的孙飞虎饰演,总导演李俊对此有一定意见。
图|《大决战》赵恒多饰演蒋介石
他认为孙飞虎扮演的蒋介石,局限于时代特点,过于脸谱化,因此主张启用赵恒多。
赵恒多此前曾多次饰演蒋介石,饰演不同时期时,着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描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血战台儿庄》中饰演蒋介石一角。
这也是影视剧中第一次出现正面形象的蒋介石,面对日军飞机轰炸不为所动。据说该角色还引起了蒋经国的注意。
事实也证明了李俊导演选角的准确,在大决战中,每一个特型演员,他们影片中所扮演的人物,都没有很突兀的感觉。每一个角色的扮演都栩栩如生。
以至于在后来几年的时间里面,他们都又反复出演该角色,就连原来不是特型演员的马绍信老师,后来也多次出演林彪一角。
当然《大决战》除了体现双方统帅以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情感外,还有下级军官、士兵、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避免了每一个出场人物模式化、脸谱化的形象。
导演李俊认为:
“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