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大观园里花团锦簇)
文/妍奇
【教学内容】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教材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她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是编者所加。
【作者介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家庭,他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奢华生活。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家道衰落后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他仍然以坚忍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目标预设】1.理解“窗屉子”“嫣然”“忌讳”“敞地”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以及其他部分人物特点。
4.凭借文本的语言材料,领会文体语言的准确、精炼。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关键词语或者相应句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通过文章的叙述,领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设计思路】从题眼入手,学会质疑,确立文章叙述主题。
从词语入手,学会概括,梳理文章主要脉络。
从句式入手,学会推敲,探究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找准题眼,思考质疑1.研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红楼指的是哪里?春趣写的是什么?)
师: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课文是怎样写的?是怎样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
2.介绍作品,了解背景。
①介绍作者
②介绍《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又称《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是清代曹雪芹,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今天学的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
③文人墨客评价《红楼梦》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清 ▪《竹枝词》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
④介绍《红楼梦》第1-5回的情节梗概,了解故事背景。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开篇用“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贾林的恋爱故事铺垫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接下来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交代清楚贾府中的各色人物关系,还有四大家族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为读者阅读全书整理了一份“人物关系表”。(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然后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眼见耳闻的亲身体验对贾府作了第一次正面描写,写出了贾府生活的奢华和众多的繁文缛节,让人眼花缭乱。(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葫芦案重点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点明了封建时代官官相护的现状。是典型的“活色生香”的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借助画册、判词以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作了交代。(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⑤你知道《红楼梦》里哪些小故事?黛玉初进荣国府、黛玉葬花、香菱学诗、凹晶馆联诗……
3.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①自由轻声读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像画面,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读课题找题眼,思考质疑,这对梳理课文的脉络非常重要。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使得对话富有积极的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初读课文,妙理层次
1.正音辨形,扫清障碍。
恰似 窗屉子 嫣然 忌讳 晦气 石墩子 宝钗 敞地
袭人 籆子 促狭 丫鬟 荒郊野外 飘飘飖飖 豁喇喇
2.难词理解,疏通意思。
忌讳 剪子股 晦气 七手八脚 展眼 促狭 小器
3.概括内容,梳理段落。
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红楼梦》中本回讲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贾宝玉带领着林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和一大群花团锦簇的美女们在大观园赋诗联句,忽然窗外飘来一只大蝴蝶风筝,于是大家也纷纷加入有趣热闹的放风筝的队伍中。
②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观园儿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体现了少男少女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③理清段落:了解“放风筝”故事的开头、发展、经过、结尾部分。
第一部分(1):写大观园外飘来一只风筝,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决定放风筝。这是放风筝的起因。
第二部分(2-6):写众人放风筝的经过。
【设计理念:词语理解是基础,夯实基础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随文读词,读懂语句,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梳理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实现规范。富有个性的表达,可以变得精彩纷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再借题眼,精读课文思考:红楼春趣的“趣”表现在哪里?
1.放风筝的民俗有趣。
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舍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
“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展眼”一词写出了风筝飘走的速度快,寄予了人们希望一切顺遂的美好心愿。
2.文中对话的语言有趣。
①细致的对话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兴致盎然——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太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②还有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宝玉的兴致高涨……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小丫头话不多,但言语间自然流露了没拿到风筝的遗憾和失望的心情。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上,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神态描写有趣。
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设计理念: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最大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入思考,体味习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4.文中动作描写有趣。
①“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凳,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籆子来。”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欢呼雀跃,“搬、捆、拨”一连串的动词体现出小丫头们听见要放风筝时的喜悦和迫不及待的心情。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
②“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籆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但少女的纯真和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憧憬也随着风筝的起飞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字里行间给我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彰显了文字的活力,是自由生长的灵性。
③“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下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
5.人物性格特点有趣。
①小丫头们爱玩——见到别人的风筝挂在竹梢上了,就要拿下它来。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籆子的,兴致高涨。
②宝玉虽是公子哥,但心地善良——认得风筝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就叫拿下来给他送过去。
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的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宝玉非常细腻,而且很善良,即使是一个丫鬟他也时时处处留心,关心他人,非常难得。
③当紫鹃把黛玉的风筝放了后,他同情心突起——“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④黛玉的体弱而又心灵手巧——当宝玉的美人风筝怎么也放不上天时,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从这段话中可以黛玉是个细心、聪明的人,说明她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风力大难放时,黛玉知道线绳会锯手,就用手帕垫着手,只听一阵豁喇喇响,登时籆子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⑤紫鹃的开朗直爽,天真烂漫——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⑥探春的善解人意。——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这又是为晴姑娘放了宝玉的风筝解围。
⑦“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从这段话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对黛玉的关怀无微不至,都希望黛玉的病根儿像这剪断的风筝一般随风飘去。
6.放风筝的场景有趣。
①放风筝的起因是别人的风筝挂到竹梢上,引得姑娘们都有了放风筝的兴致,写得很有趣。放是地方是院外敞地,也为后来与别人家的风筝绞在一起埋下伏笔。
②“一时,丫鬟们又都拿来各式各样‘送饭的’来”。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你可以想象是多么有趣。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③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的情景?这里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放风筝的场景本来就很有趣,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更是热闹非凡,烘托了气氛。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古典小说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懂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直击感受,升华主题。再读课文,抓住人物外貌性格特点在书中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有怎样的特点?
1.猜猜这是谁?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贾宝玉)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2.你还喜欢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3.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材料《放风筝》,思考与课文描写的放风筝的场景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从小我就喜欢放风筝,故一切风筝好像都同我有一点儿缘分。但一个风筝能到我的手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第一得把零用钱慢慢积存起来,才能买得一个放得起的风筝。第二住在城里没地方可放,等到有风了,还得央求听差替我们爬上房顶,或用叉杆兜起,高高地摇着。有时候父亲有正经事情叫他们做,放风筝自然是儿戏,我们便只好空望着天上的好风了。最不幸的却是末一层,房子左右前后总有许多的高树与电杆,风稍微急一点,或忽然转了方向变小了的时候,风筝便会挂到那上面去,许久积下来的钱就这样轻轻地飞去了,纵使舍得,也总有个无能为力的时候,于是青黄不接中,只好背着手,站在院子里,昂头看天上别人家飘扬着的东西,点点它,批评它,确也有一种不可形容的滋味。……
——选自林庚的《风筝》
①阅读材料,在书上写写批注。
②交流读书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故事。
五、课后作业,阅读链接1.课外给父母讲《红楼梦》里面的小故事,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课外阅读《红楼梦》,摘抄《红楼梦》中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
3.看《红楼梦》影视作品,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4.写一篇关于放风筝的小作文。题目自拟。
【设计理念:个性化作业设计,尊重学生兴趣及能力差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让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带着阅读兴趣走出课堂,走向文本拓展阅读和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