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典故链接(瞒天过海的由来)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

大唐东方边境有个高丽国,高丽王自从有了些资产后,总想着在大唐置办田产,进贡什么的能拖延就拖延,甚至还制造边境摩擦,于是李世民召集群臣开会,最后决定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先是在辽东大破盖苏文,盖苏文从海路狼狈逃回朝鲜半岛,然后太宗准备渡海进攻高丽。

瞒天过海典故链接(瞒天过海的由来)(1)

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李世民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汪洋无穷,不由头晕目眩,险些栽下马来。即向众官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

这时,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李世民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李世民警惕了起来,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放眼望去清清海水,浩荡无际。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瞒天过海典故链接(瞒天过海的由来)(2)

“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太阳,太阴。”

就是说越谨慎,考虑得越周密,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松懈的情绪。真正的阴谋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却不会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瞒天过海典故链接(瞒天过海的由来)(3)

这其实是思维定势在作祟。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按照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思考分析问题,就像唐太宗按照自己以往的思维,以为自己只不过参加了一场宴会而已,没想到自己会在船上。所以越是公开,人们越是容易放松警惕,这也是“瞒天过海”的精髓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