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忠勇名将(此人为清代名将)

古往今来,青史留名的名将数不胜数,但掐指一算能在八十岁高龄还能为朝廷出征的的确不多,战国时赵国的廉颇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冯子材,他在86岁高龄时奉命出征,最终死于军营,应了那句古话:“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历史上的忠勇名将(此人为清代名将)(1)

冯子材,字翠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十七日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街的一个小商贩之家。冯子材出生不久就父母双亡,长大后做过木工,在钦廉地区护送过牛帮。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进攻博白时,冯子材投奔了这支队伍。不久,刘八进攻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博白知县游长龄,接受改编后转而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并因功擢升至千总。

后来跟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尾追到江南。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升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三年后,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咸丰八年(1858年),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冯子材屡次与太平军交战,因深得上司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

同治元年(1862年),冯子材守御镇江,归曾国藩辖制。天京陷落后,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补,封骑都尉世职。同治四年(1865年),冯子材被派往广东督办东江军务,又改办罗定、信宜等地军务。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提督冯子材奉命出关,配合越南军队,围剿太原、山西、宣光各省义军。次年四月,冯子材得胜班师。同治十年(1871年),越南境内的义军死灰复燃,冯子材第二次出关。后因部下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严重,部队陆续退回龙州。

光绪七年(1881年),冯子材回到广西提督任上。因刘坤一对他排挤打击,广西巡抚徐延旭也因为他曾经弹劾过自己,上任伊始,就向他示威。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将,怀着愤戚心情解甲归乡。

历史上的忠勇名将(此人为清代名将)(2)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自杀。清政府调兵遣将之余,李鸿章让冯子材督办州县团练。五月,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冯子材主动上书,要求统率一万五千清兵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开辟陆路第三战场。张之洞很欣赏这个建议,同意他编成十八营,准备赴越作战。

就在冯子材整装出发之际,抗法前线的形势陡然恶化,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月,法军占领战略要地谅山。守卫文渊的清军将领杨玉科中炮牺牲部下溃散。法军乘势侵占镇南关,前锋深入我国境内十公里。

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立即赶赴前线,召集各路将领会商,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冯子材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又亲临前线,遍勘各处山隘,最后确定以镇南关北八里的关前隘作为预设战场。冯子材命令部队在东西两岭之间构筑一道三里多长的土石长墙,并在东西岭上修筑堡垒多座,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地防御体系。

历史上的忠勇名将(此人为清代名将)(3)

法军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狼狈退回谷地。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冯子材率部出袭,乘势克复文渊州。接着,冯子材定下“正兵明攻驱驴,奇兵暗取谅山”之计,一举收复船头、郎甲以北的许多城镇。

镇南关一一谅山大捷是中法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依靠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广大爱国将士、民众的支持,不仅打败了法军主力,而且在政治上导致了法国内部矛盾激化,迫使茹费理内阁倒台,在近代中外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冯子材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统领全省防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清廷命他会办广西军务。

历史上的忠勇名将(此人为清代名将)(4)

八十六岁的冯子材为报答“三朝知遇之恩”,扶病强起,带着两个儿子兼程赴桂,于九月十八日在南宁行辕病逝。死后谥“勇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