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

【关注趣味多第61期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1)

走进历史,活着当下。喜欢人文历史的朋友,点击关注趣味多。

据《汉书》记载,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正月,吴王刘濞、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赵王刘遂、楚王刘戊等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联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2)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死后,儿子汉景帝即位后,此时皇权与诸侯国权利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开始了采取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但诸侯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力得到壮大,想要削藩并不是那么好削的。御史大夫晁错便开始和汉景帝谋划削藩,献上了《削藩策》的方案,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3)

于是,吴王刘濞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史称“吴楚七王之乱”。

汉景帝一听这个情况,马上要跟晁错商量出兵事情,但朝中另有大臣建议,杀晁错以平息七王的怒火。袁盎与窦婴本对晁错多有不满,在外诸侯王叛乱以诛晁错为名,在内景帝又被袁盎、窦婴等施加压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景帝不得不做出诛杀晁错的决定。

公元前154年,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

汉景帝也真是“怂”,想着对方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如果晁错死了,叛乱就会停息,想的太美了。只可惜晁错沦为了牺牲品。晁错的死并没有让七王停下进军的步伐,反而让他们觉得汉景帝软弱无能,努力加把劲皇位就能到手。

汉景帝这才意识到自己杀错人了,可后悔也没用,如果此时汉景帝镇压不住叛军,极由可能就会出现和秦朝一样的结局,帝国被取而代之。所以他下定决心用武力派兵镇压反叛的诸侯国。

“七王”,其中就有刘邦庶长子刘肥一脉有子四人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刘邦第六子刘友一脉有子赵王刘遂;刘邦二哥代顷王刘喜(字仲)之子吴王刘濞;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孙楚王刘戊。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4)

1.【吴王刘濞】(公元前216年-公元前154年)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5)

刘邦之侄,刘邦二哥代顷王刘仲之子。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听从大夫贾谊的建议,就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2.【楚王刘戊】(?-公元前154年)

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孙,楚夷王刘郢客(《史记》作刘郢)之子,西汉诸侯国楚国第三任王,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53年。汉景帝二年,薄太后去世。刘戊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被人告发。汉景帝缩小其封地。刘戊遂决定与吴王刘濞反叛。其相张尚、太傅越夷吾劝谏刘戊,反对反叛,二人被杀。次年,起兵与吴赵等国西攻梁,与周亚夫交战,粮道被绝。刘戊战败,吴王逃走,刘戊自杀。

3.【赵王刘遂】(?-公元前154年)

刘邦之孙,刘邦第六子赵幽王刘友之子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友去世,吕后将侄子吕禄封为赵王。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大臣们诛杀吕禄等所有吕氏,于是将刘遂封为赵王。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割取赵国的河间郡封给刘遂的弟弟刘辟彊,建立河间国,是为河间文王。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减诸侯国的封地,赵国的常山郡便在削减之列。汉景帝的削藩惹怒部分诸侯王,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率先起兵反叛朝廷,刘遂就与他们合谋起兵。刘遂的宰相建德、内史王悍劝谏刘遂,刘遂不听,下令烧死建德和王悍,发兵驻守赵国西部边界,想等吴军到来一起西进。向北出使匈奴,与匈奴相通和好进攻汉朝。汉朝派曲周侯郦寄攻击刘遂。刘遂便返回,固守都城邯郸,与汉军相持七个月。吴、楚兵败梁地,不能西进。匈奴听说后,也停止行动,不肯进入汉朝边界。栾布在攻破齐国后回师,于是与郦寄合兵一处引水淹灌邯郸。邯郸城坏,刘遂自杀,邯郸于是投降。

4.【济南王刘辟光】(?-公元前154年)

刘邦孙,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受封济南王。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参加七国之乱相约吴、楚二国谋反,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变,欲夺景帝皇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杀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济南王刘辟光兵败被杀,将济南纳为郡,入于中央。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5.【淄川王刘贤】(?-公元前154年)

刘邦孙,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为六国,他被立为淄川王。公元前154年,晁错建议景帝削夺诸侯王封地,他参加吴王刘濞发动后七国叛乱,派兵围齐临淄,后兵败被杀。

(刘志,刘邦孙,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最初封安都侯。原济北王刘兴居谋反被杀后,刘志在公元前164年被汉文帝晋封为济北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淄川王刘贤被杀,刘志又被改封为新的淄川王,史称淄川懿王。

刘志前后做诸侯王35年才去世,他的儿子刘建于公元前129年继承淄川王位。淄川靖王刘建传淄川顷王刘遗,刘遗传淄川思王刘终古,刘终古传淄川考王刘尚,刘尚传淄川孝王刘横,刘横传淄川怀王刘友,刘友传位给儿子刘永。淄川刘永之时,已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淄川一国被废除,刘永也被削爵为平民。至此,由刘志创建的淄川王国与西汉王朝一同灭亡。此后,淄川王族的情况,就从正史上消失。)

6.【胶西王刘昂】(?-公元前154年)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6)

刘邦孙,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封之为平昌侯。公元前164年又与其兄弟六人同日俱立为王,他被立为胶西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削吴王刘濞封地,举兵叛乱。他因前已被削六县,遂与吴王同谋起兵,与胶东,淄川二王共围临淄,后兵败自杀。

7.【胶东王刘雄渠】(约公元前185-公元前154年)

刘邦孙,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公元前176年,文帝封他白石侯。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为六国,他立为胶东王。吴楚七国之乱,他与吴王刘濞同谋,胶西、菑川、济南三王共围临淄,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他兵败被杀。终年三十二岁。地入于汉,为胶东郡。

平定“七王之乱”,是由于梁国的坚守(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和汉将周亚夫、窦婴所率汉军的进击和其他诸侯王的共同努力之下,叛乱才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其结果就是吴王兵败被杀、楚王自杀、赵王自杀、济南王兵败被杀、淄川王兵败被杀、胶西王兵败被杀、胶东王兵败被杀。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7)

梁王刘武影视剧照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8)

周亚夫影视剧照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不过晁错的事告知我们,自古帝王多无情,不要相信皇帝的善良与仁慈。只要触到其核心利益,一切皆可抛。

景帝杀晁错太子留下千古骂名(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9)

申明:本文所用影视人物地域等图片均来自网络,仅用于配图,非商用。如有侵权,告知后会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