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前面几篇文章说的都是道家思想,今天我们来聊聊儒家那些事儿。先秦儒家有两大思想家——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被后人尊为圣人与亚圣。孔子与孟子的弟子、传人们,将他们的言行、思想编成了《论语》和《孟子》两部书,成为华夏民族流传千古的经典,一直被中国人阅读、传颂和研究。

不过,两千年来语言的变化,导致孔子与孟子说的某些话被后人误解了。误解最多的有三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你真的知道这三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思想吗?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杨伯峻先生将这句话翻译为:

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杨伯峻版《论语译注》)

反对儒家的人认为,《论语》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愚民思想。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某些崇拜孔子的人则认为,孔子并不支持愚民政策,这句话是断句错了,正确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百姓认可某项政策,就由他们自行其是;百姓不认可某项政策,就教育他们,让他们知晓道理。”

我们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像“民可”这样主语直接加“可”字为谓语的例证。而且以先秦的语言习惯,如果孔子想表达这样的意思,一会在“使”字前面加一个“则”字:“民可,则是由之;不可,则使知之。”相反,先秦典籍中却可以找到类似“民可使由之”的句子,例如孟子曾说:“民可使富也。”

看来,这两句话的断句并无问题,那么这句话怎么会出自有教无类的孔子之口呢?难道孔子真的支持愚民政策吗?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楚墓出土了803枚战国时代的竹简,学者中释读出了许多先秦文献,包括一篇儒家经典《尊德义》。读了《尊德义》,我们才真正明白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尊德义》中说:“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与《论语》中孔子说的那句话仅有一字之差,显然是同一句话。而这句话后面还跟了一句关键的话:

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可见“知”字被解释为“强”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导,却不可以被强迫。”这完全是愚民思想的反面!

那么,为什么可以将“知”字解释为“强”字呢?原来,在先秦时代,“知”字是个通假字,通“折”字。如《大戴礼记·劝学》中有一句:“锲而舍之,朽木不。”大家学过《劝学》这篇文章,课本上的这一句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可见“知”字确实可以通“折”字。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并不赞同愚民政策,他的本意是说统治者可以引导百姓,却不能强迫百姓去做事。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女性吗?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还说了一句传颂极广的名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在后世引起了很大争议。反对者说,孔子这是歧视女性,支持者又想方设法替孔子辩护。例如有某位解读《论语》的“学术超女”将“女子”解释为“汝子”,意思是“只有你们这帮人和小人是最难相处的。”

但是先秦典籍里并没有“汝子”这种说法,相反“女子”一词却比比皆是,且无一例外指的都是女性,可见学术超女的解释是错误的,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嘲笑。那么,孔子真的是歧视女性吗?他真的认为女子与小人一样吗?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

其实,要理解孔子的话,绝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在孔子的时代,“小人”指的并不是卑鄙无耻之人,而是“小宗之人”,意为庶民;而与之相对的“君子”是“国君之子”,意为贵族。可见,孔子这句话并非攻击女性的人格。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后面还接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为: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难以处理与他们的距离,所以“难养”。

在古代,女子与庶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依附于别人而生存,缺乏独立性。如庶民依附于君子,女子依附于丈夫。所以他们患得患失。亲近他们,他们就恃宠而骄,疏远他们,他们就满腹怨言。例如今天宫斗剧里的那些女性,哪个不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呢?看来孔子所说并没有错。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

当然,孔子说的这种特性,并不是女子与小人的本性,而是由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的,因此真正歧视女性的是封建宗法制度,因为女性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所以才难养。

先秦时代君子的人格是独立的,因为他们不必依附于君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比如孔子、孟子都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君主间游走,所以他们不必给君主面子。特别是孟子,面对各国君主该喷就喷,喷完还理所当然的接受君主的供养,十分硬气。

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从此君子们也变得难养了。很多读书人得到皇帝的宠信就只手遮天,为非作歹,被贬谪之后,就满腹哀怨。只因为他们必须依靠皇帝,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

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两千年以来,人们都将其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过现代社会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比如某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将“无后”解释为“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无后”到底是“没有后代”,还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呢?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8)

孟子的这句话是针对舜而说的。有人问孟子,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了尧的两个女儿,这样做符合礼法吗?孟子回答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如果真的将“无后”解释为“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那么孟子的意思就是:“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所以是不孝的)。

然而,任何读过《孟子》的人都知道,舜这个人是《孟子》中孝子的代表,孟子一说到孝,就要拿舜来举例子,又怎么会认为舜不孝呢?

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也讨论过舜“不告而娶”之事。孟子解释道:“(因为舜的父母对他不好)如果舜禀告了父母,父母就不会同意他娶妻了。娶妻过日子这是人间最大的伦理关系,舜如果禀告了父母,就等于废除了夫妻这种伦理关系,他也会因此而怨恨父母。所以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子了。”

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万章上》)

因此,对于舜的“不告而娶”,孟子是认同的,所以他绝不会说舜“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9)

所以,“无后”的意思十分清楚,那就是——“没有后代”,根本不像某电视节目主持人说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孟子认为,如果舜禀告了父母,就无法娶妻,也就无法养育后代,这是最大的不孝。舜虽然没有禀告父母,但却是为了孝顺父母,所以君子认为他就像禀告了一样。

在古代,传宗接代确实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后代就意味着祖先的灵位将无人祭奠,列祖列宗都会变成孤魂野鬼。在崇拜祖先的中国,还有比这更不孝的事情吗?所以古人哪怕自己没生出儿子,也要从自己的宗族中过继一个孩子,来继承自己的香火。现代很多父母在催婚、催生时,也会念叨“传承香火”之类的话。

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思想再伟大,也会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今天的我们作为现代人不必遵从,但也不用为孟子掩饰。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不孝无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