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详解(永恒的印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上远眺,更能真切感受到这项世纪工程的宏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详解?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详解(永恒的印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详解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上远眺,更能真切感受到这项世纪工程的宏伟。

距离此处80米,曾有一座老坝巍然屹立,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它是丹江口库区的标志性建筑。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丹江沿岸百万儿女用建设激情和艰辛劳动书写下一段战天斗地的永恒记忆,也为如今的千里丹江润北国描绘了最初的蓝图。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他问陪同他的水利专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就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工典礼举行。来自邓州、淅川等地的干部、民工挑着干粮,背着铺盖,带着简陋的工具陆续到达工地,紧张地搭建工棚,投入工程建设。当年年底,参加丹江口水库建设的施工人员达10万人,号称“十万大军战丹江”。1967年11月15日,丹江口水库大坝举行下闸蓄水典礼,正式开始蓄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梦想。

1969年2月1日,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关键工程——引水渠和渠道闸陶岔工程动工兴建。时值寒冬腊月,条件艰苦、施工艰难,但参加工程建设的人们胸怀“南水北调、引汉济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坚定信念,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共有2880名民工在工地上受伤致残,有141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独臂老人”李进群就是其中一位。1970年8月16日,李进群正在运送土方,一台卷扬机突然失控,飞扬的钢丝瞬间切断他的右臂……命运的折磨并没有让这位坚强的淅川人倒下,而是把他和丹江口库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此后数十年,他拖着残躯,坚持植树播绿、义务护水,2014年,他被评为省十大“江河卫士”。

1974年,渠首水闸落成、引丹总干渠完工,4.4公里长的引渠工程和渠首闸顺利竣工,为“南水北调”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2003年12月,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前期工程、进一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横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2014年12月12日,工程全线建成,正式通水,一泓清水北上,滋润广阔的华北平原。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持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