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皇帝为何不与儿子见面(嘉靖皇帝应该认谁当爹)
明朝嘉靖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他即位之后,居然因为认谁为父亲与群臣展开激烈的斗争,史称“大礼议”,并深刻影响了明代政局。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嘉靖入统明朝的正德皇帝以贪玩荒淫而著称,正德十五年(1520),皇帝在南巡时船翻落水,随后大病一场,次年便去世,年仅31岁。正德皇帝的突然去世给群臣留下一个难题:正德皇帝生前没有子嗣,也没收养宗室幼儿为子,并且他是孝宗的独子,所以也没有亲兄弟继承皇位。群臣展开讨论,内阁首辅杨廷和最终根据朱元璋《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择了明武宗正德帝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杨廷和的主张得到武宗生母慈寿皇太后的认可,于是以武宗遗诏和太后懿旨的形式宣朱厚熜入继大统,其时年15岁,为明世宗嘉靖帝。
邓超饰演的正德皇帝
明宪宗成化帝有14个儿子,其三子朱佑樘即位为孝宗,嘉靖帝的父亲是其四子朱佑杬,生前封号为兴献王。世宗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那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宗继承皇位,以血缘关系认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还是继承明朝前代皇帝的宗统,在身份上过继给孝宗当儿子?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宗统问题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前代历史上,一般皇位继承都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亲兄弟),兄终弟及在身份上,父亲同为前代皇帝,所以并不存在继承宗统的争议。当然也有例外,除却宦官或外戚专权失序的废立,汉代继承成帝皇位的哀帝和宋代继承仁宗皇位的英宗便可以作为参考,他们与上一辈分的皇帝,都是叔侄关系,他们两都是在皇帝生前就被送入皇宫作为养子,所以他们都称前代皇帝为皇考(相当于父亲)。虽然英宗在即位之后,朝廷爆发了礼仪争论,但最后也没争论出什么结果,英宗想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最终也没有明确的定论。
清平乐 仁宗少年时就被养在宫中
二、大礼议之争嘉靖帝即位六天,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一群大臣便联合上书,引经据典称“汉成帝立定陶王为嗣,而以楚王孙后定陶,承共王祀,师丹以为得礼。今上入继大统,宜以益王子崇仁主后兴国。其崇号则袭宋英故事,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按照群臣的意见,新皇帝应该称孝宗为皇考,称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嘉靖帝看后,非常不高兴,说道:“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 嘉靖帝以父母生养之情不可辜负为由,拒绝了群臣的要求。
杨廷和又多次率领群臣上疏,要求皇帝称孝宗为皇考,这给嘉靖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就在皇帝孤立无援的时候,突然有个叫张璁的小官上了一份奏章,名为《大礼疏》,这封奏章的核心是嘉靖帝与前代的两个皇帝不同,并没有早年被收养入宫,所以只是继承了武宗的皇位,而不必继承孝宗的宗统。他还十分强调父子血缘关系,说“子无自绝父母之义”。
嘉靖与杨廷和在争论
这对嘉靖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于是他随即下诏尊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尊自己的祖母邵氏(宪宗贵妃)为皇太后。表示自己继承的宗统直接从爷爷成化帝处来,与前代孝宗无多大关系。
但这这个诏书直接被内阁首辅杨廷和驳回。嘉靖帝随即表示,自己看中亲情,不能为了当皇帝而不尽作人子的责任,要丢下皇位继续做藩王。杨廷和只能做出妥协,表示可以将其父母尊为兴献帝和兴献后,表示尊崇,皇帝可称其为父母,但是还必须称孝宗为“皇考”,意思是将嘉靖帝血缘和社会身份两个维度的父母区分开来。嘉靖帝也同意了,这成为暂时议定的结果。
嘉靖
三、廷杖与嘉靖的胜利争论虽然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嘉靖帝对这结果并不满意。而朝中也有一群小官为了政治投机不断地上疏,要求进一步议礼。而杨廷和一派也上疏,指斥张璁、桂萼等人为小人。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对朝局很失望,便上书告老还乡。嘉靖帝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申请。杨廷和是反对派的领袖,他离官后,失去束缚的嘉靖将反对他的一批官员先后罢官。
杨廷和上书告老还乡
在罢黜杨廷和一党的同时,嘉靖帝大力提拔张璁、桂萼等人,此二人都提拔为翰林学士。随即,嘉靖下诏尊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祖母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这道诏书在群臣中间炸开了锅。于是朝堂上的论争更加激烈,
恰逢嘉靖帝让礼部颁行新的尊号,群情激愤。于是在修撰杨慎(杨廷和之子)和吏部侍郎何孟春的带领下,220余人跪在左顺门外,高呼“高皇帝(指太祖朱元璋)”、“孝宗皇帝”。事情发展到了高潮。
对于如此大的群臣请愿,嘉靖皇帝直接派出锦衣卫将众人逮捕入狱,然后按照官员等级处理,“为首者戍边;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一百八十余人廷杖”。明代的廷杖十分残忍,在廷杖中,直接有17人被当场打死。嘉靖帝以最粗暴的方法消除了反对的声音。
廷杖
四、“大礼议”的余续嘉靖杖责群臣之后,大礼仪引起的政治波浪依然在继续,仍有不少士大夫不畏强权死谏。嘉靖七年(1528),嘉靖颁布《明伦大典》,对大礼议进行官方定性,并重究杨廷和罪责,说“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宕,革了职着为民。”支持杨廷和观点的一派也全都被削职为民。同时升任张璁为内阁首辅。
锦衣之下 嘉靖帝
之后,嘉靖皇帝可能因为自己史无前例的礼制改动而不自信,所以不断地改动传统的国家典礼,在典礼的议定中,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可以说,嘉靖年间两位重要的内阁首辅夏言、严嵩,都是因为帮助皇帝改定典礼有功而受重用的。嘉靖十七年(1538),在严嵩的支持下,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入享太庙,他从没当过皇帝,神位却进入太庙。大礼仪似乎还带来另一个消极的影响,嘉靖皇帝本来即位之初是有雄心壮志的,但他却在长达20多年的大礼争论中渐渐消磨掉政治的耐心而沉迷于道教。
严嵩
文史君说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之争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关键性大事。我们可以拿宋朝英宗时的濮议作对比。宋英宗面对士大夫的反对,只能妥协。而嘉靖帝却通过替换宰辅和暴力的廷杖直接强硬地贯彻自己的意志。这反映了宋代和明代皇权的差别。大礼议之后,明朝的内阁制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杨廷和及以前,内阁首辅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限制皇帝。而张璁以后,内阁首辅完全成为皇帝的附庸。所以嘉靖中后期严嵩权力虽大,但是一旦皇帝失去对他的信任,便立马被扳倒。
参考文献谷应泰:《明史记事本米》,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邓志峰: 《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