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是怎样的(扶不起的刘阿斗)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蜀后主刘禅一直被视作庸主的典型,并被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庸主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似乎也被盖棺定论。
但阿斗真的扶不起吗,或许不是这个样子,从史实记载来看,无论是在权力争斗的处理上还是对北伐中原的前期策划上,阿斗的表现绝非是一个凡夫俗子所为,更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平庸无能。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在与诸葛亮的相处过程中,很多意见与诸葛亮都不太一样,但是诸葛亮光芒太过于耀眼,刘禅就自愿甘于平庸不跟他争了,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很清楚如何加以实现。
因而,刘禅不是扶不起,而是压根就不需要扶,人家主意正着呢,只是因各种形势所迫,阿斗的选择不能是扶摇直上,却只能是自“扶”自灭,明哲保身而已。接下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阿斗。
01 缺少磨砺,教育成长不足,难堪大任是事实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或许,正是这一简单而又直接的任职经历,让刘禅缺少了真正当好蜀国国君应有的历练,本想有作为,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蜀先主刘备驾崩前,有一段嘱托身后事的记载,其中提到后主刘禅的部分: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诸葛亮集》
起初只注意到了这里面的一句名人名言,后来细想似乎哪里不对劲:刘备对自己儿子刘禅的了解和认识,竟然还需要通过他人(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竟然比刘备还要了解刘禅。如果把刘备的创业历程与刘禅早年成长经历做一个时间顺序总结,不难发现其中饱含的无奈与艰辛:
- 建安十二年(207年)
刘禅的降生就是在刘备事业极为艰困的时期,这时的刘备四十六岁:
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於荆州,产后主。《三国志 · 二主妃子传》
- 建安十三年(208年)
第二年曹操南下,刘禅能够勉强保全性命都已实属不易:
(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 · 赵云传》
- 建安十六年(211年)
五十岁的刘备,应刘璋邀请率军入川,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由继母孙夫人抚养,不过文献中并没有 她如何教养刘禅的记载。
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云别传》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刘备称汉中王,立十二岁的刘禅为王太子。此后,刘备才开始加大刘禅的治国方略的培训,而诸葛亮更是亲自手抄《申子》、《韩非子》、《六韬》给他读,以让他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
这一年,刘父子二人已经八年未见了。之前,建安十八年(213年)诸葛亮、张飞、赵云奉命入蜀助战时,基本不太可能会带上六岁的刘禅。
在此之后,先后发生了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南部诸郡、刘备与曹操汉中之战等重大战事,这其中都没有刘备把刘禅带在身边,学习战争经验的记载。
至此,也即是刘禅十二岁时,在文治武功等方面,他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历练与教育,而直到章武元年(221年),刘禅十四岁时,才有安排名士教导刘禅的记载:
先主立太子,(董)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三国志 · 董允传》
更为严重的是,从刘禅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没有任何一次接近战场、观摩战阵的经历。
究其原因,也许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无奈或疏忽,也许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刘禅没有得到应有的如同曹丕那样追随父亲曹操的历练:
六岁学会射箭,八岁学会骑马, 十岁就随父亲征讨张绣。
对于蜀国的衰落与败亡,我们当然可以条件反射式的归咎于昏庸的刘禅、嘲笑他的无能,但是一个蠢孩子、熊孩子的养成只能归咎于他的“ 生性如此 ”、“ 秉性使然 ”吗?却未免有些冤枉阿斗。
02 刘禅:形势所趋,我也是身不由己
想起那句“佛系”用语,难得糊涂。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并不能按个人的意愿进行,当遇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时,适时地避开锋芒,装一下或者逼自己迷糊,以便更妥贴地安顿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处世哲学与智慧。
刘禅之所以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亡国之君,二是因为他在亡国之后“乐不思蜀”。
那么,刘禅又是如何亡国与乐不思蜀的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兵数路攻打蜀国,刘禅调派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出兵迎战。为阻止钟会大军西进,蜀将姜维率领十余万兵马将其拦截在剑阁。
但让姜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邓艾却率领大军从阴平偷渡,直奔蜀国都城成都。在蜀国内外无援的情况下,刘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此时,群臣分为两派:一派以北地王刘谌为首,主张背水一战;另一派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主张投降。经过反复争论,刘禅最终还是听从了谯周的建议,率领蜀汉群臣向邓艾大军无条件投降。
当邓艾率领大军抵达成都时,刘禅自缚双手,抬着棺材,亲自到魏国军营投降。投降后,刘禅被封为骠骑将军。为防止蜀汉复国,刘禅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一万户。
尽管如此安排,但魏国还是对刘禅能否复国持怀疑的态度。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故意安排了一场蜀地的歌舞表演,蜀汉旧臣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唯独刘禅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在欢乐嬉笑。
司马昭看到这种情形,不禁对同僚贾充感叹道:“像刘禅这般没心没肺的君主,即便是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保全他,更何况是姜维呢!”贾充回答说:“如果不是这样,将军又怎么能轻易灭掉蜀国呢!”后来,司马昭试探刘禅说:“你思念蜀国吗?”
刘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蜀汉旧臣郤正听说后,就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您是否思念蜀国时,您就哭着对他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啊!'”
再后来,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时,刘禅按照卻正教给他的话来回答。司马昭好奇地问刘禅:“这话听起来怎么像是卻正的语气呢?”刘禅惊奇地望着司马昭说:“这就是卻正教我的啊!”听罢,司马昭不禁捧腹大笑。从此,他再也没有怀疑过刘禅有复国之心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觉得刘禅可真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连说话的“背书”都合盘托出给司马昭。实则并非如此,刘禅这样做只不过是将个人不再复国的想法做实(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有那个力量了),让司马昭不再对自身怀疑不止了。回头想一想,刘禅的这一出儿,可是不一般地聪明。
03 4个方面说明刘禅不是扶不起,而是不用扶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影视中,蜀国因为先后有诸葛亮、蒋琬等秉政,再加上乐不思蜀故事的广为流传,所以刘禅给人呈现的印象多是,呆头呆脑、肥头傻胖,对内对外几乎没有显著的作为。
刘禅到底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1、本是烂牌一副,无法打出王炸
刘禅是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或许有人认为,刘禅不投降,蜀国就不会灭亡。
对此,我们可以先360度、全方位地盘点一下刘备弥留之际到底给阿斗置办了哪些家业呢?
- 地理概况:不管是国土面积还是可利用面积,蜀国都是最小的。土地贫瘠、人少国弱是不争的事实,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可以凭借西蜀山川之险,在短时间内可抵御魏国进攻。
- 军事实力:论军事实力,魏国兵精粮足,骑兵更是独步天下。吴国水师天下第一,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尽管蜀国的步军天下无双,可连年征战,良将已所剩无几。
- 经济实力:魏、吴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推广屯田,可谓经济富足。而蜀国地处西南内陆,可用的资源少,还连年征战,打仗只能靠卖布、卖碎绸子筹集军费。
- 周边环境: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而盟友吴国被刘备也弄成势不两立的仇人,国内数郡先后叛乱,蜀国局势随时处于崩盘边缘。
正是鉴于此,公元238年,魏国内部发生动乱,司马懿带兵出征辽东时。在许多人看来,这又是一次北伐中原的好机会。
但在刘禅看来,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于是他给蒋琬下了命令,令他带领军队进驻汉中,等待东吴行动,到时二家联合北伐干掉曹魏。
这个命令,说明刘禅对自身实力认识得非常清楚,单纯依靠蜀汉是干不过魏国的,所以告诉蒋琬不要轻举妄动,而要和东吴联合进军。显然,一个无能的君王脑子是不会那么清楚的。
所以说,无论是从蜀魏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最终,成都被攻破都只是时间问题,拼死一战固然让人振奋,但投降又何尝不是无奈之举呢?
2、近似于未扶,何谈扶起?
我们说扶刘阿斗,这项工作谁来完成呢?一致公认的就是丞相诸葛亮。
但诸葛亮在辅佐刘禅期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事无大小,都由诸葛亮一人来决定,刘禅基本上成了一个摆设。
纵观诸葛亮辅佐刘禅的11年间,几乎所有时间都花费在了北伐上。诸葛亮是治国之才,但并非统兵之才,七征曹魏期间,除了空耗国力之外,并未建立开疆拓土之类的大功。
单从北伐的成效来看,诸葛亮连自己都没“扶”起,又如何谈得上“扶”起刘禅呢?诸葛亮对刘禅的“扶”仅仅体现在严加教导上。
在他去世之后,除了给刘禅留下了一个因连年用兵而国库空虚,士兵疲惫的蜀国之外,并未留下任何遗产。可以说,诸葛亮对“扶”刘禅一事,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3、制衡权力相争,非庸人能为之
在诸葛亮生前,朝政多被诸葛亮所把持,刘禅没有多大发挥空间。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再任命别人担任丞相,而是先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大将军。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在临死前留下遗嘱: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主要管行政事务,同时也兼管一些军务,而费祎正好相反,主管军事,兼及部分行政。
二人权力互有交叉,互相制衡,又直接对刘禅负责。而刘禅则居中掌控。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政治手段,不是无能的人所能做到的。
甚至在蒋琬去世以后,刘禅便直接将原先蒋琬所管的事务接了过来,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做法非常老道。
换句话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并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倘若没有一定的治国才能,又何以在混战不止的三国中长存呢?
4、情商指数爆棚,深谙人情世故
刘禅并不是情商低下的人,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
公元249年,夏侯霸背叛曹魏,投靠蜀国。夏侯霸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次子,夏侯渊是被刘备的部将黄忠所杀的。面对这一局面,刘禅对从魏国归降而来的夏侯霸使出这样的说辞。
及(夏侯)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魏略》
意思是刘禅见到夏侯霸归蜀就安慰他说:“您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并非我的先人所杀啊!”(因为,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堂妹),随后,又紧接着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刘禅三言两语不但将夏侯霸的杀父之仇一笔带过,还趁机与对方攀亲拉近关系,如此机智的表现,又岂是愚笨之人所能想得到的呢?
很多事情是明明内心清楚,但就是故意不做,或者说灵魂很清醒、身体却诚实。比如他对宦官黄皓的卑劣是有认识的,但就是不愿处置他。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 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华阳国志》
将军姜维因不满宦官黄皓的放肆专擅,告诉刘禅想杀他。而刘禅则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听我使唤的小小奴才,从前董允经常指责黄皓,我对他也不是很满意,你又何必介意黄皓这样的人呢?”
这个就有点像明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就是不愿去做,因为晚睡晚起更自在。当然,刘禅的如此作为,加剧了姜维与黄皓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钟会伐蜀时,蜀国错失了对汉中的防御建设。
综上所述,刘禅在驾驭群臣与见机而动方面极有异禀;而在治国、领军方面能力极弱。因此,可以说,刘禅不是扶不起,而是时而不起,或者时而不扶,自己就站起来了。
结语
刘禅是有点昏庸不假,毕竟蜀国是在他手里被拱手让出,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被迫,都不可能逃脱治国无方、强国无力、兴国无法这一历史责任。
但他的那种昏庸却不是弱智,也不是屡扶不起,实际上,从史料记载来看,原本就没怎么扶过。而从现实作为来看,刘禅则属于内心有主见但却倾向于贪图安逸的那种,而且他也是有一定才干的。
至于投降,名气难听,于公,肯定上不了台面,而且绝对是不义之举;于私,保证了刘禅后来岁月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吧。
参考文献:《这些年,我们还在相信的历史谣言》、《资治通鉴》、《三国志》、《华阳国志》、《魏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