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

开腔 ▻▻▻

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自去年2月份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至今已过去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还未和大陆观众见面,也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电影。

它是一部纪录片,片中请到不同时代的作家:余华、贾平凹、梁鸿以及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来讲述各自的成长经验。

这是一次“回游”,是一直游到海水变黄,去追溯遥远的故乡记忆以及文学启蒙的时刻。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请到已先睹为快的开寅老师,来聊聊这部作品,顺带聊聊贾樟柯这些年的改变,以及一直没变的创作母题。

——枪稿主笔 子戈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学对于故乡的无止境想象

文/开寅

作者简介: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还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1)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已经在北美和欧洲的数个国家小规模上映,但在国内的大银幕上却始终未能和观众相见。

贾樟柯先前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某种对于家乡的反复追忆描画之中;在这部纪录片里,他悄悄改换了角度,开始观察他所关注的这些中国文学界名人们和自己故乡之间的潜在联系。

但在这背后,我们依然能隐隐感到他探究的目的,恐怕还是内心与故土之间无法切割的哺育养成式血缘纽带。

1

贾樟柯描述当代中国文学的方式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联。

八十年代,有三样东西在他的生活里不可或缺:家乡山西汾阳、香港警匪电影和中国文学。

在他成为导演后,前两者持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很多影片都以汾阳为故事发生地,他也不断在作品中引用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片段。但唯独“文学”一直缺席。直到这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出现。

2017年,贾樟柯在汾阳市贾家村一座水泥厂的旧址上开设了中国第一座农村现代艺术馆:贾樟柯艺术中心。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2)

贾樟柯艺术中心效果图

2019年,他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吕梁文学季,邀请了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们来到贾家村谈论中国文学。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3)

余华在首届吕梁文学季现场

这个村庄正是在影片的开场被众人追忆的山西籍作家马烽五十年代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后者也正是在汾阳渡过了童年时光。

文学、作家和地域通过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片中被聚拢起来。

2

颇耐人寻味的是,贾樟柯对影片中作家们的身份是用年代来区分的。

马烽生于19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党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宣传作家。

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分别出生于1952年,1960年和1973年,他们的观点代表了三代中国人各自对待文学与生活的看法。

有意思的是,在众人对于马烽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希望与干劲的宣传干部形象。但在其他三人的回忆中,童年的农村充满了贫穷和苦涩。无论是贾平凹描述的家族二十多人在同一屋檐下“抢”饭吃的场景,还是余华在小镇殓房停尸床上睡午觉的回忆,或者是梁鸿因为记起当年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状况,而对瘫痪在床的母亲留下的歉疚泪水,都从侧面反衬出,五十年代马烽在他的小说中所期待的中国新农村生活,并没有在其后的三十年里如约而至。

贾平凹1986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浮躁》,刻画了一个想要摆脱贫穷而快速致富,却屡遭失败的农村青年形象。让余华蜚声中国文坛的《活着》写的是家道中落的乡镇纨绔子弟历经波折苟且偷生。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呈现的是在现代化浪潮中凋敝、破败和被遗忘的农村(梁庄也是梁鸿的家乡)。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4)

张艺谋将余华作品《活着》搬上大银幕,并凭此电影获得了199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

不约而同的,这些作家们都把目光对准了乡村。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是一段段痛苦与贫困交织,绝望与挣扎交替的乡村人生经验。

但贾樟柯并没有在影片中过多地收录对文学作品的评述,他更喜爱聆听作家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从中揣度过往的生活经历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塑造了他们的文学个性。

我们在这些讲述背后,隐隐瞥见了贾樟柯自己的影子:他也来自于大城市之外的小城镇,也经历了年轻时的穷困、彷徨和迷茫,也在作品中不吝惜笔墨地将目光对准社会底层,不断重新塑造熟悉的家乡。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5)

贾樟柯在河南梁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现场

这样的共同点支撑起了影片的感性内核,它演变为对乡村和文学作品关系的探讨,对“故乡”究竟以什么方式影响着作家感性意识的探究,以及对这些浸透着个人情感的乡村和小镇存在意义的提问。

这正是影片中参加“吕梁文学季”的作家们一直谈论的话题,也是二十年来贾樟柯电影的恒久主题。

3

另一个被忽略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在“吕梁文学季”中登台发表讲演的作家,都已经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并拥有了国家体制内的职位身份。

他们很多人都是地方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或者公立大学的教授。

比如贾平凹,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2018年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在生活在西安;余华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生活在杭州;梁鸿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生活在北京。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6)

贾平凹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他们因为离开了乡村,在大城市和国家机构内生活和工作,才获得了一些“超越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才感到了与土地、村庄和农民的某种“滞后式”的内心联系,也才展开了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过去的那个故乡无止境的描摹和想象。

正如梁鸿在影片中所讲:在城市的生活太顺利了,会突然怀疑起自己的未来道路,因而忍不住回到家乡的小村庄去获得写作的动力。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7)

梁鸿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也有相似的路径。

他九十年代末是来自山西汾阳的一名年轻独立电影导演,最早的三部作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无法在国内正式上映;到了2010年代,他已经是中国导演协会副主席,并在2018年也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中国,这样的身份转换程度是巨大的,犹如从社会底层一下跳到了国家体制的上层。所以,当镜头对准影片中的三位作家时,他更想观察到的,是那些平凡的“过去”在光鲜而稳定的“现在”背后留下了怎样不变的痕迹。

这正是他在影片中追踪“乡村与文学”关系的真正目的。

也正如贾樟柯纪录片作品风格的演变,从《公共场所》的“直接电影”形式,过渡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色彩鲜艳精心修饰的画面去呈现人物面对摄影机的侃侃而谈。在如是形式的巨变下,如果说还有不变的意图,那只有是对于底层普通个人思想情感状态的莫名留恋和对于这种田园生活脱离环境的理想主义幻想,正如我们在片子里看到的那些无名村民们朗诵诗歌的画面。

余华在影片的结尾解释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来由:他幼年在海边见到的海水是黄色的,于是产生了游向深海去看海水变成蓝色的冲动。

这些影片中的作家们,还有贾樟柯自己,都从过去“游”到了现在,他们身边的“海水”是否已经变成了理想中的蓝色呢?

新剧刚上映就获9分的片子是哪部(一直没能上映的科长新作)(8)

编辑/子戈

排版/手动贩卖机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