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

2020年12月28日,《西安旧事》发文“府学巷52号狄家大院,聚藏着百年家风”引起读者热议,留言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发人深省。本号1月7日曾刊发部分精选留言,阅读高达5136人次,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目光。为此,进再节选一部分以飨读者。

@好好写字:你看,付出都会有回报。你采访时用了多大力,文章就有多精彩!

@神人:作者走访挖掘老西安鲜为人知的老故事,讲述西安旧事,历史见证狄家大院,让我们看到了古都的人文情怀……

@西大街游民:这个楼顶看起来让我想到了大风起西,那个楼顶的感觉也很好。直接可以看到城墙,威武至极!

@郎中姚:文章来之不易。发现西安故事,挖掘西安历史,为热衷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者们致敬!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1)

@花卉:狄家还在吗?是看完这篇文章后最想问的问题,窦家后院,李家已经被拆除,狄家应该位于窦家后院南边,李家后花园的西边,这一片已经变成工地,很关心这个院子还存在吗?

@怡然:我不姓狄不是狄家人,我却是在这个院子长大的,我对那个唯一留下的柜子印象最深,小时候和狄家的孩子一起偷奶奶放在里面的点心吃,夏天在井里冰西瓜,那个年代没有冰箱,她家那个九寸的黑白小电视是全院子唯一的一台,经常为了看电视赖在她家不走。那个年代没有熨斗狄家奶奶会把衣服喷上水用洗衣的棒槌砸的平平整整,这些都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雷坤利:在府学多个院子都是以房东的姓氏称呼,凡是老户都有故事。所有故事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变迁,民风民俗的纯朴和传承,值得书写和施教于后人。

@gy: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的勾起儿时回忆,现在我们整天忙于各种工作和生活,已经忘记和总结这些悠久的即使是已经扎根在我们脑海深处的文化。李老师一丝不苟,不断探究的精神,和以狄老太为代表的守护与传承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明 泉:一个家族的变迁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建筑虽拆,故事和文化还要流传。古训家风,也不只是一家传承,而是靠大家传承。李老师为“抢救”文化,百折不挠,令人敬佩。

@和平鸽:真高兴,我们今天才知道原来姐姐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我们这个小集体中竞隐藏了一个家世源远流长的狄家后人,我们为你骄傲,喝彩,姐姐的为人也应景了家训,《无愧一生》带我们去看看吧!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2)

@老树根(赵力):时间隧道把我拉到了六十年前的时光,那时我和文中老太的哥哥狄定有共读西安四中初高六年,经常去他家玩做功课。狄大伯大妈,对我很好,管我也很严,使我少点淘气。狄定有高中三年一直任班团支书,学习工作都认真,家风使然。定有的三个姐姐全部考入大学。狄定有家老宅至今印象很深,这一个屋那一个屋使我感到院子很大 ,屋里一排雕花的大衣柜、桌椅,大妈收拾的干干净净。也可能有定有这样的好友,我粘上书香之气也考上大学。呜呼!盛学之地,也要拆了?

@三原仁:西安只所以被人称为文化古城,不仅是因为有诸多文化古迹,有大雁塔兵马俑,更是因为西安人身上浸润的文化底缊。文章从一个普通家庭平凡小院说起,纵向七代百年,横面社会百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的脉络,,更是通过对这个家文化历史细节剖析向读者展示了西安人的文化风貌和精神生态。讲老故事最重要是要真实,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文章用语平静自然,描写叙述客观,史料采用详实可信,没有无病呻吟的煽情和哗众取宠的炫耀,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君莲:年少时曾到你家玩耍,现依稀记得你家那深宅大院,讲究的陈设,影响较深的是院子里很好玩,像三味书屋的百草园……

@小浪墨华:作者半年心血集成,抽丝剥茧,尊重史实又加以文学修饰,历史画圈徐徐铺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为狄家作传,也是给西安立传。感谢西安旧事君,能让我们这些外来的新西安人,在这里看懂西安,更懂西安!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3)

@郁金香:狄老太就是我的师傅狄新莉!今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恍然大悟,狄师傅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她成长的环境和背景不同,成长的经历家风赋予了她,她做事做人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是我学习的榜样。2021新的一年,祝狄老太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一切都好!

@陈睿: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牌匾已显斑驳,但是上书“不愧一生”,却清晰地传递着这个家族的古训。百年沧桑,百年奋进,百年风雨,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历史上这个家族发生的真人真事,让我们感触良多。新的一年开始了,衷心希望这个优秀的家族能够把优良的家风家训继续传承下去,面对新的时代,大家一起砥砺前行,不愧一生。

@石山:文章写的很细,文字结构紧凑,历史重现。我在隔壁巷子住着都不知,看完文章后才了解,赞作者!

@福祥:狄老太,相交60余载,不闻狄家详史,今观其文忆往昔小时在你家玩看到用大柜子搁的房间,刻着花的大立柜擦的油亮,宽大的房子和深宅大院,我们经常在你家大门道玩弹球……记忆犹新啊!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4)

@實話巧說: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居西安不足百公里,但对西安历史文化的只停在十三朝古都、大小楼、四条大街及兵马俑……对作者此文诸如背街小巷的历史传统文化深宅大院文章几乎未读过,也沒去过类似地方。事过境迁,百年沧桑能从文中了解如此有文化底蕴的深宅大院,实数荣幸。深感狄家七代严谨家风的传承不易!深感作者锲而不舍,认真求实的精神,三次采访,八易其稿,图文并茂的文章,实数不易。辛苦!读此文,深感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若有机想去大院亲身感受百年的狄家大院。我认为:高楼林立的西安,应保留象狄家大院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建筑,对弘扬西安的历史传统和后辈人的素质提高都是有好处的。

@DiJing:感谢西安旧事,这样用心的讲述了狄家的往事和传承,呈现给我们一个翔实丰满的狄家大院。我儿时在院子里嬉戏玩闹,还不知道大院里有这么多故事这么多情怀,但是严谨求学做事,责任担当无愧于心做人,父亲这些人生信条似乎又不知不觉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这也许就是无声的熏陶和传承吧。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5)

@文峰:读了这篇“狄家大院”,碑林隔壁巷子的狄家院子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家风祖训,一如碑林一般在代代传承。不愧一生是狄家的祖训家风,何尝又不是冥冥众生的一生追求呢?西安作为文化古城,很多这样的古巷民居,更应修缮该保留下来,这也是一份留给后人的历史文化传承。

@笔墨人生:认真地翻看了几遍文章,感叹于作者的良苦用心,一种为人文历史折服的挚爱充斥笔端,更深刻地了解了狄家文化传承的魅力。“诗书继世长”的确,狄家家风厚重,淳朴善良,愿这份深含底蕴的家风代代相传。

@曹晓丽:狄家有大院、有实物、有家传,文章有调查、有研究、有总结,读完受益匪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安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最显著标志,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大优势。能像作者这样对一段历史文化进行严谨求实的深度挖掘实属难能可贵,在让我们得到学习启发的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6)

@枫儿:读着李连源老师的文章,看着文中那一张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发黄的照片,幼时的记忆瞬间被打开,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对于老屋的记忆,我是断层式的。1岁多至4岁半,留下的儿时记忆:巷口的老槐树洞里,躲着藏猫猫的小伙伴;每月陪爷爷去单位领工资,爷爷必会给爱吃的我点上一碗麻酱凉面,会给家里的孩子们买上几包麻纸包着的点心;回到家,奶奶会把一块块点心切成小瓣,分给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偷奶奶放在柜子里的各种好吃的……那是包围我整个生命的美好和温暖。

十四岁半再次踏上故土,长居老屋。虽然从小拉扯我长大的爷爷早已过世,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那碗麻酱凉面、麻纸包着的点心的味道,被爷爷牵手的感觉。可还是执着的走过我记忆中的每处角落,每一抹痕迹,依稀还能感受到那熟悉的跨越时空的想念和温暖。

每日在有爷爷生活过的地方生活着,新的记忆慢慢的将之填满。

奶奶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老屋被奶奶收拾的干干净净,种满了各种树木。踏进后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石榴树、皂角树、香椿树、苹果树……就连厅房前的角落,也被种上了无花果树和石榴树。每到周末和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回到老屋,劈材做饭,我最喜欢烧火拉风箱,无论谁在做饭,揭开锅盖时,都会被塞口吃的,帮着尝尝味。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改不了,每每炒好菜,上桌前,会用手捏着偷吃。

奶奶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喜欢用皂角洗头发,衣服洗完总是要用面汤桨过。她总给我们说,衣服是人的脸面,无论好坏,一定要穿得干干净净、棱里棱锃。

记忆中,奶奶总喜欢坐在厅房沿前,晒着太阳,一边用篦子刮着头发,一边给我们讲狄家的“陈年往事”。奶奶的记性很好,口才也很好,很多俗语总是脱口而出,一点不像是只经过扫盲的老人。她给我们讲她记忆中的人和事,讲狄家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总能让我们感悟一些东西,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一种传承,就是这样口口相传,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7)

@ayaka: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人觉得例如家训这种旧的传承已经没必要了。感谢作者的文章,尊重传承的情怀!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家族的文化的传承,记载着家族前辈的嘉言善行。

文章打开了我记忆的窗口,整个童年的回忆几乎都是在府学巷。童年的回忆都是美好的!因为回忆里有我的奶奶!和跟奶奶在一起的欢乐時光,记忋忧新!。奶奶对我毫无保留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我的成长影响深远!因为有她如阳光般的慈爱才让我在人生中不惧风雨,她对我点点滴滴的教悔受益终生,我好想我的奶奶奶奶。作为长辈作为母亲作为女性都是典范,是我们子子孙孙应该学习的!

阅读着文章看着那一张张老旧发黄的照片,回忆长廊里对长辈的思念和敬重,让我感触良多。作为狄家的子孙,我会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把家训这块“珍宝”传承给我的孩子,让沉淀着我们家族的经验和精华的家训代代相传。

@快乐心语:看到侄女在评论下深情发表的文章,对我触动颇深,看了让我泪目。觉得《西安旧事》这篇文章发表,不单单记录了一个家文化传承,一种文脉。对我家来说是一次再学习,再教育,再次传承祖辈优良品质的过程!

我们下一辈们在这篇文章的启迪下,懂得追根索源,不忘祖德、祖训,继承和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优良品德,个个从中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惟愿我世世祖孙勿忘祖德!

感谢这篇文章!感谢李连源老师!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8)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9)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10)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几种(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