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七言绝句欣赏(七绝屈原简析)

◇萧树

屈原七言绝句欣赏(七绝屈原简析)(1)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是毛泽东主席评论屈原的一首七绝,流传甚广。但是,很多读者多少有些不明所以,在网上搜索一番,发现大多数注释语焉不详,不求甚解,甚至不知所云。故不揣冒昧,试作解人。

有人看到毛主席说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就以为毛泽东给屈原定义了一个有点骇人的形象。其实不然,这句是由上句而生发的,赋楚骚,当然是指屈原创作的《离骚》等大量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深度结合的楚辞作品,对楚国的现实进行了严格的鞭挞批判,从这个角度看,屈原的作品就像是“一把杀人刀”,对楚国的各种弊端毫不回避,无情批判。

如果再引伸一下,屈原是楚国上层最清醒、最为坚定的改革派,曾全面主持楚国的改革,楚国要再振雄风,必须、必然要改革,但屈原的从根本和源头上的改革,必然触犯楚国当权贵族的利益,要从楚国食利阶层的身上剜下一块肥肉来。作为改革派的屈原,对于这些楚国上层的既得利益者,的的确确,就像是“手上握有杀人刀”。

然而,当时的楚国,已经深陷沉疴,神医难治,“艾萧太盛椒兰少”,这是屈原在楚辞作品中用得最多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信手拈来。此处亦然,艾萧,指艾蒿之类的臭草,以喻小人;椒兰,指申椒和兰草,高雅物种,以喻君子。此句是说楚国小人太多,而君子太少,整个国家环境已经变得乱七八糟。

接着,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投江而殁,以身殉国,让后世之人,每念及此,都要仰天长叹,以至由此诞生了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世代纪念。

要特别说明的是,屈子投江,绝不是对楚国失望、绝望到无法苟活,不得不以身殉国。他赴死时是非常清醒的,甚至是非常冷静的。这点,从他的《渔夫问答》中,能晓端倪——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文中可以看出,屈子就像个倔强的夫子,渔夫则像一位洞彻人生和世事的智者。其实,屈子和渔夫,都是屈原,是屈原的两个侧面,一面是举世皆浊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另一面,是明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是刚直者面临两难困境的出路所在。

伟大的屈原知道自己是可以不死的,他完全可以选择清浊不同的沧浪之水,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深具忧国忧民精神的屈子大夫,知道楚国必须警醒,他要以自己投江赴死,葬身鱼腹的行为,以警醒楚国,警醒后人。

这就是屈江投江的意义,而国人世世代代对屈原的怀念,怀念的绝不只是他以绝望之心,决绝而慷慨地赴死,而是以自己生命的代价,警钟一般,时时刻刻提醒和惕励着后人的精神。

[责编:李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