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

我们都知道我们朝代的排序是夏商周。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昏庸无道的王叫做周幽王,没错,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人。他有一个妃子叫做褒姒,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屋及乌的原因,周幽王想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但是按照西周的礼制,立太子就只能立嫡子,也就是老大,王后生的孩子。周幽王前无古人的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了庶子为太子。这马上引起了支持王后诸侯的不满和叛乱。他的岳父推翻了周幽王的政权,因为前期周幽王曾戏谑过各地诸侯,当他再次下令点起烽火台的狼烟求救时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驾。这个事件导致西周王朝走向覆灭。各地诸侯看到王权受到冲击,纷纷摩拳擦掌妄图割据一方。那个年代华夏大地被分为四个部分。我们今天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汇南蛮指的就是南部地区的人,夷代表东方,戎代表西方,狄代表北方,所以看古装电视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蛮夷,戎狄一类的词汇。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上存在着几百个地方势力,西周的封地制度是邦域制,就像今天美国的联邦制差不多,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王,但是是以各自封地存在的。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

周幽王后虽然西周王室重新立了新王,可是各地的势力变的蠢蠢欲动开始变的不听指挥。这时候位于长江以南蛮地的楚国开始迅速吞并周边小国,势力迅速庞大。楚庄王派了一个使者去朝见周王,那个时候楚庄王还是一个诸侯。按西周典制等级排序依次是王,诸侯,卿,士大夫。他派使者去问地处中原河南的周王祭祀时代表王的鼎有多重呢?有人会问楚庄王问这个干什么。按西周典制,祭祀时需要用鼎作为祭祀工具,王祭祀时要用九个鼎,每个鼎的重量要按典制给出的数据造。诸侯祭祀用七个鼎,卿五个鼎,士大夫三个鼎。九个鼎代表最大,所以今天我们说大丈夫一言九鼎,就代表说出话分量是很重的。楚庄王这个时候就有了称王之心,想用以鼎祭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僭越之意,最后他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由来。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2)

春秋时期宋国有了大臣叫子罕,有亲戚私下求他利用权利办点事送给了他一块宝玉,告诉他这块玉是无价之宝。子罕告诉他我以清白不贪婪为宝贝,你以价值连城的玉石为宝贝。我把自己的宝贝给了你,你不认为是宝贝,你把自己的宝贝给了我,我也不认为那是宝贝,这样咱俩的宝贝就都丢了,没有了。这个亲戚很汗颜,把这件事传扬开来,就变成了一个今天的成语。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3)

在各国都在密谋叛乱的时期,有一个叫卫国的小国内部发生了政变。因为周幽王为天下人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卫国老国王去世后嫡子继位,可是庶子认为自己比哥哥有才能,周幽王的庶子就曾继位,我也可以,所以弟弟杀掉了哥哥谋权篡位。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做石碏(que),他的儿子石厚跟着篡位者叛乱。有一天他的儿子问石碏,我协助新王谋反篡位,可是本国的老百姓并不承认拥护我们,这怎么办。石碏说你应该带着新王去朝见周王,周王目前仍然是天下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让周王给新王册封为卫国的王天下人就都承认了。去的时候需要经过陈国,你们可千万别带军队啊,不要引起邻国不必要的误会。石厚就带着新王去朝拜周王了,路过陈国时被擒杀。因为石碏告诉陈国二人的罪行,要求陈国主持正义将二人就地正法。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4)

齐国的君主齐桓公人称公子小白,他有一个相叫做管仲。管仲这个人大家可能也都听过,他是春秋早期齐国的代表人物。有经天纬地之才,能谋善断,但是这个人也是个墙头草,曾几次易主,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与吞并邻近的纪国与鲁国。管仲让齐桓公暂时休养生息,开始对国内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和我们今天的情况一样就是要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增加税收,把钱再投入到国防力量之中。可是钱从哪来呢?齐国在胶东半岛之上靠海而居,管仲要求沿海国民都去海边晒盐制盐,然后统一上缴到国家,国家再加价贩卖给国民和出口给邻国。那个时候制盐贩盐都是个人行为,这么一改革就形成了国家对于食盐的垄断,增加了国库收入。因为当时的齐国人相互交易都是以物换物,或是用金银交易,没有钱币,但是小额的交易金银数额又太过庞大,所以只能用刀剑一类的物品作为流通的象征性钱币。管仲就要求齐桓公铸造刀币缩小体积,便于携带和交易作为流通货币。刀币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招商引资,管仲建议齐桓公加大城建的力度,多建一些高大并有特点的建筑物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可以吸引邻国的商人们都来到齐国进行投资。重点来了,这个时候都城里出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高楼。里边居住着七八百女闾(lv),这就是最早的风月场所妓院。国家要在妓院里抽出多半部分收入作为税收。可以说妓院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国库的收入,这样一个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是前无古人的。终于,由于长期的积累,齐国变的兵强马壮,经济繁荣,迅速崛起,消灭了诸如纪国,鲁国之类的邻国称霸东部,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春秋五霸。不客气的说,红尘女子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5)

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每天都在吃喝玩乐,每天沉溺在酒色之中。楚国的国事基本不问不闻全部交给手下的大夫办理。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三年过去了。朝中有个叫伍举的大夫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要全说一下楚庄王。楚庄王曾下令谁敢指责自己的错误就杀掉谁。伍举找到楚庄王说想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说从前在大山的林子里有一只鸟,这只鸟有华丽的外表,可是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啊?楚庄王听完笑了告诉伍举,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既然话说到这,那我告诉你这只鸟马上就要飞起来叫起来了。并且暗示伍举你是一个忠臣,我是不会杀掉忠臣的。原来虽然每天吃喝玩乐,楚庄王每天都在暗中观察谁是怂恿他纵情声色的奸佞小人,谁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为国效力的忠贞义士,掌握了朝中各方势力的大致脉络。三年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宏图霸业经过几十年的积蓄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6)

春秋末年鲁国有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叔梁纥娶了两个太太,生了九个女儿和一个有残疾的儿子。家业是需要有人继承的,女儿们会出嫁,剩下一个残疾儿子也不会中兴家业,那怎么办呢?叔梁纥在外又找到一个女人颜氏,两人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取名孔丘。没错他就是孔仲尼孔子。孔子小时候就对礼法特别感兴趣,知书达理,那个时候的人非常崇拜有礼仪会祭祀的人,他们认为这种人就是有文化的代表。在鲁国孔子出身也属于小官宦家庭,人脉相对较广,所以在国内的影响力迅速增大。鲁国国君封孔子做了大官,跟咱们今天的文化部长差不多。可是朝中许多人都不喜欢孔子,对他进行抨击。每当孔子向国君宣讲仁义道德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孔子在痴人说梦,妄图用仁义道德教化世人,以理服人改造世人,这些诛心的话太华而不实,大家认为孔子太理想化,人的本性各不相同,让大家都信仰一个东西简直是不可能的。是啊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不得志的孔子辞了官,开始了十四年的游历生活,先后到达卫国,曹国,徐国,郑国,楚国等地,可是面对的情况如出一辙,君王们都知其名把他奉为上宾,提到仁义道德时他们对孔子佩服的都是五体投地,不停点赞,可就是孔子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这些意识形态让君王们付出实践的时候大家又都不置可否,漠然处之。当孔子来到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向当地人寻人,有人告诉他们看见城门那里站着一个垂头丧气的人,就像一只找不到家的狗八成就是你们要找的人。果然那就是孔子,丧家之犬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去往楚国的路上孔子及其弟子被其他小国围困限制出境,有许多弟子都问他:老师我们每天仁义道德,品德是很高尚,可是现在每天穷游各地,现在吃饭都成了问题,仁义道德有何用啊,人活不成了。孔子说,为了伟大的理想身死又何妨,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只要精神世界充裕,其他的外部出境都是小事。最终孔子回到了祖国鲁国,在后期开设私塾,有钱的没钱的,甚至犯罪分子都能去听课,这是历史上私下搞课外班的鼻祖。晚年开始编辑书籍。《论语》《春秋》《诗经》都有孔子的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有几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的朋友左丘明编著的《春秋左传》,和西汉初年公羊高编著的《春秋公羊传》。其实这两个版本就是在解释春秋书中的故事,使春秋更通俗易懂。《诗经》相传是尹吉甫收集的,孔子记录的。其实《诗经》记录的就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各地歌曲的歌词。诗经六艺说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就是三个地区的音乐曲风,赋比兴是三个表现手法。在讲经布道与攥书中孔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7)

许多人都去过西安临潼区看过兵马俑。都知道那是秦始皇的陵墓。里边有无数的黏土烧制的随葬兵俑。在春秋早期与中期,秦国的殉葬制度都是用活生生的几千到几百人不等的青壮年奴隶劳力,按死者身份等级不同大埋活人,用作殉葬祭祀。到了秦献公他认为用这些最出色的劳动力殉葬严重影响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就取消了这个制度,改为用陶俑替代活人。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立下的新规矩,从这以后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就彻底废除了。这个秦孝公就是启用商鞅的人。商鞅是一个卫国的没落贵族,后来跑到了秦国。他告诉秦孝公如果秦国按照他说的做就一定能称霸。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他把秦国各地区划分为了31个县,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最早的县制度有迹可循的开端就是商鞅变法的产物。县里每十户人家为一什,五户人家为一伍。大家相互监督,大家就是一个整体,任何一家的任何人为非作歹了不仅本人要受到处罚,未参加贩罪的也都要接受同等的处罚,这就是连坐,和大家熟知的株连九族性质相同。所以那时的秦国人每一个人都不敢贩罪,因为每一个个体背负的责任都太重了,都怕祸及他人,遭受朋友圈众人的唾骂。每个成年的男子都不能寄居在父母身边,必须在家庭中独立分出,去寻找工作,自食其力。不分家的啃老的缴纳双倍人头税。立下战功的底层贱民也能得到爵位的封赏从而走向仕途,走进权利的中心。变法不只要从底层百姓实行,国内贵族上层也必须遵守规则。上到君王下到县令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可是秦孝公的儿子,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芈月传里芈月的丈夫秦惠王犯了法,因为他是储君,所以商鞅把他的两位老师一个脸上刺了字,一个被削去了鼻子以示对储君的惩戒,这就给商鞅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最终秦惠王上台后把商鞅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那些反对商鞅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们非常开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秦惠王虽然处死了商鞅但是他基本没有改变变法后的执政理念,大部分商鞅变法的东西都留了下来。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8)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跑来见秦惠王,告诉他现在秦国兵强马壮是时候称霸中原了,他认为从夏商周的历史来看,称霸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简单粗暴的靠武力解决,简单的说就是穷兵黩武。秦惠王觉得苏秦太肤浅太浮夸,但是他是鬼谷子的徒弟也没好说什么,就不再召见他。苏秦很失落,因为他曾偷偷拿着家里的钱做路费找鬼谷子拜师,现在混了一个没人待见的地步。他回到家家里人都不理他,认为他博古通今没有一点用处,都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一个迂腐的精神病。邻居也都认为这个人是个无业游民,每天靠家里和外人救济生活,连个工作都没有,满嘴跑火车看着心窄。苏秦就这样在家里又呆了几年每天就是看书睡觉吃饭,其他什么都不干,看累了就用锥子扎自己大腿,这下几乎认识他的人都确定以及肯定了这个人绝对精神有问题。追刺骨就是这么来的。突然一天苏秦不见了跑到了燕国,告诉燕王自己有一个合纵连横之计,合纵就是联合其他弱小国家一起对抗秦国,连横就是联合秦国一起对抗其他小国,瓜分它们。但是我建议你选择第一个,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燕王听了说有道理给他发了相印让他去其他五国游说和燕国结盟一起对抗秦国。靠着自己的嘴苏秦做了六个国家的说客,佩六国相印,有力的反击了秦惠王当初的轻视,也有力的回击了亲戚朋友对他落魄时的嘲讽。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9)

卧薪尝胆的故事都听过。讲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韬光养晦,在接受凌辱时依然胸怀大志,图谋东山再起。百家讲坛易中天曾经说以后希望大家不要再宣讲这个故事,勾践的品行很低劣。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就需要通过下面的故事深入了解一下勾践和越国。春秋末期,地处江苏一带的吴国崛起,家喻户晓的孙子兵法作者苏武在吴国做官,通过孙武的军事改革,吴国战斗力十分强悍。许多史学家认为孙子兵法其实是孙武与吴起两个著名将领兵法运用的总结。吴起是春秋时期的魏国将领,军事才能不在孙武之下,曾多次带领魏国的敢死队魏武卒侵略强秦,以少胜多。但是有据可循的孙子兵法成书记载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史记认为该书是孙武所做。处于今天江苏,福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的越国经常与吴国产生争端,发生交战。吴国孙武时期的君王是吴王阖闾,他曾多次打压越国获得胜利,可是有一天阖闾乘船渡江,被一个越国俘虏假意投降归顺的船夫刺杀了。他的儿子新吴王夫差决定要为父报仇消灭越国,夫差的才能不在其父之下,最终拿下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想自杀,但是他身边有两个大臣一个叫文仲,一个叫范蠡。这个范蠡非常有名,说了一句话千古留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西汉的韩信在后边又加了一句,敌国灭,谋臣亡。文仲与范蠡劝勾践苟且偷生并给他出谋划策让他在吴国装孙子隐忍着别发做,让夫差看到他的落魄样子可怜他。勾践一呆就是三年,每天他和夫人打扫马厩,变成了保洁。回到草房夫妇二人睡在柴草上,勾践不知道从什么动物身上弄来个苦胆经常舔舐,告诉自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范蠡的建议送给了夫差两个江南美女一个叫郑旦,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施,夫差生病时他亲自尝夫差的大便告诉夫差你的分辨我吃了是苦咸味道的,这是要病愈的症状。夫差被感动了,觉得勾践比自己岁数还大,大哥如此真诚待我,我还是放他回到故乡越国吧,只要他以臣子的态度归附吴国就行。勾践就跑回了越国,每年像吴国进贡,送去的都是蒸熟的稻米种子,吴国人耕种后颗粒无收,国内经济收到了严重打击。而夫差还认为这是天灾却不知道这是勾践一首炮制的人祸。几年以后越国恢复了活力,吴王夫差跑去黄池与诸国会结盟,把国内大量兵力带走了。文仲认为时候到了劝勾践偷袭吴国。就这样吴国灭亡了,夫差在放虎归山的悔恨中自杀,就像项羽的结局一样,性情中人的结局都不是太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0)

这个时候的越国领土面积更大了把江苏也侵占了,今天的广东称为粤就是越的同音字,是班固在《汉书》中把广东写成了粤,那为什么广西的简称是桂呢,因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立了一个郡叫做桂林,广西那个地方桂花树十分多,就到今天被称作了桂。志得意满的勾践开始膨胀,这个时候范蠡告诉文仲我会离开勾践去远方做生意,你最好也离开,因为勾践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享富贵。文仲不听,范蠡则辞了官跑遍大江南北做生意赚钱,然后把赚来的钱再做慈善分出去,陶朱公三聚三散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范蠡就是陶朱公。果然勾践找到文仲说你与范蠡二人曾说有七条妙计可以消灭吴国,我用了三条成就了霸业,范蠡隐姓埋名我已经找不到了,而你还在我的身边,如果哪天你不在做我的臣子跑到其他国家,那越国就不保了。就这样文仲被赐死。易中天先生说的不错,勾践这个人心里是十分阴暗的,卧薪尝胆的隐忍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勾践这个人绝对不值得大家崇拜。他的个人利己主义十分严重,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可是说是奸诈小人的典范。最终在战国中期越国被近邻楚国所灭,国虽亡,卧薪尝胆的故事却流传开来。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江苏福建浙江一带又出来一个叫做钱镠的人建立了吴越国,就是曾经吴国与越国的地带,继承了吴越发展商业手工业传统,相传今天的钱氏族人都以钱王为祖先祭拜,吴越国一度让宋太祖赵匡胤束手无策,因为它国力强盛,最终钱氏家族选择归顺。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1)

芈月传中芈月与黄歇暗生情愫,关系暧昧,但真实的历史跟咱看的不太一样。芈月与楚怀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在战国时期,有四个特别有名的臣子。他们是被称作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最后就是剧中的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封号是君但是他们并不是君王,而是臣子。芈月成年后就嫁到了秦国做了秦惠王的老婆,这个时候黄歇刚刚出生,年龄差了十六七岁,可以说芈月在楚国生活的时候,黄歇都没有出生,不可能存在暧昧关系。如果说暗生情愫这个时期大名鼎鼎的屈原倒是有可能时间对的上,但是屈原品行高洁也不可能做出这些有违君臣分寸的大逆不道之事。楚怀王这个人非常没有主见,经常被人戏耍,合纵连横家张仪就忽悠了他不知多少次,早上听信了这个人的话,晚上就转而信另一人的话,不但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把整个国家也弄得迷失了方向,一点个人原则没有,但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个贤王,因为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可能自己脑袋不太灵光,不去分析各种言论的好坏。屈原也遭受了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时而信任,时而冷落。虽然屈原出身贵族,但是其性格鲜明,不愿与朝中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最终屈原感叹仕途不顺,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落写下了楚辞《离骚》。感慨自己胸怀天下的志向无处施展,许多谋士选择的路都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辗转跑到其他国家趋利避害,可是屈原认为身为楚国人,就不能为了利益做危害自己国家的事情。离骚中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哀民生之多艰等。心灰意冷之后跑到了汨罗江边准备投江自尽,这个时候一个船夫劝阻屈原询问他的伤心往事。屈原死前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举世独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感叹世道黑暗,为了自身利益,众人已经不在乎国家的存亡。船夫也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既然如此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随波逐流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屈原听后大哭一头扎进了江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心灰意冷的屈原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忧国忧民的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只能以死问天。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2)

大家熟知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这个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高谈阔论无能的代表。在赵国有一个大将叫做廉颇,人尽皆知。其实还有一个与廉颇齐名的大将叫做赵奢。赵奢久经沙场,身边总是带着他的小儿子赵括指挥参加各种战斗。赵括学富五车,对孙子吴起兵法研究很深。曾多次给父亲赵奢出谋划策逼退秦军与他国进犯之军。绝对是有实战经验的人物。赵括在父亲的培养下声望渐大。战国末年秦军派大将白起发动对赵国的全面总攻。白起这个人是从底层士兵一级一级靠战功走到秦国权力中心的,并且依附当时秦王的母亲与舅舅宣太后芈月,魏冉,声势如日中天。白起自出道以来胜率都在90%以上,堪比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说百战百胜也不是危言耸听。白起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少胜多,在征战中可以丢掉获取的城池不要,而是穷追猛打直至消灭对方的逃跑的有生力量,夺城不重要,杀人很重要,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穷寇莫追的战略思想在白起的行事作风中很少存在。并且白起靠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就是每攻下一座城池,不会收兵,搜刮完城中物资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此类推,就好像整个军队不会有疲劳感一样,金钱爵位刺激着跟随白起作战的军队,战士可以提着人头或敌军死者的腰带换取金钱与权利。所以许多战役白起的部队根本不需要后勤保障就能长驱直入,孤军犯险。这其实是兵家大忌,但是白起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魄力做到了这一点。当时的赵国倾全国之力由赵括领兵45万在长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晋城附近抗击秦军。这个时候的赵括年龄也只有三十多岁,其父赵奢已死。赵括临危受命。因为在当时战国七雄中任何国家的将领听到白起的名字就像被雷劈一样,全都不敢与其正面交锋,一些人也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一下仓皇败退。战神这个称号不是浪得虚名。当时的白起希望与成名已久的赵国廉颇决一死战,可是廉颇名气虽大,他只善于守城,而不善于进攻,而且年岁已老。赵王决定让赵括阻击秦军,并幻想能够击退秦军后乘胜追击夺取秦国领地。赵括与秦军交战时开始处于有利局势,可是秦王御驾亲征私下带了一队人马包抄了赵国的运量通道,并且与白起合兵一处,增援部队的赶到马上扭转了局势。而赵括向赵王求援,却为得到实质的响应。言语上的支持并不能奏效。赵军粮草断绝,物资增援部队迟迟不到,在赵括带领下赵军仍然坚守阵地死守了四十六天。秦军无法攻破赵军防线。最终赵括看求援无望,决定做困兽之斗拼死一搏,发动了全军总攻。这个时候的赵军无论是士气还是体力均以是强弩之末。秦军三路包抄赵军大败。赵括身先士卒死于乱军之中。这也是他第一次以主将一把手的身份打了一场震惊古今中外的世纪之战。战败后传言四十多万赵国大军或死于战场,或投降后被白起活埋坑杀。在史记中纸上谈兵的记载存在于廉颇蔺相如传。意思是说廉颇曾有蔺相如不合,曾嘲讽蔺相如打仗可不是靠嘴说说而已,对纸上谈兵的人我廉颇看不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成语被安到了赵括身上,一个曾虽父亲赵奢立下过赫赫战功之人的身上。如果赵王能有利驰援,派廉颇打通粮草通道,稳定军心赵军可能会创造历史,这个千古罪名只能被按到赵括身上,成为了后人的笑柄。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打了一场非死即生的大型战役,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苦称一个半月,面对着令人闻风丧胆的白起依然坦然淡定的排兵布阵没有丝毫退却。换做其他人谁能做到。成王败寇事止于此。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3)

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人叫做卞和,是个挑选玉石的能人,如果活在今天让他去云南缅甸一带赌石那肯定是一个好手。具史记记载卞和在今天的湖北境内找到一块宝玉。他把宝玉献给了楚王,楚王经常让一些王公大臣们寻找珍宝。这个时候朝中的一位大臣告诉楚王卞和进献的宝玉是块不值钱的石头,因为他怕楚王责怪自己无能,被别人抢了风头,卞和被欺君之罪所累被砍去了左脚。过了几年新楚王继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玉石如法炮制,结局再一次重演,他被砍去了右脚。过了几年新楚王又继位了,新楚王听闻卞和的事情召见他想证明一下这块石头到底是不是宝玉,当着众人的面切开了玉石,一看果然是宝玉。卞和大哭,楚王告诉卞和是以前的君王辜负了他给他高官厚禄,卞和说我哭不是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是宝玉不能被人发现,以前的大王受到身边之人的蛊惑。这块玉石后来被楚王赏赐给了楚国的一个王公大臣叫做昭阳,昭阳却弄丢了它。几百年后这块玉出现在了赵国的大太监谬贤手里,这个时候秦国非常强大,借口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谬贤推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拿着宝玉到了秦国,心知肚明秦国妄图骗取宝玉就告诉秦王,我来之前全国人都认为秦王一定会夺取宝玉后不履行承诺,不会交出城池与赵国作为交换。可是赵王认为秦王是个讲信用的人,并且在宝玉交给我之前沐浴更衣,斋戒五天亲自对宝玉进行供奉,可见赵王对秦王是如此的敬重,我们的国君如此的诚意满满,可是我到了这里却发现秦王你的言行举止对我是如此的怠慢,怠慢我就是不把赵王放在眼里。这个时候他想要回宝玉,可是秦王不给,蔺相如说这块玉上有一个裂痕你把玉给我我告诉你在哪里。秦王把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举起美玉要和玉石一起撞死在柱子上同归于尽,告诉秦王必须尊重赵王按同样发礼节沐浴更衣,斋戒五天让后再办个交接仪式,并把用作交换的十五个城池划归赵国交接,这块玉就是秦王的了。秦王出于各国舆论压力怕自己如果巧取豪夺被世人诟病表示赞成。可是这五天秦国并没有与赵国做任何交接。回到住所蔺相如悄悄把美玉交给下人,美玉回到赵国。五天后蔺相如视死如归告诉秦王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如果你杀了我就证明赵国人说的都没错你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天下人都会耻笑,如果你恼羞成怒杀了我马上发兵攻打赵国也不会占一点便宜,这个时候我们的赵王已经派名将廉颇在秦赵交界之地重兵把手做了两手准备。你自己看着办吧,放了我是我们无法达成协议,杀了我攻打赵国那秦国就是恃强凌弱的盗贼,遭到世人耻笑。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上学时都学过。那块宝玉就是和氏璧,为什么叫做和氏璧呢?就是为了纪念发现它的伯乐卞和而取名和氏璧。

春秋战国需要了解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事)(14)

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七个我按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最后秦国灭掉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了全国,中国第一位皇帝诞生了就是秦始皇嬴政。要按国土面积算楚国是除了秦国外四个国家的总和,势力很大,其次就是秦国。三家分晋都听过吧,也就是韩国,赵国,魏国把春秋时期的晋国给瓜分了。其实除了这七个国家外还有几个小国,比如卫国,但是势力都太小了,不值一提。秦国有个宰相叫范雎,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意思就是先和离着秦国远的国家搞好关系,可着接壤的小国先下手,因为当时的嬴政想先打齐国,齐国在山东一带,而秦国在湖北陕西甘肃一带离着太远。嬴政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开始下手打处在河南地区与秦接壤的韩国,韩国势力最小,很容易就亡国了。之后秦以韩国为跳板攻击与韩接壤的赵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北西部地区。虽然以前白起攻打赵国时在长平曾坑杀赵军二十万,但是赵国国力兵力强盛,并且有大将李牧指挥军队作战,非常不好打。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前两个是秦国的,后两个是赵国的,可见这两个国家出人才。这个时候白起和廉颇已经死了。剩下的就是王翦与李牧的对决。李牧久经沙场,秦军与赵军对峙很多年就是拿不下赵国,李牧的作战方针就是坚守不出,高筑墙,广积粮。最后秦国派间谍去赵国游说赵王李牧有反叛之心,赵王中计了杀掉了李牧改换主帅,这一下坑爹的操作赵国就灭亡了。当初廉颇也曾被间谍的流言蜚语被罢了职,赵王这个人没主见,灭国很正常。秦国又开始拿赵国当跳板进攻燕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辽宁一带。咱们的家乡唐山也属于那时候的燕国。燕王认为擒贼先擒王,正面冲突必死无疑。大家都知道的一场自杀式恐怖袭击出现了,那就是荆轲刺秦王。荆轲带着地图把匕首藏在地图中,假意给秦王指点燕国要进献的城池,图穷匕见后刺杀秦王失败,慷慨就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真是个英雄,因为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大家想想他的刺杀没有成功死了,即使成功了也是必死无疑。秦国抓住了舆论的导向,对其他国家说你们看看我还没准备打燕国呢他们就想杀我。秦军迅速展开战斗,把燕国打的就剩一点领土,并没有完全消灭燕国势力。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没啥可说的没几年亡国了,河南一带又被秦国占据了。然后目标变成了楚国,楚国国土面积大人才多,兵多粮广不好打,今天的湖南,贵州浙江,江苏,江西一带都是楚国的领土,打完燕国后秦大将王翦就辞职了,他不想向白起一样功高震主被赐死,所以自己要求隐退,嬴政同意了。可是打楚国迟迟拿不下,没办法又启用了王翦,可见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能顶百万大军,闻其名对手都能闻风丧胆。老将出马楚国被灭。秦又回头收拾燕国残余势力,燕国彻底灭亡。就剩一个齐国了,嬴政对齐王说我们有许多国人想去你们齐国旅游,看看泰山,趵突泉呀多好。齐王拒绝这个请求。嬴政说那你别怪我了,你先不顾外交礼仪侮辱我,我必须要教训你了。这样齐国被灭,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泰山封禅,称始皇帝。在秦统一六国前我们要说两个人物,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苏秦跑到六国游说让六个国家结盟共同抵抗秦国,被六个国家封为宰相,佩六国相印。而张仪加入了秦国,用合纵连横的手段跑到六国游说使这个联盟解体,秦才能逐个击破。可见三寸之舌能救亡一个国家并不是说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