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起一梦落地生花)
《牡丹亭》出,竟以荒远梦幻之事,俚俗俳优之语,一举而遂掩前古,盖其幽微灵秀,姚冶空蒙,自成一家,独有千古,不特昔人屐齿所未尝到,即后之人亦难仿其颦眉也。——俞平伯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朝中晚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著有《南柯梦》《邯郸梦》《紫钗记》,此四部著作皆以爱情为主题,且都与梦境有关,因此后世将之合称为“临川四梦”,流传至今。其中,《牡丹亭》一出世,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剧坛,成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浪漫主义佳作。
晚年汤显祖细数自己的作品时,兀自感叹“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之所以得汤显祖如此高的评价,皆因这部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他的“至情”观,以戏剧的形式道出了他想说的话,想发的声。下面,我们就通过《牡丹亭》这部作品来剖析汤显祖的“至情”观。
一、人性“情”至上——真性情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中晚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从《大明王朝1566》《万历十五年》等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彼时的明朝已经显出颓败之势,朝局动荡,人心涣散,腐败丛生,民生凋敝,如强弩之末,不过垂死挣扎而已。
在皇帝无心理政、宦官直接干政、官场乌烟瘴气的复杂局势下,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的汤显祖抱着“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志向投身科考,21岁考中举人。虽文采斐然,却因不愿屈服于张居正等权贵,在殿试时三番五次落选,最终在34岁那年,才得中进士,入仕为官,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标准的闲差一个。后又因直言劝谏,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吏,怀着失望的心情写下了“伤心不向梁园老,白首湘江汉逐臣”的诗句。
明晚期的官场已经病入膏肓,朝廷大兴矿税,百姓苦不堪言,几番挫折之后,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愤而辞官,结束了自己十五年的官场生涯,从此一心投身戏剧创作事业。
与现在不同,在明朝,戏剧创作可算不上一份好职业,剧作者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拿不到丰厚的报酬,与入仕当官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度过了坎坷大半生的汤显祖,在晚年时仍不改初衷,坦言:“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不为乡愿。”
“狂狷”“乡愿”皆出自《论语》,原文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乡愿,德之贼也。”狂狷意指狂妄不羁、无视礼法、隐居山林、独善其身等不被世俗认可的行为。乡愿则是指虚假道德外衣下谄媚世俗的行为。
汤显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宁愿成为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怪人、疯人,也不要成为虚伪的“圣人”。何为“真性情”?如此真心待自己,亦可真心待他人,此乃真性情也。
二、.婚恋“情”至上——真感情
明中晚期,标榜儒学正宗,提倡程朱理学,朱熹言:“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己先有父子之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己,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可以说,这种理念以天命为幌子,把人划为三六九等,人的性别和身份决定着他的等次和位置,同时也代表了他的决策权大小。臣对于君要绝对服务,子对于父要绝对服从,妇对于夫更要无条件服务。这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维持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一经出世,就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宣扬和吹捧,一时之间,朱熹更是被奉为当时的圣人,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超越了人情是非的世外高人。在统治阶级有目的的宣扬和灌输下。人们渐渐接受了这种思想,并且把其当做行为规范,不敢有所逾越。
因此,在当时,欲念被视作洪水猛兽。如果未出阁的小姐爱上了哪家的公子,想要嫁给他,被人知晓的话,那真真就是一件把合族人的脸面都丢尽的羞耻之事。所以,当时青年男女的婚姻跟爱情无关,只关乎门第和父母的意志,互相并不了解的男女就像是木偶,被一干人等安排着结合,对也好,错也罢,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即便婚后发现三观不合,性情不投,也无能为力,只好努力去适应彼此。
为了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人们只能把自己的欲念藏于暗黑的角落,情欲之类就更不能得见天日了。可正如北野武所说:“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人如果没有欲望,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空空躯壳而已。人死方能欲灭,禁是禁不住的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
汤显祖通过《牡丹亭》表达的正是这种观点。杜丽娘年方二八,心中已升腾起儿女之情,但是士族大家的严苛教育和管束压抑着萌发的爱欲。于是杜丽娘在游园时,感怀于花红柳绿,兀自感叹:““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晋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己及异,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院中小憩时,梦见儒雅小生柳梦梅,一见生情,在花神的保护下,柳梦梅引领丽娘来到芍药栏前,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一梦定情,梦醒后竟难以忘怀,但是在当时的礼教之下,这儿女私情万不能对人提起,更羞于向父母表露。有情不能言,有意不能表,有心上人不能找寻,真真个把人急死,如此相思成疾,直至郁郁而终。这一段情节,显示出汤显祖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控诉。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如果是发生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可能也就仅止于此了。死的死,散的散,徒留一场空梦罢了。但是汤显祖借助神鬼两界把他们的故事延续了下去。一向高贵的花神,主动来帮助杜丽娘与柳梦梅幽会,让两人得以温情相处。
历来被认为形象狰狞的阎罗殿里的判官,在听完杜丽娘如泣如诉的表述之后,竟然感动于被人间真情,不单破例放她出了枉死城,还一再二、再而三的为她在断肠簿上查找柳梦梅,便于她寻得心上人。丽娘魂游后园,起死回生,最终奉旨完婚,大团圆结局收尾。
三、人生“情”至上———生爱好是天然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中,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天然”理念的推崇,这与贾宝玉的天然观不谋而合。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贾政借为刚竣工的大观园题匾额对联的机会,试探贾宝玉才情,来到稻香村一处,见黄泥筑矮墙,墙头则用稻草掩护。桑、榆等树木数棵,两溜青篱,篱外有土井、轱辘等物,一派田园风光,贾政一见,颇为喜欢,并表示勾起了他的归农之意,但贾宝玉却不欣赏此处,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宝玉此番言语,表面表达是对景色之天然的推崇,实际上则是诉说自己对人性之天然的追求,恰与汤显祖“一生爱好是天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譬如草木,若得阳光雨露,便能长成各种形状、姿态,或参天笔直,或弯曲而上,各有各的妙处,但有些人总觉不能随了自己心意,便横加干涉,或强行固定,或刻意造型,弄出一盆盆形状怪异的景致,方才颔首满意。封建礼教对人的桎梏何尝不是如此?
有千千万万人,就有千千万万种脾性和志向,但是在封建礼教的标准下,读书只读四书五经,读书便为仕途经济。就拿为人妻来说吧,首先要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重,最好能有停机德,督促夫婿觅得封侯,教育孩子光宗耀祖。至于,一个女性,作为一个活着的个体,她自己想要什么?内心里对爱情、婚姻有怎样的渴望?通通都是不重要的。
更有甚者,要求女子要向《列女传》里的女性典范学习,《列女传》之《贞顺》一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梁国寡妇高行的故事。高行相公英年早逝,留下年轻貌美的她。于是,很多人特来提亲,甚至梁王也慕名而来,高行说丈夫去世,自己本应该陪葬的,只是念幼子无人照顾,所以苟活至今,为了为死去的丈夫守节,高行亲自割去了自己的鼻子,断了提亲之人的念想。此举被奉为世间女子的典范,记录在了《列女传》里。在明代,人们依旧以《列女传》为标杆,规范女子的德行。
在这种大环境下,杜丽娘的敢爱敢恨就尤为刺眼,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被归为禁书,宝玉只能偷偷从府外弄来看。《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回中,大家聚坐一堂行酒令,黛玉无意中说出了《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便知她看过《牡丹亭》,择日规劝她: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由此可知,杜丽娘爱好天然,追求本性的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有多么的出格。杜丽娘与柳梦梅私会定情的行为是多么的惊心动魄,为世俗所不容。汤显祖却明目张胆的歌颂这种“大逆不道”的做法,不禁是对封建礼教扭曲人性的控诉,更是对“至情”观念的动人诠释,真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