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内火熬梨水喝可以降火吗(别再只知道煮梨水了)
每天学一点育儿知识,点击关注↑↑↑
“孩子就是上火了”“这孩子火太大”……夏末秋初,妈妈们总把“火”字挂在嘴边。那么,我们常说的“上火”到底是什么呢?“上火”的具体症状有哪些呢?在秋冬过渡的季节,宝宝又该如何避免“上火”呢?
什么是“上火”?
我们平时常说的“火”和中医里所说的“热”是属于同一概念,只是程度不同。“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五脏六腑均可有“热”,但宝宝最常见的是“肺热”和“脾胃热”。
宝宝为什么会“上火”?
中医里有6种致病因素,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因素原本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正常气候中,但超过一定程度后就变成了致病因素。如秋季本来属燥,秋季又对应肺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意思是比其他季节干燥。如果燥得特别厉害,我们就发现患病的人多起来,且伴有口干、眼干等肺燥的症状,这时燥就变成了致病因素,也可以叫做燥邪。宝宝阳气盛,“小儿为纯阳之体”,燥与热(火)同属阳邪,所以,宝宝在秋季容易上火,尤其是“肺火(肺热)”。
夏末秋初,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又大,再加上空调使用多,宝宝会容易热着或是凉着,或是近期没有休息好,喝水少,又或是宝宝饮食过于油腻,进食过多肉类或油炸的食物,都可能使宝宝“上火”。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怎么食肉,为什么也有食火呢?这是因为宝宝素体脾胃较弱,“脾常不足”,食用过多的食物,即使是面食也容易造成积食,时间久了,食积化火,也就是俗称的“食火(脾胃蕴热)”。
此外,食母乳的婴儿,在母乳与奶粉的过渡期间,由于个人体质和对奶粉成分的不适应,有些宝宝在换奶粉后也较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宝宝“上火”的表现有哪些?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宝宝由于年龄小,“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所以宝宝最常见的便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方面的疾病。
中医讲五脏六腑之间是有联系的,一脏有热,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互有交叉。故平时家长一般比较难分辨出宝宝“上火”到底是属肺火、心火、肝火、还是脾胃有火。但若宝宝出现眼睛发红,眼屎多、鼻腔出热气、烂嘴角、口腔溃疡、流鼻血、肚子胀、打嗝、嘴巴有味、脾气不好、大便干,或者小便发黄、有味、发浑、量少等,便可判断宝宝是“上火”了。
宝宝“上火”了怎么办?
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讲究“未病先防”,也就是宝宝虽已有“热”,但在“热”还未达到诱发炎症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将“热”解除,避免宝宝生病。“怯热”在中医便是“清热解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火”。
1、多喝水
秋天“秋燥”,人体本身就容易缺水,因此应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家长应该随时提醒大一些的孩子喝水,让孩子养成喝水的习惯。对于4-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应在两顿辅食之间,适当为宝宝补充水分。
2、饮食平衡
尽可能避免食用易上火的食物,如牛羊肉和鸡肉都应少吃,猪肉和鸭肉可以适量吃。避免食用烧烤类食物,以及香辛料烹制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包括梨、瓜类、苹果、香蕉、奇异果、百合;而桂圆、荔枝、芒果等水果应少食。宝宝对于零食的摄入也应控制,食用过多也容易上火。家长在给宝宝选购奶粉时,应注意包装上的成分表,尽量选购与母乳相近的奶粉。
3、作息规律
无论是饮食、睡眠、还是排便都应该有规律。给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让宝宝每天坚持定时上卫生间,刚开始宝宝可能排不出来,只要每天定时坚持,便可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4、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因着凉了、热着了而导致宝宝“上火”。早晚温差大,若带宝宝外出,家长可以随身为宝宝带上件小外套。
小食材,大疗效
1、菊花芦根饮
原料:菊花10克,鲜芦根50根。
做法:将菊花与鲜芦根同煮,半小时后关火,即可饮用。
作用:利咽利尿。
注意:菊花忌与鸡肉、猪肉、芹菜同食。 芦根忌巴豆。
2、绿豆百合粥
原料:百合少许,大米,银耳,绿豆各适量。
做法:将百合、银耳、绿豆与大米同煮成粥即可,但应注意的是,百合应少量,否则会影响口感。
作用:润肺、润燥。
注意:风寒咳嗽、脾胃虚寒及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
贴心小纸条:若宝宝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说明宝宝已经生病,超出了“未病先防”的范畴。此时家长就不要再在家中为宝宝“去火”了,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原创声明:本文由新世纪儿童医院专家组原创,如需转载请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熊猫儿童健康”联系并取得授权。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头条号:熊猫儿科
熊猫儿童健康
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关注熊猫儿科,随时随地的儿科专家,陪伴孩子一起快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