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请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公交车上,一位老人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旁边是个年轻漂亮的"墨镜姐"。乘务员让她给老人让个座,她却好像没听到似的。

在众人的一片指责声中,墨镜姐直言:我就不让。

整个事件被人拍下视频,传到了网上。随后墨镜姐被人肉搜索,短短一周,她的个人资料、情感信息、甚至身份证都被人挂到了网上,她的本名叫叶蓝秋。

看着网上被恶搞的图片,以及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叶蓝秋百口莫辩。

没人知道,她那天刚刚确诊淋巴癌,没人知道她父母双亡,没人知道她捐出了100万,人们只是选择相信他们愿意知道的。

一个夜,伴随着幽蓝的灯光,原本想要治疗的叶蓝秋,不得不以自杀方式,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个故事,来源于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

有句话说: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伤害他的肉体,而是刺穿他的灵魂。

而这,正是网络的威力。

为什么原本正义的力量,最后会转变成强大的网络暴力?

这是影片留给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

叶蓝秋的饰演者高圆圆

01

《朋友请听好》节目中,一位来电咨询情感问题的女孩说:自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喜欢和男生一起玩,觉得很多女生对她怀有敌对心理。

节目播出后,网络一片讨伐,更有人称其为“绿茶女”。谢娜当即表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当事人少受伤害。

何炅说:每个人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但是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不着急去隔空审判别人;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请三思而后行。

网络语言的攻击力有多大,某调研机构做过一次现场测试。

他们邀请了3个被试者,1男2女。

男士身装T恤,平头,身上布满纹身;1位女士穿着性感的紧身装,说自己是晚上工作的;另1位女士身穿二次元服装,说话细声细气。

待3人介绍完之后,现场100位观众,根据自己的印象,写出他们最想说的话,然后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汇总,结果令人震惊。

  • 平头男关键词:混混、没文化、瘾君子、危险可怕、不正经、不善良、不能嫁
  • 性感女关键词:心机婊、夜店女、交际花、不正经、人肉炸弹、勾引男人
  • 二次元女关键词:脑残、傻、装可爱、渣女、淫乱、绿茶婊、和摄影师睡过

当3人转身看到大屏,完全崩溃了:二次元女现场落泪、性感女蹲在地上、平头男完全失声。

而这仅仅是100个人的声音,如果是1万人,10万人,100万人……后果不堪设想。

之后,主持人介绍了他们的职业:平头男是位纹身师、性感女是个病房陪护、二次元女是音乐老师,和大家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2)

二次元女的关键词展示

为什么我们仅凭一面之缘,甚至道听途说,就能给一个人轻易地定性呢?社会心理学里面有个词,叫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比如:认为山东人豪爽,上海人鸡贼;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演艺圈混乱不堪;认为纹身就是黑社会,浓妆的不是正经女人等等。

我们的认定,往往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和自己的好恶。可事实是: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或者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已

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别人是不公平的,甚至会造成伤害。

影片《亲爱的》中,赵薇饰演人贩子的老婆。丈夫和她讲:孩子是和另外一个女人生的,因为她不能生育,她信了,对孩子视如已出。

当孩子被找到时,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对她进行了群殴。在她们眼中,她说的都是谎话,她不应该逍遥法外,应该被绳之以法,千刀万剐

失去孩子的母亲们是受害者,被丈夫欺骗又失去孩子的赵薇也是受害者,谁错了呢?

薛兆丰教授说:没有经过合理的程序,没有经过充分验证的事实,草率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不是公正。

如果我们不加辨别,任由某种情绪发展,一不小心,受害者就可能成为加害者。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3)

02

2019年,贾靖雯凭借良心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宋乔安,获得第54届电视金钟奖女主角奖。

这部豆瓣9.5高分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李晓明,因精神障碍发作在影院开枪射击,现场死伤17人,其中包括老人、年轻人和孩子。

宋乔安是一名新闻媒体制片人,她亲眼目睹了这场悲剧。

当时她正和17岁的儿子一起看电影,出去接电话的功夫,儿子就没了,她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责,对于"儿子不在了"的事实,她始终无法接受。

案件震惊全台北,在巨大的社会舆论中,精神病人被迅速处决,可事情并没有结束。

社会、媒体以及"键盘侠"们,对李晓明的家人进行了人肉,一家人像过街老鼠一样东躲西藏。愤怒的情绪席卷了更多的人,妹妹李大芝的房东遭到邻居围攻,房东开的店也被砸了。

宋乔安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下属正是杀人犯的妹妹,隐姓埋名的李大芝。于是,她利用自己的职权,揭露了李大芝的身份,并对她进行了现场采访。

面对镜头无处藏身的李大芝,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随便给人贴标签,可有没有想过,你们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4)

当正义者演变成了施暴者,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英国著名的黑色科幻短剧《黑镜》中讲了一个故事:

网络上出现了一个话题游戏:你可以在#去死#的话题中打上讨厌者的名字,点赞数排在热榜首位的,那个被讨厌的人就会死去。

参与话题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了数十万,数百万……每个人都不觉得罪恶,人们认为这不过是个游戏,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可以?

是的,大家都做,那我也做。

然而,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如果暴力成为风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靶子,今天你是攻击者,明天就有可能被攻击,无人可以幸免。

正如德国宗教领袖马丁•尼莫拉在晚年忏悔的那样:

  • 起初他们迫害共产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马克思的信徒
  • 后来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日耳曼人
  • 再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牧师
  • 最后他们迫害到我头上,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没有人能为我说话

我们可以保护自己,可以维护正义,却不该失去应有的善良,因为善会传递,恶也会传递,我们离恶的距离,有时只是一步而已。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5)

03

《奇葩说》中曾经讨论过一个辩题:键盘侠是"侠"吗?这个话题很有社会意义。

反方辩手陈铭,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六一儿童节那天,他和女儿出去玩,拍了三张自拍,满心欢喜地发到了微博上。

然后就看到了这样的留言:这孩子丑得,湖北村货的基因,没差了。短短几个字,基因炮、地图炮,该开的全开了。

他当时就想骂回去,被老婆劝住了。事后才明白,网络暴力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当你被激怒,愤怒地反击时,自己也离网络暴力不远了。

在几乎透明的网络世界里,暴力的受害群体已不限于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孩子遭到了语言暴力及网络攻击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6)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遥,就是典型的校园暴力受害者。

易遥莫名其妙地染上了X病,本来已经很倒霉了,可随着诊断书被同学发现并公之于众,她成了被全校同学嘲笑、欺辱、孤立的对象:衣服被洒墨水,饭被倒入垃圾。

同学的意外死亡,让所有人的攻击性集中爆发,大家认定她就是杀人凶手,群起而攻之,走投无路的易遥,被逼无奈跳海自杀。

易遥在跳海前,说了一段话,振聋发聩:

“你们没杀过人吧,今天你们就会知道杀人是什么滋味。你们比石头还冷漠,别人说什么你们就跟着说什么,你们的日子真的很无聊,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孩子的行为,是从大人那里模仿的;孩子的思想,是从社会上模仿的。

如果我们这些成年人,不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网络暴力成为一种流行,难保有一天,它不会侵害到我们自己的孩子。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7)

04

我们都愿意相信,人的内心是向善的,人的本意是伸张正义;那到底是什么,让善良与正义变了味道,让网络暴力成为一种流行?

原因1:群氓效应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看到事物的第一层面,便忍不住抒发言论,批评"害人者";可当第二层面的故事被揭开,剧情反转,人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曾经的"受害者";我们以为真相就是如此了,可或许还有第三道反转,于是攻击的对象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被称为群氓效应

群氓,是指表现为同一心理意识的聚集性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于意见、想法和信念,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看待问题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维,是婴儿期的思维模式。

在婴儿眼中,有奶吃就是好妈妈,没奶吃就是坏妈妈,判断标准单一。当我们慢慢长大,便开始知道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事没有绝对的"对和错",黑和白之间还有不同程度的"灰"。

突破群氓效应的方式,是多维度思考:当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人和世界,思维便有了弹性,人便有了成长。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8)

原因 2:证明存在感

对公众人物或社会热点的热衷,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证明,即:自我的存在价值。

他们潜意识里的声音是:我活着,我有思想,我没有被社会所遗弃。

戏剧性的是:不少键盘侠,在现实生活中比较胆小,处于不被待见或遭遇不公的角色。但隔着屏幕和键盘的保护,他们有了安全感,没有面对面的冲突,还可以占据道德至高点。

他们把自我内心的无价值感,投射到网络中去,成为"正义使者",通过对别人事件的品鉴,实现一种替代性满足。

真正的价值感,并不是靠网络刷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独立的思想。

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家笛卡尔,是这样来解释存在感的: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使用理性来思考,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9)

原因3:攻击性压抑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中,其中有一项是关于"力比多"

他认为人们生而具有两种力比多:性与攻击性;一旦它们受到压抑,便会出现各种神经症问题。

社会发展越快,人们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成长的痛苦、社会的竞争、贫富的差距、精神的焦虑,这些聚集在一起,导致充满戾气。

于是,我们学会在网络上寻找发泄口,开始以猜测动机、道德批判、贬低智力、伤害自尊等方式,不惜损害别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人身权,以平衡自己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于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因为造谣的成本很低,而辟谣的成本却很高。

转化攻击性的方式很多,"以暴制暴"是最糟糕的一种:看上去挺过瘾,其实愤怒并没有被消除,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暴戾。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温和的方式来排解情绪:比如运动、聊天、唱K、读书、心理梳理。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0)

05

侠者,无论古今中外,首先应该是具有正义感的

他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是人们眼中的英雄:无论是蝙蝠侠、钢铁侠、超人、还是键盘侠。

他们关心世界,心怀热血,用一己微薄之力,做着有价值的事,推动社会向积极方向发展。

键盘侠们,完全可以用知识和理性,引导抵制网络暴力,而不是制造网络暴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手里的键盘能多些"侠气"?

1,多看看,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络有太多罗生门事件,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站在正义一方,可因为不了解真相,无意间就成了"把无辜者逼到绝境"的助推者。

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别着急下判断,别急着找靶子瞄准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爽,而毫无顾忌地进行情绪发泄,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手和传播者。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1)

2,问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

在一个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上头条、出爆款,是很多人的追求。

有些人为了追求出名、赚取流量,不惜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甚至使用暴力语言煽动舆论,让事件呈"滚雪球"式爆发。

这样做的结果,即使是拿了1000W ,5000个赞,真的就可以内心坦然吗?

高晓松有句话: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内心温暖纯良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爱与自由,否则,便配不起"键盘侠"的侠义精神。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2)

3,远离暴力,别让悲剧重演

社会就是关系,谁都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

很多人可能只是犯了点错,但罪不至死,我们没有权利,居高临下地站在道德的高台上,审判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并不完美。

当网暴成为风气,当恶语成为流行,当辱骂被默许,当人肉遭遇绿灯,当侵犯隐私受到鼓励,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人人自危。

一个人的成熟,是保持理性思考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一个社会的成熟,是鼓励温暖纯良的氛围,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身后还有一大群孩子,在循着我们踩出的脚印,走下去。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3)

结束语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结尾处,受害者家属和施害者家属,终于坐在了一起。后者向前者深深地鞠躬道歉,前者流着眼泪,接受了对方的善意。

生命尚且可以握手言和,更何况在网络上,素不相识的你和我。

李诞在《奇葩说》中透漏,自己曾经也是个键盘侠。

“没工作那两年,看谁都不顺眼,觉得这个节目做得什么玩意儿,这个电影拍得我拿脚就能拍。

工作后才发现,每件小事做起来都这么难。尽管你已经把事做得很好了,别人也可能会骂你做得烂。

有些人可能很幸运,他们没经历过挫折,没体会到不易,才会不负责任的发表评论。”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同理心",它不是简单的我理解你,而是我站在你的位置,体会你的心境,看到你的不容易。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内心就会变得平和。

生而为人,愿我们选择善良。

键盘侠有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解读刻板印象和群氓效应)(14)

【我是咨询师欣然,为大家解答问题,分享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关注打赏,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