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发展趋势(江南愤青谈智能投顾被干掉的命)

昨天,证监会网站挂出山西证监局发布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整个理财销售市场!

智能投顾发展趋势(江南愤青谈智能投顾被干掉的命)(1)

“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证监会严查!”

这是不是第三方引流模式已经违规?牌照外挂还能不能继续操作?这已经成了智能投顾市场的核心话题。随着监管收紧,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壳”费一路水涨船高,牌照价格直接上涨到了7000万。但是整个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赚钱的也就是一两家公司而已,多数是赔钱赚吆喝。

以下是江南愤青对此的一些个人思考

转型做在线理财公司,会不会是一个可行的方案?难!

所谓的理财类公司分线下线上,线下理财公司,就不说了,我从来没有看好过,成规模的连锁式的基本都是骗子,我写过好多篇,过几天还有一篇财富管理的文章,将还会更加详细阐述理财的逻辑。

核心就是一点,风险是个性化的,跟人的预期和承受能力相匹配,而个性化的东西是无法规模化的,要让无法规模化的东西快速起规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兜底,你去承担信用风险,从而把他变成标准化的产品,但是世界上是没有人可以承担信用风险的,神仙也兜不住。最终就是沦落为骗子公司,所以任何信誓旦旦跟你说,保本保收益的人,你都可以把他当骗子。

那么之前的线上理财公司怎么看呢?

我认为线上理财有一些合理的逻辑,的确互联网改造了一些风险定价的问题,但是短期来看,我个人感觉这次监管意见的出台,基本意味着全面严格监管思路的确立,这种思路下,就是宁愿牺牲短时间的效率,也不太会松动口子,最乐观的其实是先紧后松,先收后放,所以短时间内,理财类公司也会面临极为严格的监管的现实可能。很多合理逻辑下,都可能不太能被支持,全面严格监管,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在当下或许是对的,在相对不明朗的情况下,监管从严是合理推测。

那么从这个思路出发,P2P转型成理财类公司的可能性也变得很困难,很多机构说自己不是P2P,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你可以不是P2P,但是你必须告诉我你是谁,按照监管逻辑,凡是从事金融相关的互联网公司,都必须备案管理,也就是你必须去备案,然后告诉别人你是谁,最后还是要找到你妈来管你,政策不太会允许野孩子出现了。所以政策真空地带的可能性很小。

现在如果你说,你是理财类公司,那其实很简单,理财公司的资产无非就是对接非标资产,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其实还真没什么好对接了,那么很简单,你对接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接受监管,公募、私募都有明确严格的销售管理办法,银行理财更是严格,以前很多机构对接的是非标资产,一直采用的是个人债权转让的形式操作的P2P资产,现在监管从源头上下功夫,对P2P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单笔资产不得超过20万,而且还不能打包的形式去接受转让,那么大的流量类理财公司短期内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前面阐述过了P2P的资产会在一年内消失大概在8成左右的规模,那么流量平台面临无资产可接的尴尬境地,过去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用户就会丧失,如何保证持续有资产可接入会是很麻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长期来看,都被限制在一定额度之内,理财类公司转型就是必然的情况

那怎么转呢?

肯定是转成一揽子的财富管理公司,但是这个问题就很尴尬了,目前银监会规定了P2P不准兼营各类业务,因为混业监管,导致财富管理公司的监管细则还不是很明确。

但是总体个人来看,限制于地方金融管理水平,基本上是套用P2P的管理办法的,所以肯定把理财类公司也套用成相应的监管办法,因为这样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问题,所以这个转型就成了伪命题,于是你转型成财富管理公司,如果接了P2P资产,那么就不让你接公募基金等产品,如果你接了公募基金产品,那么OK,就不能接P2P资产,虽然这个有点操蛋,但是实际上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本来其实从财富管理角度来看,人的财富管理一定是全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放银行,一部分放股市,一部分买基金,一部分换美元,还有一些消费的钱,或者买银行理财或者买P2P,所以,单独的要求割裂这种理财行为,从体验角度来看,的确不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监管短期来看,还不太可能顾及这方面的问题,应该也是如同P2P一样一刀切,到时候,可能就是前面说的,几类资产的业务不允许重叠,那么我们再来看,财富管理的互联网金融化这条路就非常难走了。

财富管理接入P2P资产,这个不用说了,绝对大面积的衰退,那么接入公募基金的模式会如何呢?

其实这个案例就不用说了,按照目前证监会的监管要求,公募基金销售必须持有公募基金代销牌照才可以,目前全国也就不到120张牌照,而按照这个代销牌照的一系列要求来看,基本上每年固定成本至少在数百万级别,所以市场上基本上这种模式都是不赚钱的模式。

东方财富网当年依赖基金代销这个概念,股价上赚了很多,但是实际利润是很低的,但是即使如此,也就是东方财富网盈利而已,后来数米网并给了阿里,然后才实现盈利,除了这两家,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

所有如果不是大公司,且是大的流量公司,做公募基金代销基本上就是扯淡玩,不可能盈利的事情,目前一种模式是大量的有牌照公司把通道开放给大量的没有牌照的公司,然后接入流量,这种玩法不知道证监会怎么看,估计从严格监管四个字来看,基本上是干掉的命。那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牌照的公司就做不了基金代销业务,而基金代销业务又不赚钱,那怎么玩呢?

然后私募基金代销的模式又出来了,但是说实话,私募基金代销的模式跟互联网关系并不大。为什么?因为门槛很高,大额交易在线化的现实难度是很大的,一方面是支付体系的不支持,另外一方面在线购买的现实难度的确也很大,很少有人在线就随随便便购买几百万的私募产品,这种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收益也并不高,这个问题可以看我很多年前写的关于财富管理公司文章,我觉得大额交易的互联网化,至少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内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市面上最典型的财富管理公司类公司诺亚、钜派、好买、众禄都在互联网的过程中表现很一般,而刚拿到C轮融资的金斧子,其实也开始不断往线下的趋势,已经很难用互联网公司来阐述了,同样在深圳的高搜易旗下的掌富宝也差不多逻辑。

当然,我的逻辑不是说不互联网化就没有价值。财富管理公司本身在中国而言随着资产收益越来越低,大量资金无处可去,违约不断爆发,我感觉趋势性机会应该出现了,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如果给予一定的时间慢慢走,我感觉是有机会的。

关于财富管理的机会的文章,还是参考我之后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写了三个多月了,应该快好了。这里就不多扯淡了,核心就是一点,流量公司如果转型到理财类,所面临的监管问题,很可能只会更加严格,而不是更加宽松,至少值钱的所谓活期的各种宝宝模式可能都不一定能够能玩的下去,但是更可怕的我个人感觉还是资产萎缩带来流量的风险压力陡增,这个问题可以单独开一个章节去谈了。

*节选2016.10.6《江南愤青|监管办法之后,网贷一地鸡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