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

今天要说的这部影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由冯小刚导演执导,以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白热化阶段为时代背景。

此时,中原河南正在爆发着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怖的饥荒,数百万灾民正是片中张国立老师饰演的主角---东家老范及其一家的缩影。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1)

老东家的故事---历史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画外音交代了一系列的时代背景,而后是一片空荡、略显荒凉的自然背景,加之带有浓厚地方口音的画外音,瞬间引人入胜。故事以村民们到老东家抢粮食而拉开序幕,随后栓柱暴露老东家搬兵,村民和东家的矛盾一触即发,村民互相残杀,抢粮食,场面一片混乱。

而后大矛盾爆发,战争打响,老东家在逃饥荒和躲避战乱的过程中,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最后他带着襁褓中的小孙子历经艰险逃到潼关。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2)

可一下火车就遭遇了军队的机枪扫射,为了保护孩子,他失手将小婴儿闷死,他抱着小孙子跪在地上的那一刻真的是绝望至极了

最后在他带着求死的心往家乡的方向走时,碰见了与他境遇相同的小女孩,她给了老东家生的希望,小女孩的一声“爷”,算是将他从绝望中拉了出来,最后两人手牵手走在大雪中,渐行渐远,故事也在这里落下了帷幕。

他们受过的苦,经过的难又岂是我们能真正体会到的,我们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都何其辛酸难过,真的无法想象当时的他们是以何种心境去面对,去接受这些的,只愿真有来生,愿他们的世界永远平安喜乐,再无战乱。。。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3)

影片中的共鸣

《1942》这部影片震撼我心的是那一句句字幕,一个个真实而又不愿相信的画面,也是众多演员们在片中无奈的笑容、无力的抗争和绝望的呼喊。

其一是影片结束后我都无法释怀的字幕:

在村民们逃饥荒时,画面右侧根据时间线出现了“离家220里,第31天”的字幕样,而到最后老东家抵达潼关时,字幕上的数字已从220变为了“离家1012里,第106天”,1000里是什么概念呢,1000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从北京到上海,在没有高铁以前,坐一般的火车要花二十个小时!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4)

逃荒的灾民们背井离乡,从家一步步走到这里。在离家1000里的潼关,他们以为终于迎来了希望,结果盼来的却是冰冷的机枪和无情的子弹,走了3个月,他们还是倒在了遥远、陌生而又冰冷的土地上,不知他们在倒下的瞬间,心里是否记挂着家乡,我只知道,那一刻,我的眼红了。

其二是两处特别讽刺的镜头:

1、在影片前段,难民们才开始逃荒时,镜头给了逃荒的难民们一个大愿景,浩大的逃荒场面和重庆驻美大使馆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5)

难民们的镜头用的是偏灰的暗黄色色调,而在描述驻美大使馆内景时,采用的是明黄色的色调,精致的小点心、红酒、香槟,西装革履的官员无一不是对当时执政的国民党部分官员赤裸裸的讽刺。

2、难民在逃荒的过程中,遇到了日军的无差别轰炸,死伤无数,而另一边的街道上,官员坐在轿车里引导街道两旁的民众挥舞着美国国旗高喊“welcome”。

其三是几个深有感触的画面:

1、前一个画面难民们食不果腹,一天就吃一顿饭,接着就是河南省政府主席去找委员长准备汇报河南灾情时委员长的饭桌---鸡蛋,牛奶,有荤有素的4个菜。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6)

2、美国记者和神父说起河南灾情的时候,眉头深锁,他的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这么多灾民颠沛流离,我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一位他国的记者尚且能共情,说出如此的话。

3、当时的政府看见一个个难民食不果腹,看见一个个难民相继饿死,就没有一点感触吗,为什么能自己吃着4菜一汤,自己吃着热腾腾的大米饭,说出撤兵的话。

4、日军无差别空袭轰炸后,幸存的灾民茫然地四处寻找着自己的亲人,那一刻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张国立老师饰演的老东家待在原地,一声声的呼喊着自己的家人,可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应,声音不大,但却一声声落到了我心里。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7)

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是却非得经历这些无法承受之痛,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的痛,枪弹打在自己身上的痛,我想象不到也不敢去想。

5、商人到灾民聚集地买人,没错,就是买人,买年轻的女人。知道一个年轻的女人值多少粮食吗,5升小米!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这饥荒和战乱年代就值5升小米!!!

剧中王子文饰演的是老东家17岁的女儿星星,星星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家人撑下去,将自己卖给了商人。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8)

当她摘下帽子,露出稚气的脸时,就意味着她的一生即将被改写,她不再是地主家的小姐,其实当饥荒来临、战乱来袭时,她就已经只是一个普通的难民了吧。

但如今,为了活下去,她变卖了自己,也变卖了自己的希望,她哪里还有什么希望,生逢乱世,她只想活下去,连活下去似乎都是奢侈。

星星端着5升小米交给老东家时,她说:“今天是大年三十”,这句话真的让我心里发酸,大年三十不都是应该一家人团聚,和和美美的吃个团年饭,喝喝小酒侃侃家常吗,可星星却在这本是喜庆、欢乐的日子里将自己变卖了。

星星一步步迈向那拨年轻女孩的队伍时,老东家眼含热泪,那句“辱没先人”充满了无力感。粮食被抢,儿子、儿媳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现在唯一的女儿都不得不离开自己,当初的大地主,如今为了活下去既然落得如此下场,多唏嘘啊。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9)

谁愿意过这样的日子,谁愿意被别人践踏尊严,谁愿意这么窝囊,那又能怎么办呢,现今连饭都吃不上,连活下去都是奢求,还能求个什么呢,那就活下去吧,活下去总归能看到希望。绝望估计就是那时在老东家心里生根了吧!

影片后半段,日军占领河南,栓柱和老东家分开了,又和“女儿”走散。日军看上了栓柱手里仅剩的那个女儿喜爱的核桃风车想用馒头交换。

老马给被日军抓住的栓柱支招,让他保命要紧,可栓柱拒绝了,他说要是女儿找不到了,这个核桃风车就是他唯一的念想。

他的拒绝激怒了日本军官,他再次逼迫栓柱吃下馒头,栓柱仍旧拒绝,军官直接一刀从栓柱嘴里刺过去,栓柱就这样走了。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10)

我没想到的是平时憨憨直直的栓柱也有这么血性执拗的一面,一面是活命,一面是唯一的念想,他选择了后者。

而后,老马的所作所为则更加衬托了栓柱的坚定的意志和血性:另一位日本军官用小刀挑了一片肉给老马,示意他吃下去,这个时候老马心里肯定也是纠结的,但是他在活命和尊严之间,选择了活命。

最后一个画面也是影片最后接近尾声时的画面---为了保护唯一在自己身边的小孙子,老东家失手把小孙子闷死,绝望至极的他踏上了与逃荒的难民相反的道路。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11)

在回去的路上,一位衣着破烂的大爷叫住了老东家,问他“陕西有活路吗”,老东家的回答让我再一次红了眼眶,他回答说“陕西有活路,就是我没活路”,大爷劝他说“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再次回答“想的就是个死”

他的回答如此坚决,没有片刻的迟疑,在他决定往回走的那一刻就已经报了必死的决心,更或者说他本就是绝望之至,一心求死。

沉重故事下唯一的“阳光”

《1942》这部影片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来说都是沉重的,以至于看到快结束的时候,心里拧得不行,也看不透这个悲伤到极点的故事该如何结束。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12)

直到雪地中一个小女孩的出现,女孩同老东家有着相同的境遇,亲人都相继离开了,她哭喊着摇着地上已经僵硬的母亲的身体,就是不愿放手,仿佛她放手了就是承认了唯一的亲人也离开自己的这个残酷事实。

两个孤苦无依受尽战乱折磨的人在小女孩的一声“爷”中走到了一起,成了彼此新的羁绊,其实也正是这个路边的小孩给了老东家生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老东家牵着小女孩的手在空无一人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走着,不知前路,但却抱着生的希望,坚定地不再回头。

二十个经典灾难片(河南人的灾难片1942)(13)

灰暗的色调、压抑的时代背景、凄惨的人物刻画,片中无时无刻都透露着绝望,然而剧中的小女孩却是该片唯一的阳光,点亮了整部电影。

女孩将老东家从死的绝望中拉出,给了他生的希望,也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坚定和绝处逢生的意志,正是有了那个时代祖祖辈辈的努力和坚守,才有我们平安祥和的今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