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山和醉翁亭(滁州琅琊山醉翁亭)
琅琊山醉翁亭
凡读过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人,都想一睹滁州醉翁亭的风采。醉翁亭因凝结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美而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另外三座是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亭”。出于对一代文宗欧阳修学问品行的敬仰,出行途中多次寻访其遗迹,已先后瞻仰过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扬州平山堂欧阳修纪念堂、江西永丰县欧阳修纪念馆、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故居。滁州离常州只有150多公里,却尚未游览过醉翁亭,心中常有念想。这次淮北游即将结束,终于可以了却此心愿。
10月16日上午9点,到达琅琊山景区停车场。景区大门和门前一块石头上都刻着“琅琊山”三字,不觉生出疑问,为何不以醉翁亭命名呢?看了介绍,方知琅琊山之名源自东晋元帝司马睿原来的封号“琅琊王”。似乎有些道理,因为东晋毕竟比北宋早么!再看《景区导览图》,琅琊山景区包括丰乐亭、野芳园、深秀湖、醉翁亭、同乐园、琅琊寺等六个景点,醉翁亭只是其中之一。况且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开头就是这样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想到这里,疑问顿消,于是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进门参观。
琅琊山景区碑刻
琅琊山景区大门
我们的目的是游览醉翁亭,便直奔醉翁亭而去。景区大门到醉翁亭大近两公里,有条五六米宽的沥青路相连,这便是“琅琊古道”,当年欧阳修就是顺着这条道进山的。道路两边林木苍翠,鸟语声声,恰也赏心悦目。前行约一半路程,渐次出现“听泉亭”、“览方亭”、“薛老桥”等景点。薛老桥下,流淌着清澈山泉水。正如《醉翁亭记》里写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仔细看,酿泉位于溪流靠南一侧,由青石筑成方形古井。
沥青铺设的琅琊古道
听泉亭
览方亭
薛老桥
酿泉又称让泉
溪谷两侧是青石碎片筑成的石驳岸,苍苔斑驳,透着历史的沧桑感。小溪上有座古朴的石桥,桥的北面是一座青砖砌筑的院落,院墙门头镶嵌一块石匾,匾上刻“醉翁亭”三字,落款:同治壬申季冬,全椒薛时雨题。有介绍说,醉翁亭初建时仅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滁州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醉翁亭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的房屋有“数百柱”,可惜多次遭到毁坏,尤其是清咸丰十年,被太平军焚为废墟。同治年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大门
走进院门,里面是个长方形院子,后面的地势要高出八九个台阶,有圆形门洞相通,门洞上方有砖雕“有亭翼然”四字。走进门洞,里面是个不大的小院,院墙上镶有十几块明清古碑,细看碑文内容,有《解醒阁记》、《冯明父先生德政碑记》、《皆春台记》、《游醉翁亭记》等。
醉翁亭二门
醉翁亭古碑刻
小院北面有个小门,穿过小门,迎面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方亭,亭额挂着苏轼题写的“醉翁亭”三字。亭柱上挂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年犹未迈,奚自称翁?饮既不多,缘何能醉?”看了这副对联有人会问,欧阳修贬滁州时多大岁数啦?欧阳修写过一首《题滁州醉翁亭》的诗,诗的开头写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写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实,欧阳修贬来滁州还不到40岁,他带着客人来琅琊山饮酒,看的是山水风景,求的是谈笑开心,图的是与民同乐。而这副对联的作者也并非责难欧阳修,而是与这位年轻老翁逗着玩。写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欧阳修为何贬到滁州来的呢?说来话长,而且对于欧阳修来说,内心是无比痛苦的。
醉翁亭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欧阳修被除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以知制诰知滁州。这是他踏入仕途后的第二次被贬,与景佑三年(1036年)首次被贬湖北夷陵(今宜昌)不同,这次被贬不仅有来自政治上的打击,更无辜增添了人格上的侮辱,加上爱女亡故所带来的痛苦,让他简直无法承受。事情的起因是:迫于当时国势的贫弱,内忧外患,宋仁宗于庆历二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献十项建策,由仁宗下诏推行,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随着吕夷简的罢相,范仲淹与杜衍、富弼、韩琦等革新人士大刀阔斧推行新政,结果却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懦弱的仁宗皇帝见势不妙,急忙收回成命,废止新政。为针对保守派诬称革新派“朋党为奸”的罪名,作为谏官的欧阳修,先后作《朋党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予以反驳,这更引起了保守派的忌恨。恰巧欧阳修有个妹妹,嫁给襄城张龟正为继室,张龟正不幸病故,与前妻留下一个17岁的女儿。寡母孤女,无依无靠,只得回娘家居住。欧阳修做主将张氏外甥女嫁给堂侄欧阳晟,没想到张氏与男仆陈谏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告到开封府。开封知府叫杨日严,益州任上因贪污渎职被欧阳修弹劾过,常怀恨在心,遂趁机制造假口供,诬称欧阳修与外甥女有染。后经军巡判官孙揆查证不实,只治了陈张通奸之罪。当朝宰相贾昌期、陈执中是欧阳修攻击的守旧派,便捕风捉影借“张甥案”打击欧阳修,虽然最终也是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这件事让欧阳修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然而,祸不单行,庆历五年夏末初秋,欧阳修的8岁长女欧阳师不幸病故,使得欧阳修承受着国难家忧的双重煎熬,忍痛写下《哭女师》一辞:
暮入门兮迎我笑,朝出门兮牵我衣。
戏我怀兮走而驰,旦不觉夜兮不知四时。
忽然不见兮一日千思。
日难度兮何长,夜不寐兮何迟!
暮入门兮何望,朝出门兮何之?
女疑在兮杳难追,髡两毛兮秀双眉。
不可见兮如酒醒睡,追惟梦兮醉之时。
八年几日兮百岁难期,于汝有顷刻之爱兮,使我有终生之悲。
后来,欧阳修还在一首《白发丧女师》诗中写到“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说自己“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自然须与鬓,示老先苍苍。”的确,欧阳修年未四十,已痛失一子二女,使得本当盛年的他,一副两鬓苍苍,未老先衰的样子。
毫无疑问,欧阳修是怀着非常痛苦的心情来到滁州的,滁州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慢慢抚慰了他心中的伤痛,唤醒了他久违的文人情怀。欧阳修在滁州为政宽简,事多闲遐,得以有时间优游山水,访古寻胜,吟诗作文。他先是在琅琊寺方丈惠觉长老的指点下见到了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李白族叔)的篆书《庶子泉铭》,还发现李阳冰别篆十余字,这对酷爱金石的欧阳修来说,无疑非常振奋,随即撰《石篆诗》寄给好友苏舜钦、梅尧臣等。后来他又拜谒了宋初名臣、昔日滁州太守王禹偁祠,题写《书王元之画像侧》诗一首,决心以王禹偁为榜样,脚踏实地为滁州老百姓做点事。当年冬天,滁州下了一场数十年未遇的大雪,欧阳修作《永阳大雪》诗以贺来年丰收。第二年春天,有人送来了新茶,欧阳修吩咐小吏到醴泉取水来烹茶。由于赶路较急,小吏提了水桶不慎跌倒,将泉水泼洒在地。小吏生怕太守等得急,就在道旁溪中舀满了水回来应付差事。欧阳修喝了这种水泡的茶,感觉口味不对,经追问,小吏才道出实情。欧阳修不仅未怪他,还让他带路,找到那条溪水,溯源而上,找到泉源。由于那里环境优美,又感于滁州百姓难得享有这丰年之乐,于是凿石疏泉,于泉边建了“丰乐亭”。欧阳修访遍琅琊山溪泉,后来找到了水质更好的“酿泉”,欧阳修带着客人,常在那里煮水为茶,吟诗作文。为了遮风避雨,智仙和尚在溪边修了一座凉亭,欧阳修题名为“醉翁亭”。明代御史苏茂相游览醉翁亭后写下一首七律(诗碑现嵌于墙壁):
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苏茂相诗碑
醉翁亭后面是三间硬山式平房,青砖黛瓦,雕花木门窗,门楣挂着“二贤堂”匾额,堂上立有两尊雕像,一尊是欧阳修,一尊是苏轼。柱上挂着对联: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谴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欧阳修与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著名人物,两人也同遭多次贬谪。上联说,苏轼贬谪黄冈,手捧周易,焚香默坐,他要反思人生,他已经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久,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黄冈东郊开垦荒地,自耕自食,自号东坡,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下联说欧阳修贬来滁州,简化政事,筑丰乐亭,邀客进山喝酒吟诗,并非只图自己一时之乐,而是看到民生改善而高兴啊!墙上挂着欧阳修写的《朋党论》、《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文章。
二贤堂
欧阳修苏轼雕像
二贤堂向西,曲折而上,有三间平房,门楣挂着“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祠”匾额,祠堂的门锁着。东侧墙上镶着一块石碑,上刻“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欧文苏字’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当时没有看到“欧文苏字”碑刻,故不清楚在此地建冯若愚祠的意义。后来游览到西面的“醒园”,看到了飞檐翘角的“新宝宋斋”,也欣赏了“欧文苏字”碑刻,方知冯若愚对“欧文苏字”碑刻珍品,能流传至今功德匪浅。
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祠
冯若愚,字明甫,又作明父,浙江慈溪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任襄阳知府、江道副使,泰昌元年八月,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调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明代自洪武六年规定,兵部所属马政管理机构为太仆寺,南京太仆寺冶所设在滁州。天启二年秋,冯若愚到任不久,为保护“欧文苏字”碑刻,在醉翁亭西侧修建“宝宋斋”,将宋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知州王诏请苏轼重书的《醉翁亭记》刻于两块碑的正反两面,珍藏于宝宋斋内。1981年,琅琊山景区管委会在“醒园”新建了“宝宋新斋”,将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复制成四块石碑,嵌于斋壁,让游客欣赏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全文。2013年5月,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滁州人感念冯若愚父子的功德,明崇祯年间,在宝宋斋西侧修建了“冯若愚祠”。
醒园大门
宝宋新斋
“欧文苏字”珍贵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记碑
离开“冯若愚祠堂”向下走时,见院门两侧挂着一副篆书对联:海日已照琅琊山;泉声如听醉翁操。“醉翁操”是什么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介绍了“醉翁操”的来历。五年以后,欧阳修早已卸任滁州知州,调任颍州知州了。当时有位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看到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专程来到滁州琅琊山,倾听飞瀑的流淌,鸟儿的鸣唱,在溪水边席地而坐,谱琴曲一首,名曰《醉翁操》(又名《醉翁吟三叠》)。又过了五年,位居翰林学士高位的欧阳修奉命出使契丹,途中巧遇沈遵。当晚,两人畅饮至深夜,沈遵即席抚琴一曲《醉翁操》,欧阳修听后非常感动,立刻为该曲填词,名曰《醉翁吟》。此后又过了30多年,欧阳修和沈遵都作古了。当时庐山有一位道士,名叫崔闲,他也精通音律,非常喜欢《醉翁操》,专门邀请苏轼为这首曲子填词,广为传唱。康震先生还说,《醉翁亭记》写成后,最忙的不是欧阳修,而是琅琊山的僧人。为什么呢?《醉翁亭记》全文刻在石碑上,这可了不得了,前来欣赏的人越来越多,欣赏过了还要拓几张拓本带走。前来要拓本的人太多了,结果寺庙里用来做拓包的毛毡都用光了,不得已,僧人只好将垫在床铺下面的毛毡拿出来制作拓包。更有甚者,有的商人看到《醉翁亭记》如此受欢迎,就随身带着《醉翁亭记》的拓本走,到了关卡,要交税的时候,就给税官送一本《醉翁亭记》拓本,就可以过关了。这说明什么情况?当然是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好,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欧阳修在当时读书人,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与声誉。
“醉翁操”对联
醉翁亭景区建有山坡上,我们在里面踏着台阶,忽高忽低,穿门过户,景色可谓目不暇接,见过芭蕉掩映的“意在亭”,又欣赏了池塘中央的“影香亭”,接着又到三面砌墙的“古泉亭”,古泉亭门前有棵古梅,石头上刻着“欧阳修手植梅”几个字。也有人说,宋梅已经枯死了,现在的梅树是明代补种的。明朝到现在已经五六百年了,也算得上古梅啦!
意在亭
影香亭
古泉亭
古梅树
欧阳修手植梅石刻
游览过醉翁亭景区,我们再步行前去参观“欧阳修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同乐园”的匾额,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园内建有一泓亭、观瀑亭、欧阳修纪念馆,陡峭的崖壁上刻满古今书法家的题词,然而石壁上面爬满藤蔓,很难辨得清文字。欧阳修纪念馆中立有欧阳修雕像,陈列有欧阳修生平事迹图文资料。欧阳修生平事迹我已看过多次,在馆内匆匆浏览一遍,没作过多逗留。出门顺着原路,返回停车场。看了琅琊山一角,也算了却了游览醉翁亭的心愿。
欧阳修纪念馆同乐园
同乐园摩崖石刻与观瀑亭、一泓亭
欧阳修纪念馆内部陈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