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2)

编辑 | 小灰灰

本期笔记内容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3)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二课

健康行为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

课代表

TYY

01

前 言

很多时候儿童甚至成人明明知道某些行为对健康有益,但是却选择对健康有害的行为——比如抽烟的医生,贪吃冷饮的儿童。

对于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说服甚至是迫使人们养成对健康有益的行为习惯。因此,健康行为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

那么健康行为是如何养成的呢?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注重认知过程的“健康信念模式”和“保护型动机理论”、强调行为意向的“计划性行为理论”以及关注行动过程的“转换理论模式”。以下会依次讨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4)

健康行为养成模型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02

“健康信念模式”和“保护型动机理论”

健康信念模式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5)

健康信念模式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试图解释个体采取某种健康行为的原因。

这一理论认为,对于个体是否会执行健康行为,始终贯穿着个体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即执行健康行为对于个体的益处和执行健康行为的障碍之间的博弈。

如果个体认为,执行健康行为的益处大于阻碍因素,那么他/她更容易执行健康行为,反之亦然。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6)

比如,如果有人认为饭前洗手会减少患病的可能性,且患病后对健康的威胁性很大,那么他/她更容易养成“饭前洗手”这一健康行为的习惯。

反之,如果有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么这将成为这个人养成“饭后洗手”的阻碍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7)

而大众传播媒介、他人的忠告、医院诊所的通知单、以及家人或朋友的疾病则是健康行为的线索,可能促使个体做出健康的行为选择。

保护型动机理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8)

保护型动机理论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另一个“保护型动机理论”则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机因素,发展出了保护型动机理论。

它的基本假设是,保护个体远离疾病威胁而采纳健康行为的动机主要源于四种因素:

1

非健康行为的威胁性很大

比如不吃早餐,对健康非常有害

2

个体对此威胁性的认知与感受

比如有人认为不吃早餐危害很大,有人认为无所谓

3

个体对借助行为可否远离威胁的认知

比如有人认为按时吃早餐的行为就可以对健康有益

4

个体对所作反应可否会有效果的认知

比如个体对按时吃早餐是否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认知

该理论的假设是,上述四种因素必须同时发生,动机才能促成有效的行为。

下面这张图总结了“健康新模式”和“保护型动机理论”的得失与启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03

计划性行为理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0)

计划性行为理论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计划性行为理论”作为目前改善健康行为的主流理论,由“理性行为模式”发展而来——其基本假设是,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通过行为意向来起作用的。

“计划性行为理论”就吸收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行为模式的关键,是人们依据可靠证据做出理性的思考,然后作出决定并表现行为。

这个理论强调行为是已经计划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计划的过程是为了达成个人的意图。

因此根据该模式,个人的健康意图是决定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健康行为意图由三个要素组成:

1

个人对健康行为的态度

比如有人认为,只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并不是挑食

2

社会既定的规范或习俗

个人相信别人认为他应该如何表现

比如一般大家都相信不能挑食

3

对行为的控制

个人相信自己具有充分的技巧和能力,足以克服外界的困难并完成计划

比如我们应该拒绝油炸美食的诱惑,保持健康的饮食

当我们将计划性行为理论与传统健康行为理论(即上面介绍的“健康信念模式”)比较则发现,传统模式认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计划性行为理论则加入了健康行为意图。

计划性行为理论揭示了健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健康行为意图”的产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改变了态度或者拥有了健康的态度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健康行为的发生。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1)

计划性行为理论的得失与启示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04

转换理论模式

“转换理论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个体经过一连串动态的活动而改变自身的行为,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同时该理论认为,行为改变包含了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2)

转换理论模式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

1

先思阶段

个体并不是非常认真去考虑改变行为

2

思索阶段

个体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也会严肃考虑改变行为,但并没有采取行动

3

准备阶段

个体制定改变健康行为的计划和目标

4

行动阶段

个体开始成功并主动开始努力改变行为,这个阶段会持续一段时间

5

维持阶段

个体努力维持改变获得成功的健康行为

根据转换理论模式,目前处在特定阶段的个人和处在不同阶段的个人,会对自身以及情境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比如在先思阶段的个体和处在后面阶段的个体,更有可能对行为改变没有自信,或更多地看到行为改变的障碍。同一个个体也可能会在不同阶段来回移动。

“转换理论模式”注意到了其他模式所没有考虑的时间因素,提出了行为改变之前的准备期,因而体现了行为改变的动态特征。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理论模式解释了健康态度的改善,是伴随着健康行为之过程的,而且个体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主体作用。

同时,这一理论模式改变了以往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变成了一个渐进的,变化的过程。

下图讨论了“转换理论模式”的得失与启示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3)

(来源 | 中国大学慕课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4)

★课程介绍★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5)

本课为由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提供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网站上搜索到。从8月20号开始,每周一早上10点更新,共有19周的课程内容。

报名方法

下载“中国大学慕课”APP

或登录“中国大学慕课”网站

(https://www.icourse163.org/)

搜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小班健康公开课完整版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