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综合

  按语:

  梅州大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作为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的重要站点,同样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南粤古驿道网摘录梅州大埔若干资料,包括山川、行政区划、陆上交通及客家山歌等,希望更加直观鲜活地展现当地的人文风土,或可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

1、山川(附:泉)

  节选自1985年6月中国政协大埔县委员会编撰的《大埔文史》第二辑之《大埔自然状况(附示意图)》,作者为李德礼。

  梅县、大埔间的阴那山,是莲花山脉的起点。它向西偏南延长三百余公里而尽于大亚湾头,余脉入海为珠江口外的岛屿。这条山脉向东延长,可和福建的戴云山脉遥接。本县三河、英雅、银江、大麻、古野、洲瑞等区的山峦均属莲花山脉分支。枫朗的西岩山,属凤凰山脉的主要名山。凡双溪、枫朗、百侯、湖寮、平原、高陂、光德、桃源各区的丘陵,属于凤凰山系统。在茶阳、青溪、长治、西河、岩上和大东区的诸山,其祖脉则来自福建。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1)

图为阴那山。

  据一九七七年十月绘制的大埔县地图,标明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岩上的飞天马一五五米,茶阳丰溪的黄麻崠一〇八二米,英雅的五指峰一二九七米,银江坪上的双髻山一〇二六米和银窿顶一三五七米,桃源的三县顶一〇一七米,光德的狮子石栋一一三三米和斋公崠一〇七〇米,枫朗大埔角的西岩山一二三〇米,以上共有一十一处,均分布于县的边缘,或为与邻县的交界地。

  千米高山最高的山峰要算银窿顶,较为著名的有阴那山五指峰,飞天马和西岩山。而湖寮的双髻山,峰高不及千米,但位于全县的中心地带,古迹奇多,今已辟为旅游胜地。一九八四年,从黄腾坑开了一条九公里长的公路之后,汽车可以直达盘湖庵近处,引来四方游客,所以双髻山很有名气。

  在大埔境内,可以说一水中分,河川如网络,故历史上曾以万川称县名。起自三河坝的韩江是干流。其上游主要有汀江、梅江和梅潭河。《大埔文史》第一辑“江河略述”中已作介绍,这里从略,现只补充主要支流。

  大靖溪 又称漳溪或西河。其源有二:一出平和界为漳溪;一出永定东洋为黄砂溪,在漳溪圩合流,以下南往,至大靖弯曲折向西行,在茶阳西门汇入大河。茶阳至漳溪圩可通小木船,水程四十四华里。

  小靖溪 源自丰溪,集诸坑流至小靖后续往南行,在社联丰有大丰坑水入注,再五里许至茶阳汇入大河。小靖溪水流量小,大暴雨时,茶阳镇街道常被迅猛暴涨起来的小靖溪水袭击。小靖溪和大靖溪均在茶阳汇入大河,故有“小三河”之称。

  银溪 现称银汇,源自明山嶂,聚天门、昆仑诸润壑,至仙人坪始通小舟。水流崎险湍急,经五十华里而入韩江。银溪口至龙颈凹三十华里,可通轻捷的“银江船”。公路运输发展以后,银江船的作用逐渐被汽车代替了。

2、大埔县人口及行政区划

  节选自1985年9月大埔文史编辑委员会编的《大埔文史》第三辑之《大埔历朝户口数》《大埔区、乡、公社行政区划变化概况(1949-1985年)》,作者为李德礼、叶川荣。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2)

图为大埔县民国及新中国时期的人口普查数据。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3)

图为大埔县将全县十一个区撤销,原一百四十五个乡、两个镇合并为二十四个乡、两个镇。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4)

图为广东省大埔县实施新县制区乡镇图。

3、大埔县陆上交通今昔

  节选自1985年6月中国政协大埔县委员会编撰的《大埔文史》第二辑之《大埔县陆上交通今昔》,作者为刘旺彬。

  大埔是一个山区县。县内山峦重叠,河川交错,山地面积约占百分之九十。新中国诞生前,历代统治阶级均不重视发展公路事业。昔日,大埔道路,山川多阻,人、畜力车,皆难行驶,出门需步行,运输靠肩挑,陆上交通十分落后。

  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大埔县的公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而今,青山公路绕,河川架起桥,省道加县道,四百公里长,汽车拖拉机,日夜运输忙,出门坐汽车,机车代肩挑。公路交通可谓四道八达。

  大埔县陆上交通今昔简介如下:

  一、民国时期的公路测设与修筑

  据一九四八年《潮州府志》记载,大埔县曾进行过公路的测设与修筑,计有:

  (一)埔杭公路(又称埔峰公路)。自茶阳经长教、洋门、花窗、虎头沙、石上至半山入福建峰市。长二十九点二公里。一九三〇年(民国九年)开始兴筑,一九三二年,仅茶阳至小靖(即大宁)七公里曾通过汽车(二部客车、一部货车),是联发公经营的。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汽车零件供应困难等原因而停开,公路亦告荒废。小靖以上曾筑成十六公里路基,余六公里没有兴筑。

  (二)埔梅公路。自茶阳至梅县境之塔下,长十六公里。一九四五年曾赶筑成八公里,旋又破坏,仍八公里未筑。

  (三)埔饶公路。自同仁(即湖寮)经高陂上、下漳溪,至埔饶交界之张公岭,长约四十九公里,全路未筑成。

  (四)同黄公路。自同仁经双坑、高道至黄坑口,长十八公里。抗战前筑成路基,自同仁至双坑段五公里,桥、涵已建,但未通车。

  (五)高饶公路。自高陂经澄坑、富岭至埔饶交界之富岭亭入饶平县境,长十八公里。

  (六)埔丰公路。自埔丰(顺)交界之孤山寒凹入境,经冠山、银村至大麻,长二十一公里。

  以上几条路线,仅开筑了一些路基雏形,桥、涵、石方基本未动,原雏形路基早已被辟为耕地,山岭路段则已崩毁。

  二、新中国诞生后的公路建设

  解放初年,百废俱兴。为了发展工商业,沟通城乡经济,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把发展公路事业列入议事日程。一九五一年,即组织了测量队勘测了埔峰、埔饶、埔松公路。一九五三年,制订了全县修筑公路的五年规划。

  一九五六年一月,大埔县开始动工兴建第一条公路——埔峰公路。采取“发动群众,民工建勤,地方自筹,上级补助”办法发展公路事业,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修通茶阳至福建峰市、茶阳至饶平上善二条公路,总长八十六点三二公里。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加银江河口至梅县明山、枫朗至高陂、大宁龙骨坪至溪上、高陂至上漳、茶阳至梅县三塔、高陂至富岭、古村至蕉叶坪、渡头岗至猫公石八条公路,总长一百四十三点七公里。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新增坪沙至小靖坑、下漳至九社、高陂至望江亭、溪上至丰溪林场四条公路,总长十九点四公里。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北塘至岩上、百侯街至东山、漳溪至车上、双溪至大东四条公路,总长三十六点八九公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湖寮至银江河口、莒村至岩上、上漳至单竹坪三条公路,总长五十三点九六公里。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〇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高陂至桃源、平原三岗亭至深涧窠、岩上至横溪、大麻至英雅四条公路,总长五十一点零七公里。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新增银江至洲瑞公路,长十九点八公里。到一九八四年底止,全县公路总长四百零五点六公里(共建公路桥九十七座,总长二千八百二十四米。其中长百米以上的大桥有汀江、北塘、杨梅田、三河坝四座)。按全县总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六点一一公里。其中:省养公路七条,总长二百二十三点二公里;地方公路十九条,总长一百八十二点四公里。全县二十三个区、镇,有二十二个已通公路,占百分之九十五点六;未通公路的古野区,公路工程亦已动工,指日可以修通。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5)

图为大埔县内公路。

4、大埔县客家山歌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6)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7)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8)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9)

梅州大埔县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梅州大埔若干资料)(10)

  (文中部分来源于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由阿瑞推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