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1)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2)

本期话题

在战国四公子中,春申君的出身最为扑朔迷离,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春申君列传》说他是一位游历楚国的博学辩士,而另有部分研究学者则相信这位贵公子应该是楚顷襄王的手足兄弟?春申君的真实出身究竟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在楚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呢?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3)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4)


战国四公子中,若论身份的扑朔迷离,无如春申君者。按照一般的理解,一个被称为“公子”的战国政治家该是某一国的公族成员才对。而与春申君齐名的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这三位公子也的确分别出自齐、赵、魏三国公族。这在《史记》为他们各自所立的列传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唯一的例外是春申君。在《春申君列传》的一开篇,司马迁是这样交代传主身份的: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


其他三位战国公子所以登上政坛,都是因为与国君有血缘之亲,可到了春申君这儿,司马迁却说他是凭借“游学博闻”才赢得了楚顷襄王的赏识,这自然很容易让人以为,春申君该是一个异姓的辩才游士而非楚王的同姓亲属。


对于这一点,司马迁似乎也有意要证明它,因此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他又写道

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


——《史记·春申君列传》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5)


因为成功地破坏了秦、韩、魏三国联军伐楚的计划,甚至还反客为主,与秦国结成了同盟,辩才无碍的春申君奠定了在楚国政坛和顷襄王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更联想到司马迁说春申君“姓黄氏”,于是便引来了历史学家对春申君真实身份的这种一种猜测:

春申君疑为黄国之后,《左传》所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灭国以后归于楚,故称楚人。


——陈直《史记新证》


仔细推敲这种猜测,不得不说其中有些疑点


且不论司马迁为春申君出使秦国设定的那一段背景叙述中存在若干史实的舛误——华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3年,而应侯范睢要迟至公元前266年才会出任秦相;这场战役的起因实是赵、魏联军攻韩,秦国不过应韩国的求援而与赵、魏交兵,并非主动攻韩;至于战争的结果,则是魏将芒卯虽然败走,却也未被秦军俘获——单说春申君见秦昭王时下的那一番说辞,其中就有非常明显的破绽

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棊是也。今大国之地,徧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乗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絶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史记·春申君列传》


疑似春申君对秦昭王的这段陈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四》。陈词中所提到的“文王”、“庄王”,东汉学者高诱解释说:


文王,始皇祖;庄王,始皇父,故曰“三世”。今之王,古之帝,故咸言“先帝”。


——《战国策笺证》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6)


“文王”与“庄王”既然分别指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和父亲秦庄襄王,那等于向我们证明,这篇文字应该是另一位时代晚于春申君的纵横家对秦王嬴政所作的陈词。


但因为这篇陈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误判为春申君对秦昭王的所言,故而便有后来学者削足适履,硬改“庄王”为“武王”,以牵合秦昭王时期的史事:


《秦策》作“文王武王(案:《战国策·秦策》本作“庄王”,作“武王”者,据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说,始见于南宋学者鲍彪改本)之身三世”,此言“庄王”,误。秦无庄王。若庄襄则昭王孙也。(中略)文、武二王未尝称帝,而曰“先帝”者,特尊称之尔。盖以昭王曾为西帝,故并呼其先为帝。然称帝即去之,在春申上书十年之前。


——《史记志疑》


虽然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极力申述原文应作“文王、武王”的理由,并以秦惠文王、秦武王两位执政于秦昭王之前的君主来比附陈词的内容,但原文的破绽仍是难以弥缝


因为陈词的下文中又说道“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这里提到的“盛桥”,乃是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盛蟜。关于这一点,连梁玉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盛桥,《策》作“成桥”。当依《始皇纪》作“盛蟜”。庆长本标记云“始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然则盛蟜,始皇弟也。非昭王时也。


——《史记志疑》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7)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8)


先称“文王、庄王”,后称“盛桥”云云,已经确凿无疑地揭示出,司马迁将一篇秦王嬴政时期的辩士作品误归在了春申君的名下。而这篇作品一旦被证明并非春申君所为,那么《史记》说春申君是因为游学博闻而赢得楚王青睐也就失去了依据。


其实,说春申君是异姓游士,司马迁自己恐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心存游疑的太史公用互见法向我们透露了春申君身份的另一种可能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史记·游侠列传》


在这里,司马迁将春申君与平原、信陵等三位公子等列齐观,统称为“王者亲属”,照这样说来,春申君又该是楚国的公族成员了。究竟是异姓游士还是楚国公族,连司马迁都不能自坚其说,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倘若能够找到一位距离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较司马迁更近的人,最好是同时代的亲历者的记述,那应该是一个有力的旁证。巧的是,韩非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旁证:


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


——《韩非子·奸劫弒臣》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9)


韩非口中的“楚庄王”,并非问鼎洛邑的那位春秋霸主,而是战国时代的楚顷襄王(详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鉴于韩非是荀卿的学生,而荀卿晚年南下楚国,又被春申君任命为楚国的兰陵令。


有了这一层渊源,韩非说春申君黄歇是顷襄王的弟弟,可信度也就相对比较高了。在我看来,只有在春申君是顷襄王之弟的前提下,《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两件后续史实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其一: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史记·春申君列传》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


——《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春申君黄歇与楚太子完前往秦国为质,以信秦、楚盟好。此番出质,春申君担任的职务是“左徒”。这是一个类似于中原诸国的“大行人”的官职(详参赵逵夫《“左徒”新考》一文)。


曾经,屈原辅佐楚怀王的时候就曾出任过左徒。而后来太子完返国即位,成了考烈王,春申君又由左徒直升令尹。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外交职务,楚国一般不会轻易任用外姓。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因此说:


如屈原以楚宗姓,为怀王左徒之例,春申以游学博闻事顷襄王,为左徒,盖不以游士跻要职。且七国多用宗戚主政,四君并称,如信陵、平原、孟尝皆贵戚,知春申正亦以王弟当朝。太史公不得其说,以为春申必有大功奇迹,始获信任,而考实无从,因以或人之说始皇者,误以属之春申也。


——《先秦诸子系年·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10)


其二,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危,门客朱英对楚相春申君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


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


——《史记·春申君列传》


朱英的建议是,一旦考烈王驾崩,春申君以相国之尊辅佐少主,应该仿效伊尹、周公的故事称制当国,替新君主宰国政。甚至进一步废黜新君、取而代之也未尝不可作为备选项。


在战国时代,异姓大臣要废黜国君、篡权夺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如果春申君原是顷襄王之弟,楚考烈王之叔,那么他以王族疏属的身份觊觎大位就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
陈直《史记新证》;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何琳仪《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梁玉绳《史记志疑》;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赵逵夫《“左徒”新考》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楚国王室与春申君(神秘的战国公子)(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