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册(庖丁解牛和游刃有余)

本书《人间逍遥游》,由庄子所著,陈可抒评注,它作为中华经典国学,讲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

控知己之道,明知己之道不如天之道,求知天之道。逍遥游的本质是“知道”。

庄子虽然崇尚清净无为,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庄子积极进取的智慧,不能随口一张就说庄子主张啥也不干,那就要笑掉大牙了。

在中华文化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成语——“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册(庖丁解牛和游刃有余)(1)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们出自哪里?

咋一看“庖丁解牛”这四个字,无非就是庖丁杀了牛,然后将牛按照一道道工序进行分解。但它其实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而“游刃有余”是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这两个成语的出处都是庄周写的《庄子·养生主》,而且都来自同一个故事。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册(庖丁解牛和游刃有余)(2)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梁惠王有一个厨子叫庖丁。有一回,他去看这个庖丁宰牛,只见庖丁用起刀来,都是恰到好处,手起刀落,非常利索,丝毫不费力。当时的文惠君看呆了,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此技术上比别人更高一筹。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有了三年的宰牛经历,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现在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

梁惠王又问:“那么,你使的这把刀一定非常锋利吧?”

庖丁轻轻挥了挥刀,笑着回答:“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牛骨。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个年头,宰杀了几千头牛,但它仍像新刀一样锋利。其实,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要比刀刃宽得多,把这样薄薄的刀刃插进去还绰绰有余呢!”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册(庖丁解牛和游刃有余)(3)

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