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的传说大全(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彭祖本是陆终与女嬇六胞胎儿子中的老三,原名篯铿(jiǎn kēng),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彭祖?为什么会成为彭姓人尊奉的得姓始祖?彭祖为什么又被称为中国养生鼻祖?甚至有人尊奉他为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江苏徐州市最初名字叫彭城,彭祖与彭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

彭祖的传说大全(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1)

彭祖画像

少年篯铿被掳掠到西域做奴隶

根据留存至今的一些史料及传说,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篯铿出生后的人生经历。为便于阅读,有的地方就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一引用出处了。

葛洪编撰的《神仙传·彭祖》中,彭祖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第一句话好理解,陆终死时,彭祖与其他5个弟兄还没出生。第二句话就有歧义了。

一般的理解是,彭祖3岁时,他的母亲女嬇就去世了。有彭姓研究者认为,女嬇怀孕3年,6个儿子虽然还在母亲肚子里,但也算是有3岁。女嬇应该是剖腹产下6个儿子后,因失血过多,很快就撒手西去了。

不管怎么理解,反正彭祖还没懂事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与其他5个弟兄成了孤儿。

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尧统治的时期。尧将帝都从晋阳(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境内)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不久,西北的犬戎部族乘虚大规模入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是6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危难之际谁会来管你?

篯铿不幸与其他5个弟兄离散,在盲目的逃难中,被犬戎军队抓住。万幸的是,篯铿没有被杀掉,而是被作为奴隶带到了荒凉的西域。

这么小的孩子,正好适合去牧马放羊。

现在看来,在蓝天碧云下,骑着马悠闲地牧养马羊,是多么浪漫和令人向往的情景。

但在远古时期,尤其是在西域地带,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搞不好出门一趟就变成了冰棍,命都难保,何来浪漫?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作为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开始了漫长的19年流放牧羊生活,在冰雪中备受煎熬。

请注意,苏武离篯铿所处的时代,差不多隔了2000年。西域再荒凉,2000年里应该还是有所开发和进步了。

但苏武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没吃的,没喝的,没睡的,方圆几十上百公里找不到别的人,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19年没疯掉,真的是奇迹。

如此想来,篯铿当时受的苦,比苏武少不了什么。

作为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篯铿不仅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据说,篯铿在西域遇到了一个叫宛丘先生的世外高人。

宛丘先生100多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保养得非常好。

篯铿向宛丘先生学习了医学,尤其是养生之道,这为他后来回到中原干出一番大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一切磨难都是为了迎接机会。

难怪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发出感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仔细想想,真是这个道理,总结得太精辟了!

彭祖的传说大全(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2)

今人仿制的雉羹

为尧烹制野鸡肉汤,被尊为中国烹饪鼻祖

尧在抵御住犬戎部族的进攻后,又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犬戎部族无力看守从中原掳掠而来的奴隶,篯铿找准机会,逃回了中原。

此时,篯铿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他的身份和一身本事,尧把他带在身边。

自然界给中原大地送来了一场大灾难——洪水。《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尧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考验。

他带着人民风里来雨里去,战洪水,治江河,夙兴夜寐。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糙粮饭,喝的是野菜汤,说有多苦,就有多苦。

尽管这样,洪水还是连年不退,灾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化。饶是铁打的汉子,尧也吃不消了,他终于卧床不起。

一连数天,尧粒米不沾、滴水不进,眼看就快不行了。

这天,尧在神志迷糊中,忽然闻到一种此前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这种独特的香味,惹得他肚子直叫,迸发出了强烈的食欲。

尧睁开眼睛一看,面前站着篯铿,篯铿手里捧着一个碗,碗里盛着汤。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喝了一口,哎哟喂,太好喝了嘛!

尧几口就把汤喝下去,顿时感觉浑身发热,充满了力量。

尧问篯铿,这是什么汤?

篯铿如实禀报说,这是他做的雉羹。通俗地说,就是野鸡肉汤,用野鸡肉加上粟米熬成的汤。

这是篯铿在养生上露出的第一手,野鸡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尧多日没进食,喝了这么好的肉汤后,当然感觉精神陡增了。

篯铿为尧奉上雉羹一事,流传了下来。

战国时期老是追问不休的屈原先生,在他的《天问》中问道:“彭铿斟雉,帝何飨?”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又开始日理万机了。

篯铿陪在尧左右,不仅帮着尧治水,还充当了生活秘书的角色,把尧一日三餐的生活安排得巴巴适适。

除了尧最爱的雉羹外,篯铿还想着法子给尧做别的好吃的。

据说,篯铿流传下来的有3道名菜:羊方藏鱼、麋角鸡、云母羹。

羊方藏鱼,是在羊肉块里装上鱼肉烧成的菜,加上调料后,味道鲜美无比。有一种说法是,“鲜”字就是从这道菜而来的。

麋角鸡,是用鹿茸烧鸡肉做成的,对身体虚弱的人有大补作用。

云母羹,是用云母粉熬成的汤,长期服用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延年益寿。

由于洪水泛滥,空气阴湿不去,很多人的骨节、心脏患上了风湿性疾病。

篯铿研究后认为,这是阴气过重造成的。他把在西域学到的养生之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排了一套叫做导引术的动作。

所谓导引术,“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

其实,导引术就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和运动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

那时食物缺乏,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篯铿又教给大家服气术。

服气术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对着阳光吸气、咽气,从阳光和空气中攫取营养。这相当于是现在的辟谷术,不仅可以生存,还能保持精力旺盛。

由此,后世把彭祖称为中国养生鼻祖、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等

篯铿到底是被封为彭部族首领还是被封到彭城?

篯铿做出的贡献,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尧对篯铿很信任,有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篯铿每次也能把事情办好。

久而久之,篯铿成为尧手下的重臣,与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伯益等齐名。

后来,尧把篯铿“封于彭”。对这个“彭”,大家的理解和分歧就出来了。

传统和主流的说法是,“彭”是指地名,也就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篯铿受封后,就去了彭城,建立大彭国。

但在当代民族源流史学家何光岳看来,“彭”指的是当时的彭部族。也就是说,篯铿被尧封为彭部族的首领,而非是被封到彭城那个地方。

彭部族为什么叫作彭呢?这得从“彭”字的起源说起。

彭和鼓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彭是从鼓生发出来的。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彭”的解释是:“彭,鼓声也。从壴彡声。”

“彭”的本义是鼓声,“彭”字是一个拟声字。而且,“彭”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异体字也比较多,说明“彭”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

在分析“彭”字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鼓的历史。

有学者认为,鼓的起源,应该是在森林里。原始社会时期,到处都是森林,人进入森林后,搞不好就会迷路,也经常会遇到猛兽。

那时没有对讲机和手机,扯起喉咙喊的话也传不出多远,所以大家约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的“彭彭彭”的声音互相联络并告知情况。

这样的联络方式经过实践后,大家觉得效果很不错,就这么愉快地约定了!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在没有树木的地方又怎么办呢?

他们就把一段木头用来敲击传递信息。后来,人们对木头进行了改进,制成了木鼓。直到现在,在云贵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木鼓。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类似现在的陶罐,叫做陶豆。

有人无意中把兽皮之类的东西蒙在陶豆上,四周用绳子拴好,敲打兽皮,也发出了“彭彭彭”的声音,这就是陶鼓。

陶鼓经过改进后,发出的声音比敲打木头、木鼓的声音响亮多了。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彭”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在甲骨文中,表示名词的鼓写作“壴”,这正是“彭”结构中左边的部分。

“壴”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十”,下面是“豆”。“十”表示敲打鼓的木槌,“豆”是陶罐、陶豆的意思。

“彭”右边是“彡”,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古代击鼓以3声为一个频率,所以“彡”是表示鼓声的频率。

但何光岳却认为,“彭”右边,在甲骨文中还有四撇、五撇的写法,击鼓3声为一个频率,是春秋时才盛行起来的击鼓方式,此前没有这种做法。所以,“彡”是表示声音传播的形状,属于会意。

对声音传播的形状,现在的电子数码设备图标应该是借鉴了“彡”。

大家可以看看手机屏幕上表示信号的图标◢或▎▍▌▊或▁▃▅▇,是不是像“彡”的变体形式?

在图画中,表示声音传播的符号大多用“Z”的符号表示,仔细想来,“Z”与“彡”也有类似的地方。

后来,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使用档次大大提高了,不是谁都能用,是有特定权力的人,才有资格使用,如氏族首领和巫师。

氏族首领要召集分散在一定区域的部众开会,用鼓声作为指令。巫师要搞祭祀活动,用鼓声来渲染气氛。鼓声,成了凝聚部族力量和敬畏祖宗的工具。

再到后来,氏族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也通过鼓声指挥作战。从那以后,鼓声在战场上一直担负着指挥和激励作战的作用。

由鼓声而产生的“彭”字,大多用在姓氏和地名方面。善于制作和使用鼓的氏族,他们给别的氏族印象最深的是“彭彭彭”的鼓声,所以他们被称作彭,氏族的人被称为彭人。

有学者认为,“彭”字和彭姓的产生,应该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前后就出现了。

彭祖的传说大全(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3)

“彭”字的演变

彭祖是在彭城(今徐州市)建立大彭国的吗?

按照何光岳的观点,篯铿最初的名字可能叫篯(或翦),就一个字,没有“铿”。《大戴礼·帝系》中,就说陆终的三儿子叫篯。

那为什么后来他又被叫作篯铿了呢?“铿”的得名,还是因为鼓。

篯铿当上彭部族的首领后,对陶鼓产生了兴趣。他把小鼓改造成了大鼓,敲打起来,更是铿锵有力,打仗时指挥更为得力,对加强部族领导和提高部族组织纪律,起到了巨大作用。

敲击陶鼓发出的是“铿铿铿”的声音,所以大家把他叫做了篯铿。

因为篯铿对彭部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族人尊敬,大家尊奉他为彭祖,意思是彭部族的先祖。

如果说篯铿是被封为彭部族的首领,那他受封后,到底去彭城建立大彭国了没有?

四川作家彭开富考证认为,大彭国的开国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277年,当时彭祖已经48岁了。

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市城西30公里,山北称大彭村。大彭国的都城,建在大彭山下(大彭山今称为义安山,大彭村被称为大彭集,属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乡)。

彭城在获水南岸,南依大彭山,背山临水,地势平坦,是一处居住的好地方。

彭祖发动民众,修好护城河,筑好城墙,在城内分区域建起许多较为坚固的房屋,使人们有了安居之所。

城内建的房屋多了,自然形成了街道,来往行人和经商的也多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这就是当时大彭国的都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迁到环境更为优越的今徐州城区所在地,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城堡。这座城邑按照当时的一贯叫法,被叫做彭城。

彭祖为开发彭城,呕心沥血,徐州市至今还保存着彭祖宅、彭祖井、彭祖楼、彭祖庙等遗迹。

从彭开富的考证来看,大彭国的确是彭祖建立的,但不是在彭城建立的,彭城相当于是大彭国的第二个都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