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

主席的2014“文明宣言”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五年来,《文明》杂志始终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通过一系列专题和专刊诠释“文明交流互鉴”思想,面向世界开展文明对话,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主席在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文明传播的思想使者、一代哲人汤一介先生生前非常支持和关心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明》杂志的发展,创刊伊始即担任《文明》杂志学术顾问,曾特为《文明》杂志撰写署名文章《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刊登于2002年第10期)、《超越旧我 开拓新我—写在《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刊登于2006年第12期)、《在<文明>杂志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它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刊登于2012年第2期)。

汤一介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齐侯与晏婴的一段对话。齐侯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按:“据”指梁丘据,齐侯侍臣)。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又据《国语·郑语》,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都说明,“和”与“同”的意义全不相同。孔子说得更为明确,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从以上的几段话看,“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我们可以用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为例:儒家要求“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思潮,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取得了某种共识。到西晋,有郭象为调和孔老,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在《庄子·秋水》中有一段郭象的注说:“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不可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穿牛鼻”、“落马首”是通过“人为”(人事)来实现,但它本来就是合乎“顺自然”的。郭象的这一观点,儒家可以接受的,道家也可以接受的,但它又不全然是原来儒家和原来道家的思想了。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1)

∧ 汤一介先生为《文明》杂志三周年题写贺词。

“有为”(人为)和“无为”(天然)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商讨中找到交汇点—和,所找到的交汇点就可以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它并不要抹杀任何一方特点,而使双方能接受,这无疑是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的。我们可以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后发生的情况为例,说明“和而不同”的意义。本来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等)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但从汉到唐的几百年中,从中国文化自身方面说,一直在努力吸收和融化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从印度佛教方面说,则一直在致力于改变着不适应中国社会要求的方面。因此,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近千年中,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建筑以及民间风俗习惯诸多方面。在此同时,印度佛教又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隋唐不仅形成了若干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等),并且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未因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而失去其特色。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2)

∧ 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汤用彤(右)在给汤一介(中)和杨辛(左)讲解陶宏景论神形问题。

这种文化上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原则。不仅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此,其实欧洲文化的发展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罗素1922年写的《中西文明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往和商谈中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结果。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各种各样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其作为欧洲文化的传统,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涵,这无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则的。

我们把“和而不同”看作是推动文化健康的交流,促进文化合理的发展的一条原则,这正符合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3)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2年10期


超越旧我 开拓新我——写在《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

文/汤一介

今天我们大家相聚《文明》杂志,共同讨论关于文明的话题,同时也一起来祝贺《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

21世纪是个非同寻常的世纪。伴随这个新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文化多元、文明对话的新阶段。而就在这个世纪初,《文明》杂志创刊了。我们中国文化很注重“时”,比如《周易》里有“与时偕行”,孔子讲“使民以时”,等等。这个“时”就是当下的各种客观因素。《文明》杂志的创刊就很符合“时”,这个“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认识、重新估价我们人类文明的历史与价值,重新认识、重新估价我们人类在创造与推进文明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所以我想,不能小看了一本《文明》杂志,这个杂志在新世纪里提出了一个大话题,这个话题就是“文明”,是需要全人类都来思考的话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4)

∧ 汤一介先生和夫人乐黛云先生。

我想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第一,文明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对文明的理解再放宽一些,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还远不止5000年。人类从自然地采集、狩猎到能动自觉地耕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熟食的普及不仅增强了人的体质,更促进了大脑的发达。如果以这个标准理解文明,那文明的历史大致已有七八千年了。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燧木取火进而把食物加工制熟,并逐渐形成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对于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儒家是把它作为“礼”来看待的。“礼”的作用就是把文化或文明凝结为一种具体的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不断地超越着旧我,不断地开拓出新我,因而也就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地改善着文明的具体形式。

而我们通常所讲的文明含义要狭窄些,其更多的是指人类的思想成果,是人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的认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是带有普世指导意义的精神财富。可见,文明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话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5)

∧ 2007年4月21日,汤一介先生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儒学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第二,什么是中华文明?刚才说了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可就带有普世意义的精神财富而言,中华文明具体是指什么呢?这就要从先秦说起。我们都说上古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发端,那么三代文明体现在哪里?要以文字典籍为依据的话,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文献是记载或者说代表我们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六部经典,具有极高和恒久的价值。我认为至少现在,这些经典仍然是我们的财富。这些经典的内容,我想用一句庄子的话简单概括,即“书以道事,诗以道志,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可以说“六经”涉及了自然、社会、人等多种领域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六经”之后就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诸子百家主要是指春秋末到秦之间几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的,在思想文化领域有杰出成果的多位思想家。所谓百家,其实主要是六家,或者说“九流十家”。六家是西汉史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首先提出来的,九流十家是在司马谈稍后一些的刘歆提出的。六家就是指儒、墨、道、法、名、阴阳;九流十家就是在这六家后面加上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诸子的思想是在“六经”的基础上做出了具有极高价值的阐发和创造。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6)

∧ 2011年12月18日,《文明》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2011中国第三届文明论坛在文明杂志社经纬堂隆重举办,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与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步入现场。

可以说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体系和框架,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值得思考的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怎么会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思想家?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一个“轴心期”理论。他认为人类文化不仅只有一个古希腊,在公元前800〜200年期间,中国和印度也出现了与古希腊文明具有同样高度的人类文明。在几个不同地域出现同样伟大的思想,他把这个现象称为“轴心期”。这个理论打破了人类文明唯有西方主宰的固有认识,很准确,也很有意义。

当然,中华文明除了先秦思想,还包括历代思想家的著述学说。比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教等等,都很有价值。所以我想,中华文明是以先秦典籍及思想为基础,不断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体系。

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和谐”。为什么是“和谐”?因为我们历代的思想家始终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周易·文言》中讲“保和太和,乃利贞”,这里的“太和”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还有,《尚书》说尧能由近及远地团结天下人民:“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个“协和”就是和谐。可见在我们最早的两部经典里已经系统、高度地认识到了和谐问题。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的这个文化体系几千年没有断裂,始终在传承和发展,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文化骄傲自豪,不仅如此,我们更需要很好地学习吸收,更好地传承和传播,让我们的文化为更多的人提供精神营养。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7)

∧ 汤一介先生为庆典致辞。

第三,在当今时代如何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从人类大的文明划分上看,现在常说东西方文明,东方主要是中国,因为古印度文明已经断裂甚至消亡了近千年了。但要细一些划分,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原来西方人认为人类文化只是西方有,但这个说法越来越显得偏狭和错误。不能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的物质文明发达,便认为其思想文明就是惟一的了。我们承认西方文明,承认西方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发展进步,但我们的文明同样伟大,同样给社会进步提供了深厚的资源。今天的西方人也在重新思考和评价我们的文明。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我们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的宣言里写进了儒家伦理,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底线伦理,普适伦理。其他的宗教伦理都不能被他们相互接受,只有孔子的这句话是人类道德黄金律。

我们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决不能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尤其是现在,人类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和排斥别人优秀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吸收、融合是明智的,也是让这些优秀文明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滋养,并且长久延续下去所必须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影响,同样,世界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

文明是人类的标志,也是人类生存发展下去的营养。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创造了人类。这样看来,《文明》杂志很了不起,《文明》杂志不仅以“文明”冠名,而且传播弘扬文明。费孝通先生关于文明的话题有句话,我想把这句话借来送给《文明》杂志并通过你们告诉《文明》杂志的广大读者,这句话就是我们对待人类不同文明的态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谢谢《文明》杂志社的努力,谢谢大家对《文明》的关心。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8)

∧ 2011年12月18日,汤一介先生在《文明》封面海报前合影留念。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9)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6年12期


在《文明》杂志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

它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

文/汤一介

中华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回顾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本开新”。“反本”,就是必须对我们的哲学源头有深刻的把握,了解得越深入,才会越有面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一方面必须对我们的传统哲学作出新的合乎时代的新解释,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我们传统哲学的资源来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出新的哲学理论。

——汤一介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10)

汤一介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祝贺《文明》创刊十周年。

正像娄晓琪社长所说:“《文明》杂志发展的这十年,恰好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传播的第一个十年,《文明》有幸成为见证者和传播者,如今《文明》又赶上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纪元。”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厚重的中华文明来支撑;中华文明的传播必须有日新的中华文明来担当。正是《文明》杂志依靠有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文明,而成为有自主的文化品牌。正是《文明》杂志在21世纪以“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创造着精品而为大家所欢迎。正是《文明》杂志在“全球化”到来之际,敏锐地关注着世界各种文明的现状,使我们开拓了眼界。

我和《文明》杂志有着多年交往的历史,在《文明》创刊五周年时,我写过祝贺他们的文章,并且参加了会议。我认为《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可喜成功,至少有三点应受到重视。

第一,《文明》杂志有着一个稳定的对文化有奉献精神的团队;

第二,《文明》杂志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吸引着众多学者,广泛、真实地介绍着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以及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化,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有意义的渠道;

第三,《文明》杂志是一本“文情并茂、图文并茂”给人们“美”的精神享受的读物。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明》杂志一定会为此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在《文明》杂志第二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它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最新成果 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之六(11)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2年02期


责编 /《文明》杂志编辑部,如需转载,请邮箱84754005@qq.com

关注《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尽享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今日头条中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微信客服邮箱:84754005@qq.com。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