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评价三孔景区(镌刻时代的芳华与梦想)
4月14日,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这一天,400万宜昌人同为一个景区庆祝1200岁生辰。
人生有多少百年。对绝大多数宜昌人而言,三游洞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场关于车邮马慢的城市老电影。
回看来时路。这个在古老中蝶变的文化景区,千二百载积淀的包容、传承与创新品质,恰恰是一座城市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磨砺出的独树一帜的发展价值观。
忆:一场关于变革的反思
在宜昌,鲜有景区能像三游洞,独立承载一辈甚至几辈人的时代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当“旅游”这一新鲜而又陌生的概念为人初识,当多数风景还“养在深闺”,这个位于西陵峡畔的景区,早已成为那个时代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宜昌城市风光的“颜值”担当。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忆起少时远足,本土文化名人、杂文名家符利民先生依然心潮澎湃。
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物质不富庶的年代,携一包干粮,与三五好友结伴同行,穿山径,越群溪,在西陵峡畔看碧波万顷,在摩崖石壁旁纵论古今,实属人生惬事。
“得益于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中外游人慕名而至,从镇江阁坐船溯江而上。船停码头,一下就是几千人。”符利民回忆,因为旅游资源的稀缺,三游洞盛极一时。
上世纪90年代,各类新型景区异军突起,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1996年“告别三峡游”之后,三游洞游客量出现了大幅回落,进入历史低谷期。
有人说,三游洞老了,审美性和可玩度跟不上一日千里的时代步伐。
唱衰背后,是一场关于变革的反思。旅游市场的蛋糕做大,带来更多客源和商机。而能否及时把握,则需要这个历经阵痛后的老景区来一次革命和转型。
破:文化之旅重新开始
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如从改变自身开始。
管理者们发现,宜昌虽然山水优渥,但观景的目光和脚步仅止于白天。远道而来的客人,大都以此为过境地,稍作停留就移步他乡。
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时下最先进新潮的声光电技术,打造全市首个白天夜晚皆可游的“全景”景区。
创意虽好,执行维艰。对一个头顶国家级文物保护区的老景区而言,改变绝不只是穿衣打扮、涂脂抹粉那么简单。增加体验项目,决不能以破坏历史痕迹为代价。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雕琢,一个集历史与现代、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旅游产品问世。
以光影变幻讲述三游故事的摩崖古洞,用4D特效呈现三国战火的古军垒,以全息多媒体舞台剧再现屈原文化的楚塞楼……当耳熟能详的历史跃然眼前,游走景区瞬间有了穿越的意味。这让不少游客感到新奇又震撼。
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再好的景致,也有审美疲劳期。新鲜感过了,要拿什么拴住游客的心?
答案呼之欲出。剥离铅华,那些在夜幕中熠熠生辉的,依然是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瑰宝。
他们复古唐风宋情。从外在到内涵提炼锻造古文化元素。
他们打造研学旅游。自主编纂的游学教材将峡江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抗战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贯穿始终。
他们再邀文人大咖。著名作家王蒙以85岁高龄探洞寻古,留下“洞奇诗永念三游”的咏叹……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个一度被他们忽略遗忘的地方。
立:踏遍青山老景不“老”
春分一过,每当夜幕低垂,古军垒东南一隅的江畔就会人声款款。
这里有临江而建的木屋夜光酒吧。酒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观景玻璃平台掩映树丛,清新可爱。
周末的傍晚,约上三五好友来此小聚,坐在面江的高脚吧台上细酌慢饮,把酒临风,看夜幕中远山如黛,江心灯影阑珊,时光的慢,生活的美,感情的真,便全在这里停留了。
有网友评价说,在这里重拾了宜昌记忆,新鲜又熟悉。
不止有记忆,还有更多期待
向上走,在相隔景区不到2公里的三峡猴溪,由交旅集团重磅打造的三峡国际房车露营地已运营两载,夜观繁星卧听虫鸣的生态度假体验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向下看,下牢溪深处,同样由交旅集团投资逾15亿元打造的下牢溪主题乐园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首期“809微度假小镇”竣工在即。
可以预见,随着周边新型旅游业态的逐步完善落地,三游洞及周边景点景区将形成强大的西陵峡度假区旅游矩阵。
“游客白天逛景区,晚上来夜游,困了累了还能就地安营扎寨。”交旅集团文化公司董事长程骁描绘:“这样的优势补充下,游客多在宜昌停留一晚不是难事,由此带来的附加经济价值更加不可估量。”
“到那时候,宜昌距离中国休闲度假特色地的目标也就不远了。”程骁如是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