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

品读金庸武侠,坚持原创!

这是一首很受大众欢迎的旋律,流畅,精炼,优美,深邃,气势磅礴!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这是97版《天龙八部》电视剧主题曲《难念的经》,歌词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气势波澜壮阔,由华语歌坛天王周华健演唱,演唱具有高难度,恐怕只有周华健可以驾驭这样的歌词,因为歌词比较绕口咬嘴,受到人们的欢迎,历经23年,这首歌仍然传唱至今。但是,你是否知道,这首歌的歌词与佛书《金刚经》有很大的关系,作词大师林夕,是在反复研读了《金刚经》之后灵感突发,提炼出的歌词,在歌词中融入了诸多佛学理念,与小说天龙八部的佛学理念主旨非常吻合。

主题曲《难念的经》歌词如下: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舍不得璀璨俗世 啊躲不开痴恋的欣慰

啊找不到色相代替 啊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选自《难念的经》

此歌词中提到:镜花,贪嗔喜恶怒,大地众生,悲欢哀怨妒,参一生参不透,拈花把酒……均出自佛家用语。

镜花:镜中花,水中月,虚幻美景,虚实之间,难以辨别。 贪嗔喜恶怒为佛教用语,贪:贪欲;嗔:生气,发怒;痴:糊涂,痴情;恨:讨厌的、怨恨; 爱:博爱,大爱;恶:罪恶,憎恶;怒:愤怒。

拈花微笑指禅宗的以心传心,拈花把酒则表达了一种通透觉解的人生状态和自由洒脱的人生气度。

《天龙八部》加持这首华语歌坛旷世神曲《难念的经》,带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享受和冲击,美感十足。

俗语说,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经。金庸写此书大有佛家深意!念经似乎是职业和尚的家常便饭。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念经呢?何尝不是在修行呢?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

少林寺玄慈方丈(带头大哥)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2)

周华健

关于金刚经

《金刚经》来自印度大乘佛教,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是重要的宗教经文,是佛学中的经典书籍,历来备受重视和千古流传。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音“般若”意思是"终极智慧",“波罗”汉译为“彼 岸”,“”汉译为“”。因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 意思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巅峰之作,不仅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武林江湖,不仅首次对广义的民族矛盾进行了完美诠释,还在小说中首次融入了佛理观念。金庸金大侠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融入佛理观念,可见用心良苦,立意之深,其思想性,其教育性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深度。

天龙八部小说中的佛理观念深厚,博大精深,细细品读,你就会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佛理教育意义深厚的小说。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笔者下面详谈。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3)

萧峰与阿朱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4)

段誉与王语嫣

1.天龙八部故事首先提到了大理佛家重地天龙寺,里面有众多佛家隐士高手。大理国历代皇室有很多出家之人,可见大理佛学流行,对社会影响极大。射雕英雄传里的南帝段智兴就是看破红尘之后选择出家为僧的。保定帝段正明后来出家天龙寺,禅位于其弟段正淳,专心于佛学修行。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大理国崇尚佛学之风甚浓! 金庸写故事从大理及天龙寺写起,其中必有深意。天龙八部的名字本身就是佛家用语。指的是佛家“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呼罗迦”八种形象,金庸金大侠借八种意象,比喻芸芸众生,颇具佛家意味。

八部对应小说中的人物:天众乔峰,龙众段誉,夜叉四大恶人,乾闼婆 阿朱,阿修罗 慕容复,迦楼罗 鸠摩智, 紧那罗 阿紫,摩呼罗迦 游坦之。

金庸曾说: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5)

天龙八部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6)

天龙八部

2.金庸借扫地僧之口阐述了佛法高于武功的高深理念,表达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开武侠小说佛法无边的先河。

那老僧续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扫地僧用佛法成功化解慕容父子与萧峰父子的三十年仇怨。“冤冤相报何时了”,“放下仇怨,立地成佛”,扫地僧作为佛法无边的传教士,以自己的高深佛法修为,感化化解萧氏与慕容氏的深仇大恨,确实功德无量。

扫地僧阐述佛法与武功之间的关系,提出佛法渡世之功效,宣传佛法无边的深奥,令人叹服。

之后,在少林寺众僧顶礼膜拜的盛情邀请下,扫地僧讲法,宣传佛法,点化了世人。

那老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

萧远山道:“弟子空在少林寺做了三十年和尚,那全是假的,没半点佛门弟子的慈心,恳请师父收录。”那老僧道:“你的杀妻之仇,不想报了?”萧远山道:“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 ---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7)

扫地僧化解萧远山与慕容博恩怨

3.书中主人公萧峰人物命运曲折,无法逃脱命运之手的捉弄,作者表达了人生命运无常的主旨。

从一位名震江湖的丐帮帮主沦落为被中原群雄人人嫌弃的契丹野种,萧峰经历大起大落,从此踏上复仇的不归路。苦海无边,但是在复仇路上乔峰已经无法回头。

因误会的无心之过一掌打死自己的心上人阿朱,造成终身的遗憾。于是塞上牛羊空许约,阿朱的死让萧峰下半辈子一直在遗恨中度过;

最后,好不容易,在扫地僧的化解下,萧峰放弃了复仇,本来复仇任务已经终结。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萧峰夹在宋辽两国的矛盾之中,无法找到平衡点。

亲宋则被契丹人唾弃为忘本,因为萧峰是契丹人;亲辽则必须听从辽主命令攻打宋国,萧峰不愿看到战火再起,再者侵宋必然引起中原武林的鄙夷;因此萧峰没法在选择中找到平衡点,为平息宋辽战争,萧峰只有选择自我牺牲,以小我的牺牲,换来宋辽两国几十年的和平,萧峰实乃真英雄也。悲剧似乎是必然的,萧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很多人也和萧峰一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法两全其美,无法与命运抗争,这是现实,也是残酷的。

耶律洪基见萧峰自尽,心下一片茫然,寻思:“他到底于我大辽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他和我结义为兄弟,始终对我忠心耿耿,今日自尽于雁门关前,自然决不是贪图南朝的功名富贵,那……那却又为了什么?”他摇了摇头,微微苦笑,拉转马头,从辽军阵中穿了过去。 ---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8)

萧峰与阿朱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9)

萧峰

4.天龙八部中描写男女感情的羁绊,欲望的纠缠,表达佛学中“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的理念。段正淳的风流史。

书中 段正淳的风流成性,见一个爱一个,留下诸多风流韵事,简直无以复加。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0)

阮星竹

段正淳纵起身来,拔下了梁上的长剑,这剑锋上沾染着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王夫人四个女子鲜血,每一个都曾和他有过白头之约,肌肤之亲。段正淳虽然秉性风流,用情不专,但当和每一个女子热恋之际,却也是一片至诚,恨不得将自己的心掏出来,将肉割下来给了对方。眼看四个女子尸横就地,王夫人的头搁在秦红棉的腿上,甘宝宝的身子横架在阮星竹的小腹,四个女子生前个个曾为自己尝尽相思之苦,心伤肠断,欢少忧多,到头来又为自己而死于非命。当阮星竹为慕容复所杀之时,段正淳已决心殉情,此刻更无他念。---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而最后段正淳也为自己的风流付出代价:马夫人为报复他告知乔峰段正淳就是当年的带头大哥间接害死自己的女儿阿朱。

他的昔日情人一个个在他面前倒在血泊之中时,他是否为自己的年少轻狂和滥情感到悔恨和痛苦?

他是否隐隐明白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 段正淳的风流史就是一段段的孽缘...

金大侠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天龙寺外、菩提树下”的故事孽缘。段延庆与刀白凤的一夜情,原来只是出于刀白凤对风流丈夫段正淳的报复。 刀白凤在最后一刻说出了几十年的秘密,段正淳该怎么想呢?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1)

刀白凤

段誉的痴情。无以复加,对王语嫣的痴情,死缠烂打,真是拼了命了。所幸历经曲折,抱得美人归,圆满结局,在此不再多说。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2)

王语嫣

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孽缘

黑衣僧缓缓说道:“叶二娘,你本来是个好好的姑娘,温柔美貌,端庄贞淑。可是在你十八岁那年,受了一个武功高强、大有身份的男子所诱,失身于他,生下了这个孩子,是不是?”叶二娘木然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点头道:“是。不过不是他引诱我,是我去引诱他的。”黑衣僧道:“这男子只顾到自己的声名前程,全不顾念你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未嫁生子,处境是何等的凄惨。”---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当萧远山逼迫少林玄慈方丈承认自己是带头大哥之时,给了玄慈一个致命的打击,当众揭露了玄慈的丑事。原来玄慈作为少林高僧,在年轻时候,被美色所引诱,竟然犯了淫戒。

二十年后的东窗事发,一代高僧身败名裂,为情所败,让人无限感慨。叶二娘的凶残成性,原来是有原因的,只因曾经被男人抛弃,爱情梦想破灭,之后性格完全扭曲,开启了魔鬼人生,最后与虚竹相认之后,同昔日情郎玄慈双双殉难。

玄慈自己也想到过误杀萧远山全族是自己一生的过错,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与叶二娘的孽情在少林寺被当众揭穿,少林寺百年清誉毁于一旦,再无面目活于人世,唯有一死以谢天下,还少林清白。一切为孽缘也。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3)

玄慈与叶二娘

5.鸠摩智对武功的贪婪追求,与射雕中的西毒欧阳锋对《九阴真经》的追逐,二者几乎在伯仲之间,他的贪欲太强,最终自食其果。

那老僧又道:“明王若只修习少林派七十二项绝技的使用之法,其伤隐伏,虽有疾害,一时之间还不致危害本元。可是明王此刻‘承泣穴’上色现朱红,‘闻香穴’上隐隐有紫气透出,‘颊车穴’筋脉颤动,种种迹象,显示明练过少林七十二项绝技之后,又去强练本寺内功秘笈‘易筋经’……”他说到这里,微微摇头,眼光中大露悲悯惋惜之情。---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鸠摩智,在武学上的贪婪简直无人能及。开篇就觊觎大理绝学六脉神剑剑谱,一人独战天龙寺六大高手。最后为得六脉神剑,挟持段誉这个活剑谱……偷学少林七十二绝技,逆练易筋经,走火入魔…… 鸠摩智对武功秘籍的贪欲简直无人可及;贪心太强了!

可惜贪多嚼不烂,强行运行少林七十二绝技,留下严重内伤......

最终经扫地僧点化之后幡然醒悟,回归正途,也算是一种解脱。

金庸要告诉我们,贪欲只会害人害己,终是一场空,控制贪欲吧,知足者常乐。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4)

鸠摩智与段誉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5)

鸠摩智

6.慕容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制造雁门关血案,挑起宋辽矛盾,唯恐天下不乱。慕容博最终在扫地僧的点化下,大彻大悟,皈依佛门,复国之事转头空。

那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那老僧哈哈一笑,道:“大彻大悟,善哉,善哉!”慕容博道:“求师父收为弟子,更加开导。 ---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从金庸身上能学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念经和修行)(16)

慕容博

慕容博为挑起宋辽矛盾从中渔利兴复大燕,假传信息,导致中原武林群雄击杀大辽萧氏全族人,造成男主角萧峰悲催的一生,实在是罪大恶极。

但经历了生死考验,扫地僧的理念高深灌输,慕容博的思想完全得到了一种清洗洗礼,大彻大悟了,看淡了名利,看淡了复国大业,实乃幸事,所以,果断选择放弃那遥不可及和愚蠢的想法,选择皈依佛门,修身养性,实乃是大解脱,大开悟。

总结语

回到佛经内容,佛经中认为贪、嗔、痴为三毒,正是芸芸众生经历的人生体验,人生因此会痛苦,正因为太看重这些虚无的东西。 金庸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性格及故事,反映了人间的贪嗔痴,金大侠通过天龙八部的武侠故事告诉世人佛理理念,教人向善,戒除贪欲,嗔念,痴妄。书中很多人物经历了曲折,最终大彻大悟,寻找到了真谛,在精神世界获得了某种解脱或灵魂的升华

人生在世,就像天龙八部里面的人物一样,每个人都在“念经”,每个人都在“修行”,念经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做事情,都在品味人生,只是念经修行的具体形式和目的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念的是慈善之心,有的人念的是邪恶,有的人走了弯路,有的人一直无法达到彼岸。有人为了报仇(萧峰萧远山),有人为了政治野心的实现(慕容复慕容博),有人为了权利地位(全冠清),有人为了武功的登峰造极而叱咤江湖(鸠摩智),有人为了获得美人的青睐(段誉)......

这正是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这部风格迥异的武侠小说中要告诉世人的哲理,用心良苦!因此,《天龙八部》不只是一部武侠巨著,还是一部佛理意味厚重的小说,是一部难念的经,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欢迎点评,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