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1)

《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

【注释】

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

②毡乡:指金国领土,因北方游牧民族多居毡帐,故名。

③落日牛羊下:典出《诗经·君子与役》,有“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这里的下是指下坡回栏。

④区脱:匈奴语,指边境的两不管地区,后亦泛指边境哨所。

⑤埃蠢:指被尘埃所蒙和被蛀虫所侵。

⑥干羽方怀远:指用礼乐文化来怀柔蛮夷,这里是指向敌人妥协。

⑦烽燧:指边防警报,因为夜间举火为烽,白昼燃烟为燧,故名。

⑧驰骛:奔走。

⑨若为情:何以为情。

⑩翠葆霓旌:别本作“羽葆霓旌”。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2)

【赏析】

词的开篇先写淮河两岸的景致,一南一北,形成鲜明对比。“长淮望断”,其实望的就是两国边境。这时候边境上悄然无声,表面上看起来还很太平,其实战争一触即发。词人不禁慨叹,就连洙水、泗水流域,那孔夫子当年聚徒讲学之处都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沾染上了胡人的膻腥之气,难道这真是天数使然,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吗?此语极悲,词人并不是真的相信什么天意、天数,而只是回想往事,悲愤之下却觉无可奈何。当时女真族正在崛起,北宋却积弱积贫,内部纷乱,外无戒备,怎么可能不输呢?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3)

如今隔着淮水,就是胡虏的领地,农耕民族是阡陌纵横、房屋相连,游牧民族却放牧牛羊,毡帐重重,所以说“隔水毡乡”,说“落日牛羊下”。当然,这不是真实的眼中所见,金人对中原的统治也并不牢固,更没有将田地全都毁弃,改为牧场,这不过是词人内心象征性的联想而已。对照前句,“关塞莽然平”,荒草都长得和关塞一样高了,仍然是毫无防备的状态。远处传来胡箔和鼙鼓之声,音色本来就很悲凉,词人听在耳中,联想时局,不禁悚然而惊。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4)

过片感叹自己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就连武器都蒙上了尘埃,生出了蛀虫。时光荏苒,却毫无建树,即便内心再如何豪壮,又有什么用呢?“心徒壮”之“徒”字,足使人呕血三升,捶胸恸哭不已!眼看一年又一年过去,故都仍然遥不可及,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驱逐鞋虏,收复故土呢?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5)

词人接着写道,曾听说仍然留在中原,呻吟在女真铁蹄下的父老仍在日日向南方翘首企盼,希望能够看到王师北伐的旗帜,然而他们得到的只有失望。淮河南北,有志之士无不想着恢复、抗争,但朝廷却只知苟且偏安,又怎能不令人“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六州歌头长淮望断)(6)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誉此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我不知悲愤之舞究竞是何样貌,却只觉得读罢之后,就如同词人一般“有泪如倾”,满腔积郁,几欲吐血,也难怪张浚听得张孝祥歌罢,会悲伤得“罢席而入”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