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近代史知识点汇总(高中历史重要考点横向对比背诵)
中国近代史(3)36. 1927年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比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历史之近代史知识点汇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中历史之近代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3)
36. 1927年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比较
名称 |
时间 |
对象 |
主体力量 |
结果 |
相同点 |
不同点 |
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 |
1853年 |
清政府 |
太平天国农民军 |
全军覆没 |
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
太平天国主体力量是农民;1927年北伐是多阶级联盟 |
1927年的北伐 |
1927年 |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
国民革命军及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
初步胜利 |
37.新旧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比较
旧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新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
革命范畴不同 |
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
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
斗争目标不同 |
主要是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把推翻全部封建军阀的统治作为斗争的目标,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
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 |
阶级力量不同 |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群众基础 |
主有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
斗争结果不同 |
革命派没有建立自己武装,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失败 |
大革命时,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国民革命武装,取得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38.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梳理
名称 |
内因 |
外因 |
教训 |
太平天国运动 |
农民阶级局限性;无科学理论;无先进阶级领导 |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戊戌变法 |
资产阶级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脱离人民群众 |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 |
义和团运动 |
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
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 | |
辛亥革命 |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袁世凯抱有幻想 |
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行不通 | |
国民大革命 |
新生共产党不成熟;右倾机会主义 |
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行武装斗争 |
39.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
事件 |
军阀割据 |
工农武装割据 | ||
相同点 |
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武装割据 | |||
不同点 |
形成的背景不同 |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和地方实力派失去了凝聚核心,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发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
社会根源不同 |
一是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一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 |
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分散的农业经济为红色政权的生存提供了可能;二是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给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三是革命力量弱小,敌人力量非常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在农村的统治比较薄弱 | ||
出现的范围不同 |
遍及整个中国,主要以城市为统治中心 |
集中在中国南部的广大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 ||
政权性质不同 |
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反动武装集团,军阀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
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 ||
影响和前途不同 |
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
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解放,在经济上得到翻身,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
40.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比较
事件 |
八七会议 |
遵义会议 | ||
相同点 |
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 |||
不同点 |
背景不同 |
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 |
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 |
革命道路不同 |
城市中心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
独立性不同 |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召开 |
第一次独立地解决党内的分歧与矛盾 | ||
内容不同 |
重点在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 |
重点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 ||
影响不同 |
会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最后均未成功 |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庆独立自主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41.中国革命道路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比较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
中国革命道路 | ||
不同点 |
发展过程 |
由和平斗争到武装斗争 |
主要是武装斗争 |
斗争地位 |
直到最后夺权时才以武装起义形式进行 |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长达几十年,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 |
夺权形式 |
由城市到农村 |
由农村到城市 | |
取胜时间 |
较迅速而容易 |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 |
相同点 |
经济基础 |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 | |
革命方式 |
都是暴力革命 | ||
政党领导 |
都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 ||
指导思想 |
都有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4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应
派别 |
反应 |
中共 |
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等 |
国民党 |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东北人民 |
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爱国官兵 |
国民党内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上海的十九路军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日;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 |
民主人士 |
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清朝残余 |
公开投敌,成立伪满洲国,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 |
国际联盟 |
派调查团调查,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
43.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
事件 |
五四运动 |
一二·九运动 | ||
相同点 |
①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背景下爆发的;②都以爱国青年学生为主力首先掀起的,各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爱国运动;③斗争的最终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直接目标是抗议政府妥协退让的对外政策;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⑤运动后,爱国青年都走上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 |||
不同点 |
爆发原因 |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爆发时的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共也日趋成熟 | |
领导力量 |
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 |
在中共直接领导下掀起的,更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爱国青年学生斗争的规模也较大 | ||
影响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
宣传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使共产党赢得了爱国志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为爱国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
44.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第一次 |
第二次 | |||
相同点 |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 |||
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 ||||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 ||||
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
不同点 |
背景不同 |
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 |
合作对象有异 |
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 |
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 ||
政治基础不同 |
新三民主义 |
共同抗日 | ||
斗争对象不同 |
要打倒北洋军阀 |
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 ||
合作方式不同 |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 ||
统一战线不同 |
革命统一战线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组织形式 |
国民政府 |
名义上有,但实际上各有各的政权 | ||
军队 |
国民革命军 |
名义上有统一军队,实际上各有各的军队 | ||
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 |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
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 ||
内部斗争 |
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
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 | ||
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 |
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 |
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 ||
作用和结果有异 |
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
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
45.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农村革命根据地 |
敌后抗日根据地 | |||
相同点 |
战略构想 |
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 ||
发动群众 |
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 |||
根据地建设 |
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 |||
不同点 |
指导思想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全面抗战路线 | |
斗争对象 |
国民党反动派 |
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 | ||
分布地域 |
主要在江南地区 |
主要在华北地区 | ||
政权性质 |
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 ||
武装力量 |
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 |
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 | ||
最后结果 |
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
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
46.抗日战争时期两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正面战场 |
敌后战场 | ||
区别 |
抗战路线不同 |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
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
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 |
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
依靠力量不同 |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
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 |
战场范围不同 |
国民党统治区域,并把其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 |
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 |
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 |
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
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 |
战略地位不同 |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 |
两个战场的作用 |
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 ||
联系 |
防御阶段 |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这一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 |
相持阶段 |
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消极抗战,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 | ||
1944年4月始 |
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于游击战性质的局部进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