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最新研究(科学家利用该技术有效治疗重度抑郁症)
10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Katherine Scangos 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引起精神医学、神经科学界的反响。
“环球科学”的报道截图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研究团队在传统脑深部电刺激(DBS)的基础上,根据受试者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先检测出受试者抑郁发作时脑部的哪些区域有高水平活动,然后再在这些区域植入感应和刺激装置,自动对大脑进行微小剂量的电流刺激,从而缓解了受试者的抑郁症状。
这一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和临床的关注,不少媒体发布了信息,并称其是“世界首例”、“里程碑式突破”,有的还说这是“成功治愈”了重度抑郁症。相信很多抑郁症患者、家属已经看到了。
媒体对此研究进行的报道截图
总之,报道认为,这一研究和技术给不少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康复希望及信心。
脑深部电刺激(DBS)并不是一项新奇的技术。早在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它便被应用于痉挛、小脑麻痹、癫痫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最近10多年,DBS逐渐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联合一般心理治疗都效果不佳的难治性抑郁症。
它的原理是先定位出大脑里与疾病相关的目标区域,然后将电极植入患者的大脑内,刺激其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团,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近几年,国内外都有不少关于这种技术的研究,临床实验发现它可以快速改善抑郁症状。国内北上广的部分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这项技术。
而且,DBS能治疗的疾病范围有扩大的趋势,部分研究发现其对双相障碍也可能有治疗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部分媒体说旧金山分校研究团队的突破是全球首例,这并不准确。
“成功治愈”这种表达更是不严谨,研究团队在发布会上只称是“成功治疗”,而受试者称是“我的抑郁症已经得到控制”。这离大众理解的彻底治愈仍有很大距离。
不过,既然小样本的实验发现有效,确实预示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也为抑郁症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个研究结果的确有意义!
但这也不代表抑郁症患者和父母可以盲目乐观,想着在脑内植入几个电极,抑郁症就能彻底康复,这个想法不现实。
上述研究团队在发布成果时也同时表示,该治疗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用DBS治疗抑郁症仍有以下局限性:
第一,DBS是外科手术,其手术风险与手术团队的经验有关,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颅内积气、癫痫发作等。
另外,还包括异物排斥、植入物钙化、术后切口疼痛、头痛、瘢痕形成、导线断裂、电极移位等与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
术后患者还需要注意脑内电极的安全运作,远离强磁场环境,比如进出安检门时、接受磁共振检查时,很可能要做好关机准备。
已有研究发现,与DBS相关的并发症还包括感觉异常、异动症、肌张力障碍、抑郁症患者转躁等。
因此,DBS治疗最好选择经验丰富、资质过硬的手术团队,尽量降低手术风险。而且患者、家属要做好可能出现以上副作用、并发症的心理准备。
第二,一旦电极从患者的大脑取走,患者很有可能再次出现抑郁症状、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这意味着,若只靠这项技术治疗抑郁症,有可能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植入电极。
第三,如果患者遇到负性应激事件时,情绪出现剧烈波动,但已经植入的电极刺激无效的话,这可能意味着大脑内被激活的区域发生了变化,或者原来的刺激参数强度不够。
这时患者需要及时就诊,重新调整电极的位置或刺激参数。
也就是说,利用DBS技术治疗抑郁症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源于DBS的作用原理。
脑内的电极可以快速改变相应大脑区域的神经活动,这是它能够快速缓解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可是这些大脑神经活动是抑郁症的根源吗?并不是,我们认为,这只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中间环节。
那具体是哪些心理社会因素?
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结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发现,绝大部分抑郁症的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生尤其是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并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所以,DBS作用的是抑郁症的中间环节,而不是根源。其实不只有DBS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曾被誉为抑郁症“神药”、用于快速缓解重度抑郁症的Spravato鼻喷雾剂也可以,而且它在美国已经在临床中使用了。
Spravato鼻喷雾剂,图片来源于网络
Spravato鼻喷雾剂的有效成分是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是一种麻醉剂,也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的右旋体。患者在使用后几小时内就能缓解其抑郁症状,起效可能比DBS还快,还不用做手术。
当然,Spravato鼻喷雾剂也有局限性,为了防止滥用所以要管控严格,可能出现成瘾及非适应症,不适合用于青少年患者等。
从某种程度上,近几年来发现的抑郁症新疗法层出不穷,除了上面说的Spravato鼻喷雾剂、DBS疗法之外,还有这些: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胡海岚团队发现的“K粉”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团队发现的医用大麻的抗抑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的团队,发现了经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引导下,高刺激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在一周内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症状,且安全性高;
……
这些研究和临床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在生物学层面上发挥作用,发挥在导致抑郁症的中间环节,而非根源。
当然,不是说这就没有意义,这些研究还是能带来更多治疗手段的可能性和希望的,但并非根本之计。
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尽可能减轻社会功能的损害,但很可能不能完全消除,彻底治愈。
如果抑郁症患者、家属也认同这种说法的话,心理上能接受长期、或终生接受药物、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治疗的话,这些研究确实提供了很多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如果我们追求真正康复及心身健康,则需要在药物或者上述手段发挥作用,抑郁症状得以明显缓解后,抓紧这个宝贵的窗口期,解决引发抑郁症的根源问题。
比如,通过父母自身的努力或专业的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亲密,令家庭气氛更和谐;为患者修复心理创伤,并建立起强有力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引导患者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肯定,不断提升患者的逆商;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等。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逐渐减少药物和对仪器的使用,最终有望实现彻底摆脱药物或者仪器,走向真正的康复,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